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砼质量通病砼(混凝土)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管理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混凝土工程中出现的常见质量问题。这些通病不仅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可能导致返工和经济损失。以下是混凝土质量通病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1.蜂窝: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状孔洞,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密实、模板漏浆或配比不当。这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2.麻面:混凝土表面呈现粗糙麻点纬一路改建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通常因模板湿润不足、脱模过早或振捣不足引起。虽然对结构强度影响较小,但会影响外观质量。
3.露筋:钢筋未被混凝土完全包裹而外露,可能因保护层厚度不足、振捣不充分或模板移位造成。露筋会加速钢筋锈蚀,降低结构耐久性。
4.裂缝:混凝土开裂是常见的质量问题,可能由收缩、温度变化、荷载过大或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裂缝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
5.孔洞:混凝土内部存在较大的空隙,通常因振捣不充分或漏振造成。孔洞会显著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
6.强度不足:混凝土实际强度低于设计要求,可能是由于配合比错误、搅拌不均、养护不当或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所致。
7.胀模:模板支撑不足或紧固不牢,导致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这会影响构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
8.夹渣:混凝土中混入杂物或分层浇筑时未清理干净,形成夹渣现象,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为减少混凝土质量通病的发生,应从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强管理。例如,优化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规范施工操作、加强振捣和养护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1)采用组合定型大模板组装模型,以减少板缝,模板接缝加双面胶密封条或涂玻璃胶,并打腻子刮平,刷清漆两道,防止漏浆、粘结。例如排架式矩形墩柱,当其高度小于10 m时,就地全高度一次性拼装成型,板缝处理完毕,隔离剂刷完后,整体吊装就位。隔离剂采用新机油或脱模漆。
(2) 拆模倒用前,对每块模板进行认真仔细的维修,将板面上粘结的水泥浆彻底清理干净,对扭曲变形、局部坑凹维修,达到表面光洁、平整,板边规正后均匀涂隔离剂两道后再倒用。模板安装完后,再仔细认真检查一次隔离剂保持情况,对保持情况不好或被擦掉处进行补涂,砼灌注过程中及时清除粘于板面上的浆疤。
(3)砼离析、砼拌合时间不够、砼振捣不够的预防措施同前述。
(4)严格控制砼拆模强度,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用扒锔砼表面出现白茬后再行拆模。
1、生成原因:(1)模板不规矩;(2)扣件安装不齐全;(3)模板连接与螺栓或U形卡尺寸不匹配,相对位移大;(4)模型刚度不够;(5)安装模板不精细,对模板未进行合理的组配。
2、预防措施:
(1)购置组合钢模板或自制模板,必须把住模板尺寸准确,形状规矩,边角方正、整齐、无错茬、毛边现象、材质均匀、优良。
(2)模型连接扣件按模型设计要求安装齐全。对于旧组合钢模,其连接孔较设计大2mm时,必须重新钻眼,否则不能用于对外观要求较高的重要部位。
组装模型时,要特别注意每块模板的合缝组配以消除模型组装错台。
(2)对于墩台柱尺寸较为单一的大型桥梁工程,采用自制大块钢模板组装模型,模板用材采用≥5mm厚的钢板作面板,≥6 mm的钢板做加劲。以确保模型的刚度和结构尺寸不走样。
生成原因:(1)拉筋、内撑、外带纵横向设置向距未按模型刚度、
结构、受力特征合理设计确定;(2)拉筋紧固的松紧不均匀;(3)紧靠模板的外带用木质材料,受力后产生挤压变形;(4)外带弯曲不直或者刚度不够。
2、预防措施;
(1)拉筋、内撑、外带(水平、竖直)布置间距,认真按模型刚度、结构、受力特征合理设计确定,严格按尺寸实施。
(2)在拉筋设置点设对应的内顶撑,并严格控制拉筋紧固松紧程度的均匀性。
(3)对于钢模板、水平、竖向外带均采用铁质材料,紧靠模板的外带采用直顺的Ф51双钢管用钩头螺栓,弓形扣件紧固于模板上,一方面使零块模板形成整体,另一方面在钢管长度方向,使模板紧靠钢管,形成与钢管同直度的平面。在钢管上面的垂直方向高100*50双内卷边槽钢外带,用碟形扣件将拉杆固定于槽钢上,拉杆带双螺帽。如此将模板在水平竖直方向连续支撑,形成整体。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形成原因很多,总起来说这些原因分为三类:
1、结构裂缝。这表示结构或结构一部分的稳定和安全因素已经受到影响,但还不一定达到危险的程度。结构裂缝可能由下列原因形成:(1)设计错误;(2)由于改变用途,结构上所受荷载超过了设计荷载;(3)施工方法和(或)所用材料有错误或缺陷;(4)未预料到的事故,如爆炸、冲击等。
2、火灾引起的裂缝。这类裂缝一部分可能是结构裂缝,另一部分可能是非结构裂缝,它总是伴随着散裂和其它破坏而产生。
3、非结构裂缝。这类裂缝是由于上述第1和第2类以外的原因而引起的。它可分为几种主要类型:(1)塑性裂缝,它可分为两种;(2)混凝土构件使用初期的温度收缩裂缝;(3)干缩裂缝;(4)钢筋生锈引起的裂缝。
下面就非结构裂缝的种类、成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1、塑性裂缝:塑性裂缝有两类。第一类或最常见的一类是当混凝土自然具有塑性时,由于水分从混凝土表面过快地蒸发而产生。这类裂缝通常归属于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成因是水分从混凝土表面快速蒸发。当蒸发的速度超过内部水分上升到表面(即所谓“泌水”)的速度时,就很可能形成塑性裂缝。
砼拌合物中的水上升到表面的速度快慢以及总的水量多少,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所有这些因素都已完全被人们弄清。不过,下列因素被认为在这种现象中是起重要作用:
所用骨料的级配、含水量、吸水性及种类;拌合物中总的水量;水泥用量;混凝土结构物的厚度;所用外加剂的性能;混凝土的捣实程度及其捣实后的密实度;在其上浇灌混凝土的模板是干的还是湿的。
水分从表面蒸发的速度同样取决于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人们已了解得比较清楚。它们是:
相对湿度;混凝土的温度;大气温度;风速;混凝土结构表面在阳光和风中的暴露程度。
这类裂缝在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前,遭遇日晒、高温、风吹干燥影响产生。故其预防措施为:
(1)使用一种加气剂使砼中的总含气量达到2%时,通常会大大有助于减少塑性裂缝的发生。
(2)使用塑料薄膜封闭养护法,有助于阴止这些细裂缝的产生。
第二类塑性裂缝是由混凝土下焕而引起的。其成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塑性砼在插入式振捣器和重力作用下沉实时,模板表面对它有阻力,这种阻力阻滞着三合板的流动。此时,如果砼已变硬,就很可能形成裂缝。其预防措施为,在砼初凝前完成捣实工作,且振捣工作必须细致精心。
在混凝土凝固和初期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和水泥之间归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大量的热,会导致混凝土温度的上升。混凝土温度升高时膨胀,温度下降时则收缩,发生收缩和膨胀产生温度应力。约束力越大,则温度收缩应力也越高。这种应力通常是拉应力。当其值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时,即产生裂缝。
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m者),灌注之后由于水化放热,内部温度很高,如无妥当散热措施,很容易形成裂缝。
采用蒸气养护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冷热不均,亦易发生温度裂缝。
当构件较长且两端固结时,由于周围温度变化产生的附加的温度应力,该附加应力和原有内力的合力超过混凝土强度时,就会产生破坏裂缝。温度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为了预防温度收缩裂缝产生,采取下列减少水化热的措施:
1)、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掺用适量粉煤灰、膨胀剂和缓凝型外加剂,减少水泥用量;
2)、采用冷却骨料或搅拌时加冰水等降温措施;
3)、在混凝土中埋设循环冷却水管;
4)、降低灌筑速度q/hn-1-0000.08.003-2018 风力发电场电测监督标准,减少浇筑层厚度。
5)、安排在室外气温较低时浇筑,浇筑温度(振捣后50—100 mm深处的温度)不宜超过28℃;
6)、混凝土养护采取控温措施(如循环水冷却、蓄热保温措施等),并测定浇筑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其温度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
干缩裂缝,水分蒸发、体积减小,称为干缩。
1)、产生原因:当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前联合厂房,遭遇日晒、高温、风吹干燥影响产生干缩裂缝。一般为宽度很细,分布不规则的龟裂状裂缝。发现较早,及时抹实养护,可以愈合。
2)、预防措施:拆模后迅速用塑料布封闭养护,始终保持塑料布内具有凝结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