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是为规范和指导铁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而制定的技术文件,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及耐久性。该指南全面涵盖了铁路混凝土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等内容。
首先,指南对混凝土原材料(如水泥、砂石、外加剂等)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强调使用高性能、环保型材料以满足铁路工程高标准的需求。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凝土结构(如桥梁、隧道、轨道板等),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需求优化了混凝土性能。
在施工工艺方面,指南详细描述了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养护等关键步骤,特别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裂缝防治等技术要点。同时,还引入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如自动化浇筑系统和智能监测手段津07sj803 建筑防水构造(yh防水系列),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
此外,指南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明确了检验频率和方法,确保每道工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最后,指南还强调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倡导绿色施工理念。
总体而言,《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为铁路混凝土工程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施工指导,对于提升铁路工程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 混凝土泵送剂(JC473)
34 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G3042)
35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
36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
37 混凝土拌合用水(JGJ63)
38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
39 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JGJ/T10)
4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JG/T3013)
4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 529)
4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
5.1.1 试验室须持有主管试验室的授权书,并经业主、监理以及授权单位共同验收。
5.1.2 试验室一般应具备如下试验检验能力:
1 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骨料、水的品质检验。
2 钢筋和预应力钢筋(丝)的品质检验。
3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检验。
4 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5 混凝土耐久性能检验。
6 实体混凝土质量检验。
7 设计要求的其它检验。
5.1.3 试验室应配齐开展第5.1.2条规定的检验项目的试验设备,并按规定检定、检验合格。试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和周期检定计划,定期校验试验设备,培训试验人员。
5.1.4 试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编写试验室质量手册,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样品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5.1.5 试验室应采用规定的标准进行规范的试验,保证数据准确、科学,并按规定的表格清晰、完整地填写试验记录和试验报告。
5.1.6 试验室因条件所限无法开展第5.1.2条规定的少量项目的检验时,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检验。
5.1.6 试验室应建立良好的档案管理体系。
5.2.1 试验室的房屋面积应满足试验检验工作需要,布局合理。
5.2.2工作室一般应设办公室、样品室、水泥室、砂石室、混凝土室、混凝土标养室、力学室、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室等。
5.2.3工作室环境条件应满足试验检验标准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水泥室温度应控制在20℃±2℃,湿度不低于50%;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温度应控制在20℃±1℃,湿度不低于95%。
5.2.4试验检验仪器设备的精度必须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5.2.5试验室应配备足够的试验人员。试验室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全部试验人员应持有上岗资格证书。
5.3 试验室日常工作
5.3.1 原材料检验
1 本着就地取材、尽量节约的原则,根据本指南的相关要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合理选用钢材、水泥、粗细骨料、外加剂、矿物掺和料及拌和用水等。选用原材料时应考虑供货商的供应能力和质量保证等情况。
2 按本指南的规定和检验计划要求对进场原材料进行进场检查、复检与批量抽检。无条件检验的项目应按检验频次要求进行送检,并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物资部门。
3 甲供材料应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取样方法到现场取样,地材应到料厂(场)取样。
5.3.2调配混凝土配合比
1 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原材料的品质情况,按本指南第8章的要求设计、试拌并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2 当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工艺发生变化时,应根据本指南的要求重新选定混凝土配合比。
5.3.3 参与相关施工过程控制
1 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原材料按已经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和检测计划要求进行抽检。
2 混凝土开盘搅拌前检测砂、石料的含水量,并换算施工配合比,开出施工配比通知单。
3 混凝土浇筑前和浇筑过程中,配合质量主管部门按规定抽检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按规定制混凝土作强度、耐久性检验试件,并在规定的龄期进行试验检验。
4 当混凝土施工质量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时,配合质量主管部门调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可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处理结果进行试验论证。
5.3.4 竣工资料的编制
1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品质、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的检验结果进行定期评定、分析。
2 及时汇总试验检验结果,并按有关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归档、签字、上报。
5.4.1 仪器设备管理
1 试验室要建立所有仪器设备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2 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定期自检或选择当地有资质的计量部门送检。自检应有检定规程,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仪器设备在搬运、维修和长期停用后,再次使用前应重新标定,用于测量和监控要求的软件在使用前应予以确认;仪器的维修、检定情况应及时填写在履历书上。
4 各种仪器设备须在试验室内放置整齐,并按要求分别粘贴合格(绿色)、准用(黄色)、停用(红色)标志。
5 检定合格的仪器方可投入使用。操作人员须经过技术培训,了解仪器的性能,熟悉操作方法,方可上机工作。
6 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应满足相关标准和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7 在使用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应及时妥善地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5.4.2 样品管理
1 试样取得后,应标明试样编号、取样地点、取样时间等内容,并及时将样品交给试验检测人员进行试验检验。
2 搬运试样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破坏或损坏试样的几何形状,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3 试验前需要进行加工的样品应严格按标准方法进行加工和制样。
4 所有试样经过试验检验后均需留样保存,保存期不少于一个月。
5.4.3 试验资料管理
试验室应收集各种技术标准、技术资料(包括业主、设计、监理、项目部等发放的文件),并以书面或电子文档形式对收到的文件进行分类、编目管理,做到易于识别,便于查找。要定期对文件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确认其适宜性。应及时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它措施防止误用。
6.1.1 模板(含支架、拱架)应优先采用钢材制作,也可因地制宜,经过试验鉴定,选用其它材料制作。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
2 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
3 接缝不漏浆,制作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
4 能与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
6.1.2 模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应涂刷隔离剂。钢模板用隔离剂应同时具有防锈作用。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6.1.3 为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质量,必要时可使用带透水衬里的模板。混凝土养护期间,当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大于20℃时,宜采用保温模板。
6.2.1 模板、支架(拱架)及其它用途的钢材(条钢、钢板)宜采用Q235钢,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的规定。
6.2.2 焊接用电焊条应与钢材强度相适应,焊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5117)的规定。
6.3.1 设计模板时,应计算下列荷载:
(2)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
(3)钢筋(包括预埋件)的重力
(4)施工人员和机具设备的重力
(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6)其它荷载(如隧道超挖、混凝土集中存放等)
(1)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db65/t 4591-2022 分布式光伏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2)倾倒混凝土时因振动产生的荷载
6.3.2 计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模板最不利荷载的组合,计算采用的荷载值应符合本指南附录D的规定。承重钢结构及木结构的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值及设计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及《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的规定。
6.3.3 检算模板的倾覆稳定性时,其侧面所受风荷载可采用铁道部现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规定,其受风面积可按实际情况计算,风速可按施工期内当地预计的最大风速计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
6.3.4 模板的计算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外露表面和直接支承混凝土重力的模板(纵梁、横梁等)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400。
2 建筑物隐蔽表面的模板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250。
3 模板的弹性压缩或下沉量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1000。跨度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梁式构件db44/t 1350-2014 高速电路用覆铜箔层压板技术规范,其底模板应计算起拱高度。
6.3.5 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用模板时,应考虑施加预应力后构件与模板、支架间位置的相互影响,如梁体的弹性压缩、徐变、上拱及支座螺栓或预埋件的位移等。
6.3.6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台座的端横梁受力后的挠度不得大于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