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0590 浙江某电视台新大楼施组浙江某电视台新大楼位于浙江省会城市,是一座集现代化、智能化与绿色环保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作为省级媒体的重要基础设施,该大楼不仅体现了当代建筑设计的高水准,也展现了浙江在传媒领域的发展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新大楼总建筑面积约十万平方米,主体结构为高层建筑,外观设计融合了现代美学与地方特色,以流线型造型象征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大楼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包括演播厅、制作中心、办公区域以及公共展示空间等,能够满足电视节目从策划到播出全流程的需求。同时,大楼还配备了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如4K/8K超高清制作系统、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应用平台,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内容体验。
在施工组织方面,项目团队采用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确保工程高效推进。通过分阶段实施、多工种协同作业,有效缩短工期并提升质量。此外,项目注重环保理念,在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等方面严格遵守绿色建筑标准,例如安装太阳能光伏板、雨水回收系统等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浙江文化传媒产业的新地标,这座新大楼不仅是先进技术的载体,更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将助力浙江广播电视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由于专业声学设计对声学方面要求考虑较全面,但在装修细部节点的处理上往往不能做到非常完美,施工中的二次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装饰施工过程是一个体现和完善设计的过程。收口(又称细部)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和观感,施工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绘制大样图和详图,严格按方案施工放空洞出口灌注桩 施工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声学装饰除了外表要精细装饰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设置吸声体。要严格按声学设计上的要求设置吸声材料,施工应在声学测试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全面铺开。观察隔声窗施工也是难点,除了避免刚性接触外,操作人员必须戴干净的手套进行施工,此外在施工中还要注意防止老鼠的破坏。
六. 基坑围护及土方开挖
本工程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作为联合支护结构,防渗止水帷幕除西面因离音乐厅较近而采用树根桩外,其余三面均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
钻孔灌注桩直径1000,中距1200mm,有效桩长18.50m,混凝土标号C25。
水泥搅拌桩采用STB型双头水泥搅拌桩,钻头直径700,水泥掺量13%,水灰比0.45~0.55,木质素掺量为水泥掺量的0.2%,采用二次搅拌工艺,桩身纵向搭接200,与前面钻孔桩间距100;树根桩直径则为300,嵌入钻孔桩中间偏后处,树根桩碎石骨料粒径10~25mm,注入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0.4~0.5,最大工作压力不小于1.5MPa。水泥搅拌桩和树根桩均比基坑面落深2m。
垂直支撑共20根,其中8根利用工程桩,其余12根为800钻孔灌注桩,上部采用口字型钢构架,钢构架顶部伸入支撑400mm,下部插入钻孔桩中2m。
本工程地下室东下城市主要交通干线莫干山路相邻,南为混堂巷,北面和西面均为广电中心大院,其中西面基坑边线与广电音乐厅相距不足8m。地下室施工中必须考虑对周边建筑、相邻道路和管线的保护。
2. 施工顺序及注意事项
根据本工程围护设计的特点,地下室挖土与支撑浇筑要交替进行,地下室施工与支撑拆除要交替进行。施工顺序如下: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围护桩和工程桩同时施工。
打桩工程由打桩单位编制专题施工方案。
(2)挖第一皮土、做上道支撑
支撑及压顶梁施工时,做70厚碎石,30厚细石混凝土,用平板振动机振实。通过弹线支模板,严防偏轴。混凝土浇捣前铺一层油毡起隔离作用。混凝土内掺CH—20高效减水剂,确保混凝土在7天内达到开挖要求。
垂直支撑的格构柱锚入支撑不少于400。压顶梁和支撑应同时浇捣,不得任意设置施工缝,必须留设施工缝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
(3)挖第二皮土、做下道支撑
在围护桩相应标高上凿出主筋,电焊L形钢筋锚入围檩,使两者连成一体。
由于下道支撑所承受的侧压力远大于上道支撑,施工中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挖土时严禁超挖,避免土体应力的突然释放过快而影响围护结构的安全。
(4)挖第三皮土至基底
待下道支撑及围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挖第三皮土至基底标高。土方用机械挖至基坑面以上300mm,余土由人工挖除,以避免扰动基土。
基坑开挖后,及时通知设计和监理单位验槽,与打桩单位等共同进行桩位验收,并做桩的动测试验。截桩在工作面具备时即插入进行,铺嵌桩石、做垫层及地下室底板的施工也随即跟上。
(5)施工地下室底板、下道支撑拆除
施工地下室底板。用毛石混凝土填实底板与围护桩之间的空隙,也可采取不设侧模,而将底板混凝土直接浇筑至围护桩边的施工方法。待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拆除下道支撑。
由于人工凿除工作量较大,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支撑拆除宜采用静态爆破。
(6)施工地下二层结构、拆除上道支撑
施工地下二层墙和地下一层楼板。根据设计图纸,地下室外墙与围护桩之间仅剩200mm空隙,无法支设外模。可采用砌砖墙作墙板外模的施工方法,墙面用水泥砂浆粉刷。
地下一层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后,拆除上道支撑。
土方开挖的方法与程序直接关系到围护结构的安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挖土前要编制详细的专题施工方案。
挖土自北向南进行。配备充足的自卸汽车运土。
挖土前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严格按施工方案分层进行,不得局部一次挖深,以防因卸荷过快而引起围护桩产生过大位移或断裂。
施工员直接在坑内指挥,使挖土过程始终处于有序的受控状态。
由于出土必须在晚上进行,利用白天挖土、翻土、集土,晚上装车运土。
支撑面应覆200~300mm厚土方,并配备1.5m×6m、厚180mm钢板路基箱,使挖掘机荷载均匀地传至下方。挖掘机在支撑面行驶挖土时,要注意避免使支撑在凌空状态承受挖掘机重量,挖斗上下时严禁碰撞工程桩和围护桩。
夜间施工要有足够的照明。做到挖土到哪里,照明就跟到哪里。
土方车辆进出注意文明施工,控制土方装车方量,确保渣土无散漏。通过出入口铺垫草包及设置清洗槽,及时清洗车辆,保证场内外道路清洁,并派专人每天对大门外的道路进行清扫。
基坑开挖期间,严格控制坑边材料的堆放不大于设计规定的15Kpa。
沿基坑周边用漆成红白相间色的钢管设置双道防护栏杆。
机械挖土的同时,在基坑中部选若干点局部挖深。放入钢筋骨架的毛竹笼,通过潜水泵抽水降低支撑以下土体的地下水位,使支撑施工及下层土方开挖顺利进行。
基坑内采用盲沟加集水井的方式组织排水。对局部落深的承台和地梁,通过小型水泵的移动,排出坑内的积水。
在围护桩的外侧,沿周边设置300mm×400mm地面排水明沟,间隔布置集水井,通过水泵将水排入市政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流入坑内,保持地下室施工期间的基坑干燥。
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为保证地下室施工的正常进行及相邻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的安全,必须进行监测。要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制定监测计划和制度,落实监测责任制。通过监测数据的及时整理和反馈,真正起到指导施工,保证围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安全的作用。
监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桩及土体的位移监测:在基坑周边设置7只测斜孔,观测围护桩及桩后土体沿深度的侧向位移,特别是坑底以下的位移大小和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支撑内力监测:在受力较集中的支撑内设置16只钢筋计,观测支撑轴向力随土方开挖的变化情况。
3.垂直支撑立柱的垂直位移,压顶梁及坑外土体的沉降观测。
4.周边建筑、道路及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有无裂缝产生及其发展情况。
土方开挖前,先对周围环境作一次全面调查,进一步探明四周各类管线的位置和走向,通过摄像或拍照记录相邻建筑物的现状,特别是现有裂缝情况。
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中,一般情况下每天监测一次。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如遇位移、沉降或轴力及其变化速率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监测结果及时通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便于当监测数据达到设计制定的警卫连指标时,共同迅速制定相应措施,必要时应调整施工部署。
警戒指标为:围护结构靠莫干山路一侧侧向变伴30mm,其余三侧为50mm;内支撑轴力达到计算值的80%。
测斜和测轴力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单位实施。
周边环境监测时xxx大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相邻建筑物用红漆设置沉降观测点,定期对周边建筑物、道路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在垂直支撑立柱、压顶梁上设置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经常对桩身及支撑有无出现裂缝进行目测检查。现场配备经纬仪、水准仪,专人负责,每天做好记录。
对地下室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和劳动力上的充分准备。项目管理班子成员昼夜有人值班;现场准备足够的材料,如钢管、型钢、快速水泥、草包等;现场要有充分的可随时调遣的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电工、机工、电焊工分批轮班。当出现险情时,根据“先处理,后施工”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水泥搅拌桩(树根桩)局部阻水失效
这是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此,可用草包填实空洞,突击挖除涌入基坑的土方后,支侧模,用混凝土从内侧捣实围护桩间隙。当漏点不大时,则可通过塑料管引流,或用木楔塞紧后,用快硬水泥封堵。
(2)围护桩的水平位移过大或出现裂缝
暂停土方的进一步开挖,必要时可向坑内回土。通过桩后卸土、沿基坑边浇捣钢筋混凝土挡墙、压密注浆加强被动土等手段进行加固。
大学城电缆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支撑内力过大或出现裂缝
通过就近设置钢管或型钢支撑分担原支撑所受的侧向力。对受损的支撑可用角铁包支撑四角,通过槽钢将其焊成一体。当监测表明开裂系由立柱沉降而引起时,可搭设必要的钢管承重架,分担立柱承受的压力。
相邻建筑物、道路沉降及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