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通常用于多层住宅、商业建筑或工业厂房中。其特点是底部几层采用框架结构以提供较大的空间灵活性(如商场或车库),而上部则采用抗震墙(剪力墙)结构以增强整体的抗侧力性能和刚度。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满足建筑功能需求与抗震安全要求。
在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时定额[2023]9号: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关于调整安全文明施工费的通知(2023年3月14日),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刚度匹配:底部框架与上部抗震墙之间的刚度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软弱层”或“薄弱层”。因此,设计时应确保底部框架的抗侧刚度不低于上部墙体刚度的一定比例(如规范规定的70%以上),以避免地震作用下底部楼层过早破坏。
2.抗震性能优化:通过合理布置抗震墙的位置和数量,使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尽量接近,减少扭转效应。同时,可设置耗能构件(如屈曲约束支撑)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4.材料选择:优先选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以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能。同时,应注意不同材料间的变形协调问题,防止因应力集中导致局部破坏。
总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设计需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抗震性能及经济性,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
©版权声明
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