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工地防护_后浇带做法后浇带是建筑工程中为解决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及沉降差异而设置的一种预留施工缝。在工地防护中,后浇带的正确做法对于保证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后浇带的作用后浇带的主要作用是释放混凝土因温差、干缩等因素产生的内应力,避免裂缝的产生,同时协调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它通常设置在结构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如长条形建筑的中部或地下室底板、墙体等位置。
后浇带的做法1.设计要求根据工程特点和规范要求,合理确定后浇带的位置、宽度(一般为7001000mm)和留设时间(通常为4260天)。具体参数需结合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及施工工艺综合考虑。
2.模板支护后浇带两侧应采用独立支撑系统,确保模板稳固且不受其他施工工序影响。支撑体系必须保持到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3.钢筋处理后浇带内的钢筋应连续布置,不得截断。若需断开,则应在两端设置锚固长度,并加设附加钢筋以增强连接强度。
4.清理与保护在后浇带浇筑前,必须彻底清理内部杂物、浮浆及松动石子“一事一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开招标,确保界面干净。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雨水、施工用水或其他污染物进入后浇带区域。
5.混凝土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应选用微膨胀或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宜比原结构提高一个等级。浇筑时要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6.养护管理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期不少于14天,以保证混凝土充分硬化。
注意事项后浇带的封闭时间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不可过早或过晚。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巡查,确保后浇带的防护措施到位,避免意外损坏或污染。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发挥后浇带的功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版权声明
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