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混凝土多孔砖在建筑设计、施工及验收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文件。该规程主要涉及混凝土多孔砖的材料性能、设计原则、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旨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技术规程首先明确了混凝土多孔砖的分类、规格和技术指标,如抗压强度、吸水率、干燥收缩值等,并规定了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其次,规程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墙体厚度选择、配筋构造、抗震设计等内容,强调了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和热工性能的设计要点。
在施工方面,规程详细规定了基础处理、砌筑工艺、砂浆配合比、水平灰缝饱满度等技术细节,同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此外,规程还对施工环境条件进行了限制,例如避免雨雪天气下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
最后,在验收环节,规程明确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垂直度和平整度等方面的检验标准,要求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复核。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多孔砖建筑的整体品质,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发展。
4 验算施工中房屋的构件时d.1_通用项目,调整系数γa应取1.1。
3.2.4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0.000以下的基础砌体,应采用混凝土实心砖;混凝土实心砖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15,砌筑用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2 ±0.000以上的承重砌体,可采用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10,砌筑用混合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
3 ±0.000以上的框架填充砌体,应采用混凝土多孔砖。
3.2.7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块体重力密度可取14.50kN/m3。
3.2.8 混凝土多孔砖的240mm厚墙体的传热系数K可取2.22W/(m2·K)。
3.2.9 混凝土多孔砖的240mm厚墙体的计权隔声量Rw不小于50dB。
4.1.1 本规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4.1.2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注:根据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的特点,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可由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
4.1.3 根据混凝土多孔砖建筑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混凝土多孔砖建筑结构应按表4.1.3划分为三个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
表4.1.3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注:1 对于特殊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2 对于抗震设防区的砌体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区分建筑物类别。
4.1.4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按下列公式中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
式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及以下 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在基本组合中起控制作用的一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函数;
—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第i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0.7;对书库、档案库、
储藏室或通风机房、电梯机房应取0.9;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设计值, = ;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按施工控制等级B级考虑时,取 = 1.6 ;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平均值;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标准差;
—几何参数标准值。
注:1 当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kN/m2时,式中系数1.4应为1.3;
2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划分要求应符合《砌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的规定。
4.1.5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和房屋考虑空间作用性能静力计算原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有关规定执行。
4.1.6作用在墙、柱上的竖向荷载,应考虑偏心影响。本层梁端支承压力到墙、柱内边的距离,应取梁端有效支承长度的0.4倍(图4.1.6)。由上一楼层施加的荷载,可视为作用于上一楼层的墙、柱截面重心处。
图4.1.6 梁端支承压力位置
注:梁端有效支承长度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5.2.4条和第5.2.5条的规定确定。
4.1.7 带壁柱墙的计算截面翼缘宽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多层房屋,当有门窗洞口时,可取窗间墙宽度,当无门窗洞口时,每侧翼缘墙宽度可取壁柱高度的1/3;
2 单层房屋,可取壁柱宽加2/3墙高,但不应大于窗间墙宽度和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3 计算带壁柱墙体的条形基础时,可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4.1.8 混凝土多孔砖承重房屋的层数不宜超过7层,层高不宜超过4m。
4.1.9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墙宜拉通,避免断开和转折;
2 横墙间距宜符合刚性方案的要求;
3 上下层墙体宜对齐、连续贯通;
4 门窗洞口位置宜上下对齐;
5 楼(屋)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楼(屋)面板的厚度,单向板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30,双向板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40,且均不宜小于100mm。外挑阳台不宜采用悬臂板。
4.1.10 底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多层房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层的开敞大房间不宜设在房屋的端部;
2 框架—剪力墙部分的纵横两个方向均应沿底层全高设置剪力墙。横向剪力墙的间距不宜大于房屋宽度的3倍。剪力墙的数量应满足房屋抗侧力的要求;
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可采用厚度不小于240mm的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此时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剪力墙应按照先砌墙后浇柱方法将剪力墙嵌砌于框架之间。
4.1.11 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应选取短墙段、墙垛等砌体截面较小和轴向力较大的部位进行受压承载力验算。
4.1.12有单边挑廊、阳台等悬挑结构的房屋,应满足房屋的抗倾覆稳定要求;同时对挑梁下支承面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
4.1.13墙梁和支座反力较大的梁下砌体和承重墙梁的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均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4.2 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4.2.1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φƒA (4.2.1)
式中 —轴向力设计值;
—高厚比和轴向力偏心距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附录D确定;
ƒ—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本规程表3.2.1采用;
A—砌体的毛截面面积;对带壁柱墙,其翼缘宽度可按本规程第4.1.7条的规定采 用。
4.2.2 对矩形截面构件,当轴向力偏心方向的截面边长大于另一方向的边长时,除按偏心受压计算外,还应对较小边长方向,按轴心受压验算。
4.2.3 计算影响系数时,应先计算构件高厚比,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构件高厚比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
—矩形截面轴向力偏心方向的边长,当轴心受压时,为截面较小边长;
—T形截面的折算厚度,可近似按3.5计算;
—T形截面的回转半径。
4.2.4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应根据房屋类别和构件支承条件等按表4.2.4采用。
注:1 表中s为房屋横墙间距,其长度单位为m;
2 构件高度H,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有关规定采用;
3 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应根据周边支承或拉接条件确定;
4 当上端为自由端时,计算高度取2H。
4.2.5 轴向力的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不宜大于0.4,且不应大于0.6(为截面重心到轴向力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
4.2.6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局部承压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进行,但应把局部受压强度计算面积范围内的孔洞,用砌筑砂浆填实,填实高度不应小于300mm。
4.3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4.3.1 墙柱的高厚比应符合下式要求:
≤ [] (4.3.1)
式中 —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综合楼振冲法法施工组织设计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报告,应按表4.3.1采用。
注:1 当墙高H不小于相邻横墙或壁柱间的距离s时,应按计算高度=0.6s验算高厚比;
2 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 [] 时,墙的高厚比可不受本条限制。
表4.3.1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值
注:1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的允许高厚比 [],可适当提高;
2 括号内数值某商务大厦施工组织设计,适用于=190mm的墙。
4.3.2厚度不大于240mm的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应按本规程表4.3.1数值乘以下列提高系数:
1 =240mm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