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针对中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所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中水系统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使用过的各种排水(如沐浴、洗手、洗衣等优质杂排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冲厕、绿化、道路清洗、车辆冲洗等非饮用用途的一种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其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源选择与水质要求中水水源应优先选择污染较轻的优质杂排水(如淋浴、洗手盆排水),避免使用厨房污水和粪便污水。处理后的中水水质需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例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规定,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系统设计原则中水系统应根据建筑规模、用水需求和经济性进行合理设计,避免过度投资或资源浪费。系统设计需考虑水量平衡,确保中水供应量与需求量相匹配。管网布置应遵循“清污分流”原则,中水管道必须独立设置,并与其他生活给水、排水管道保持安全距离。
3.处理工艺与设备中水处理工艺应根据水源水质和回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如物理处理(沉淀、过滤)、化学处理(消毒、混凝)或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设备选型应注重节能、环保和维护便利性,同时满足长期稳定运行的要求。
4.安全与标识中水系统应设置完善的防误饮措施,如在中水管道上明确标注“中水”标识,避免用户误用。中水储存设施应采取防渗漏、防腐蚀措施dbj51/t 001-2019 四川省烧结复合自保温砖和砌块墙体保温系统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并定期检查维护。
5.运行管理与监测中水系统投入使用后,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定期对水质、水量和设备性能进行监测。对于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或修复。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城市供水压力,降低污水排放量,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中水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中永用于采暖系统补永等其他用途时,其水质应达到相应使用要求的永质标准。 当中水同时满足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4.2.5当中水同时满足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1.1中水系统包括原水系统、处理系统和供水系统三个部分,中水工程设计应 程考虑
5.1.2建筑物中水宜采用原水污、废分流,中水专供的完全分流系统。 5.1.3建筑小区中水可采用以下系统型式:
5.1.2建筑物中水宜采用原水污、废分流,中水专供的完全分流系统。
1全部完全分流系统; 2部分完全分流系统; 3半完全分流系统: 4无分流管系的简化系统。 5.1.4中水系统型式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原水和中水用量的平衡和稳定 系统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无分流管系的简化系统。 1.4中水系统型式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原水和中水用量的平衡和 统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原水管道系统宜按重力流设计,靠重力流不能直接接入的排水可采取局部提升等
5.2.2原水系统应计算原水收集率,收集率不应低于回收排水项目给水量的75%。原水 收集率按下式计算:
ZQP ×100% m= ZQ
式中1 1一一原水收集率; ≥Ω。一一中水系统回收排水项目的回收水量之和(㎡/d); 5.2.3室内外原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均应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并应有防止不符合水质 要求的排水接入的措施。井盖应做“中水”标志。 5.2.4原水系统应设分流、溢流设施和超越管,宜在流入处理站之前能满足重力排放要 求。 5.2.5当有厨房排水等含油排水进入原水系统时,应经过隔油处理后,方可进入原水集 水系统。 5.2.6原水应计量,宜设置瞬时和累计流量的计量装置,当采用调节池容量法计量时应 安装水位计。
5.3.2在中水系统中应设调节池(箱)。调节池(箱)的调节容积应按中水原水量及处 理量的逐时变化曲线求算。在缺乏上述资料时,其调节容积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1连续运行时,调节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日处理水量的35%~50%计算。 2间歇运行时,调节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处理工艺运行周期计算。 5.3.3处理设施后应设中水贮存池(箱)。中水贮存池(箱)的调节容积应按处理量及 中水用量的逐时变化曲线求算。在缺乏上述资料时,其调节容积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1连续运行时,中水贮存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中水系统日用水量的25%~35%计 算。
理量的逐时变化曲线求算。在缺乏上述资料时,其调节容积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1连续运行时,调节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日处理水量的35%~50%计算。 2间歇运行时,调节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处理工艺运行周期计算。
中水用量的逐时变化曲线求算。在缺乏上述资料时,其调节容积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1连续运行时,中水贮存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中水系统日用水量的25%~35%计 算。 2间歇运行时,中水贮存池(箱)的调节容积可按处理设备运行周期计算。 3当中水供水系统设置供水箱采用水泵一水箱联合供水时,其供水箱的调节容积不 得小于中水系统最大小时用水量的50%。
5.3.5自来水补水管上应安装水表。
5.4.1中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
5.4.2中水系统供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用水定额及本规范表3.1.4 中规定的百分率计算确定。 5.4.3中水供水系统的设计秒流量和管道水力计算、供水方式及水泵的选择等按照《建 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给水部分执行。 5.4.4中水供水管道宜采用塑料给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管或其他给水管材,不得采用 非镀锌钢管。
5.4.8绿化、浇洒、汽车冲洗宜采用有
1.1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中水原水的水质、水量和中水的水质、水量及使 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2 2 当以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作为中水原水时,可采用以物化处理为主的工艺 采用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1物化生理工艺流程(适用于优质杂排水):
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预处理和膜分离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流程
处理工艺流程。 1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混凝剂 消毒剂 原水 √ 中水 格栅 调节池 生物处理 沉淀 V 过滤 消毒 2生物处理和土地处理: 消毒剂 原水 小 格栅 厌氧调节池 土地处理 消毒 一中水 3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 消毒剂 原水 格栅 调节池 预处理 曝气生物生物滤池 消毒 +中水 4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流程: 消毒剂 原水 中水 格栅 调节池 预处理 膜生物反应器 一 消毒 +
3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
4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流程:
1.4利用污水处理站二级处理出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宜选用物化处理或与生化 的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1物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1物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混凝剂 消毒剂 V 二级处理出水→调节池—混凝沉淀或气浮 一过滤 一 消毒 中水 2物化与生化结合的深度处理流程: 混凝剂 消毒剂 二级处理出水→调节池 微絮凝过滤 生物活性炭 消毒 一中水
3微孔过滤处理工艺流程:
6.1.5采用膜处理工艺时,应有保障其可靠进水水质的预处理工艺和易于膜的清洗、更 换的技术措施。 6.1.6在确保中水水质的前提下,可采用耗能低、效率高、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的新工 艺流程。 6.1.7中水用于采暖系统补充水等用途,采用一般处理工艺不能达到相应水质标准要求 时,应增加深度处理设施。 6.1.8中水处理产生的沉淀污泥、活性污泥和化学污泥,当污泥量较小时,可排至化粪 油处理、当污泥是榕士时、可平用机城脱水装墨或其他方法进行平善处理
6.2.2中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按下式
烟台桃园水库施工组织设计中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一—设施处理能力(m/h); Qpy一一经过水量平衡计算后的中水原水量(m/d); t一一中水设施每日设计运行时间(h)。 6.2.2以生活污水为原水的中水处理工程,应在建筑物粪便排水系统中设置化粪池,化 粪池容积按污水在池内停留时间不小于12h计算。 6.2.3中水处理系统应设置格栅,格栅宜采用机械格栅。格栅可按下列规定设计: 1设置一道格栅时,格栅条空隙宽度小于10mm;设置粗细两道格栅时,粗格栅条空 隙宽度为10~20mm,细格栅条空隙宽度为2.5mm。 2设在格栅并内时,其倾角不小于60”。格栅并应设置工作台,其位置应高出格栅 前设计最高水位0.5m,其宽度不宜小于0.7m,格栅并应设置活动盖板。 6.2.4以洗浴(涤)排水为原水的中水系统,污水泵吸水管上应设置毛发聚集器。毛发 聚集器可按下列规定设计: 1过滤筒(网)的有效过水面积应大于连接管截面积的2倍。
2过滤筒(网)的孔径宜采用3mm。 3具有反洗功能和便于清污的快开结构,过滤筒(网)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
6.2.5调节池可按下列规定设计:
中水过滤处理宜采用滤池或过滤器。采用新型滤器、滤料和新工艺时,可按实
6.2.17选用中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或组合装置时,应具有可靠的设备处理效果参数和组 合设备中主要处理环节处理效果参数,其出水水质应符合使用用途要求的水质标准,
1消毒剂宜采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或其他消毒剂。当处理站规 模较大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时,可采用液氯作为消毒剂,但必须使用加氯机。 2投加消毒剂宜采用自动定比投加,与被消毒水充分混合接触。 3采用氯化消毒时,加氯量宜为有效氯5~8mg/L消毒接触时间应大于30min。当中 水水源为生活污水时,应适当增加加氯量。
6.2.13接触氧化池处理洗浴废水时,水力停留时间不应小于2h;处理生活污水时省道云寿线(景宁境)路面整治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 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和出水水质要求确定水力停留时间,但不宜小于3h。 6.2.14接触氧化池宜采用易挂膜、耐用、比表面积较大、维护方便的固定填料或悬浮 填料。当采用固定填料时,安装高度不小于2mm当采用悬浮填料时,装填体积不应小于 池容积的25%。
6.2.16 1 中水过滤处理宜采用滤池或过滤器。采用新型滤器、滤料和新工艺 验资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