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特殊地质隧道施工技术汇总[精典!!]特殊地质隧道施工技术是指在复杂或特殊地质条件下(如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富水地层、高地应力等)进行隧道开挖和支护的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综合了地质学、力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实践,以确保施工安全、高效及经济。
1.超前地质预报:通过地质雷达、TSP地震波法、红外探水等手段,提前识别前方地质条件,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2.注浆加固技术:针对富水地层或松散围岩,采用帷幕注浆、劈裂注浆等方式,提高围岩稳定性,减少涌水风险。
3.管棚与超前小导管支护:在软弱围岩或大变形区域,利用管棚或超前小导管形成临时支撑结构,增强初期支护能力。
4.新奥法(NATM):基于围岩自承能力和监控量测数据,灵活调整开挖步序和支护参数,适用于多种复杂地质条件。
5.冻结法施工:在富水砂层或流沙地层中,通过人工制冷形成冻土墙,隔绝地下水并稳定围岩。
6.盾构法(TBM):在长距离、硬岩或软土隧道中,使用机械化设备实现快速掘进,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7.复合衬砌技术:结合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受力需求,保障结构长期稳定。
8.智能化监测与控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和地下水变化,优化施工决策。
这些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应对特殊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推动隧道工程建设向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流沙是沙土或粉质粘土在水的作用下丧失其内聚力后形成的,多呈糊浆状,对隧道施工危害极大。由于流沙可引起围岩失稳坍塌,支护结构变形,甚至倒塌破坏。因此,治理流沙必先治水,以减少沙层的含水量为主。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
一、加强调查,制订方案:施工中应调查流沙特性、规模,了解地质构成、贯入度、相对密度、粒径分布、塑性指数、地层承载力、滞水层分布、地下水压力和透水系数等,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二、因地制宜,综合治水:隧道通过流沙地段,处理地下水的问题,是解决隧道流沙、流泥施工难题中的首要关键技术。施工时,因地制宜,采用“防、截、排、堵”的治理方法。
(1)防———建立地表沟槽导排系统及仰坡地表局部防渗处理,防止降雨和地表水下渗。
(2)截———在正洞之外水源一侧,采用深井降水,将储藏丰富构造裂隙水,通过深井抽水排走,减少正洞的静水和动水压力,对地下水起到拦截作用。
(3)排———有条件的隧道在正洞水源下游一侧开挖一条洞底低于正洞仰拱的泄水洞,用以降排正洞的地下水,或采用水平超前钻孔真空负压抽水的办法,排除正洞的地下水。
(4)堵———采用注浆方法充填裂隙,形成止水帷幕,减少或堵塞渗水通道。以上几种施工方法,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性质、类型、赋存部位以及工期要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分析,合理选用。
三、先护后挖,加强支护:开挖时必须采取自上而下分部进行,先护后挖,密闭支撑,边挖边封闭,遇缝必堵,严防沙粒从支撑缝隙中逸出。也可采用超前注浆,以改善围岩结构,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为主的注浆材料注入或用化学药液注浆加固地层,然后开挖。
在施工中应观测支撑和衬砌的实际沉落量的变化施工组织设计(喷锚支护施工方案),及时调整预留量。架立支撑时应设底梁并纵横、上下连接牢固,以防箱架断裂倾倒。拱架应加强刚度,架立时设置底梁并垫平楔紧,拱脚下垫铺牢固。支撑背面用木板或槽型钢板遮挡,严防流沙从支撑间逸出。
在流沙逸出口附近较干燥围岩处,应尽快打入锚杆或施作喷射混凝土,加固围岩,防止逸出扩大。
四、尽早衬砌,封闭成环:流沙地段,拱部和边墙衬砌混凝土的灌筑应尽量缩短时间,尽快与仰拱形成封闭环。这样,即使围岩中出现流沙也不会对洞身衬砌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