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金塘岛,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该项目旨在进*步提升宁波舟山港的国际竞争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同时推动区域经济*体化发展。
该工程规划分多期建设,建成后将拥有多个大型深水泊位,能够停靠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舶。码头采用先进的装卸设备和技术,具备高效的自动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港口吞吐量和运营效率。此外,项目还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在设计与施工中融入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核心项目之*,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对于完善浙江海洋港口布局、促进“****”倡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加强了长三角地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昌化*旧城改造北区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也为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开放注入新动力,成为*动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 集装箱运输组织现状
到港集装箱船舶总量快速增加。2000年宁波港到港集装箱船舶2708艘次,2004年达到5517艘次,是2000年的2.0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9.5%,快于宁波港到港船舶总量的增长速度。
宁波港到港集装箱船舶情况汇总表
到港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2000年到港4000TEU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舶63艘次,2004年达到860艘次,远大于到港集装箱船舶总量增长速度。平均每艘船装卸箱量由2000年的333TEU提高到2004年的726TEU。
宁波港目前的集装箱主要来源于本省的宁、绍、舟三市及本省的杭州及台州、温州市,部分来自江西、安徽等省。为充分发挥已建成的义乌、金华、绍兴等集装箱货运站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功能,使省内集装箱经宁波港进出的比重进*步提高。目前,宁波港又先后开通南北沿海内支线,使港口经营范围从浙江延伸至省外厦门、福州、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
宁波港作为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航线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345.03万TEU,占总吞吐量的86.1%,自1996年开辟中远洋航线以来,中远洋在国际航线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2004年达到277.52万TEU,为2000年的9.0倍,占总吞吐量的比例达到69.3%。内支线和内贸航线平稳发展,分别占总吞吐量的4.0%和9.9%。
远洋航线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分别占国际航线箱量的36.4%、22.1%。近洋航线吞吐量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分别占国际航线箱量的6.8%、6.2%。2000~2004年分航线的航班数、吞吐量见下表。
2000~2004年分航线航班数、吞吐量表
舟山港集装箱运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为4.954万TEU,其中国内航线4.951万TEU,至宁波港4.921万TEU,上海港0.030万TEU;内支线(至上海)0.003万TEU。受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陆岛间陆*集疏运通道尚未形成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宁波港现有集装箱泊位7个,主要分布在北仑港区。按北仑二、三期工程7个集装箱泊位的现有设施情况测算,其通过能力为270万TEU。
目前宁波港在建的北仑港区四期工程、大榭集装箱码头工程的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分别为250万TEU、200万TEU。宁波港规划建设的北仑五期可建设4个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170万TEU。全部建成投产后,全港集装箱设计通过能力可达到890万TEU。
4、宁波港集装箱集疏运现状
宁波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铁*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的集疏运网络。
目前宁波港的集装箱主要来自其直接腹地,以公*集疏运为主;水*集疏运主要集中在沿海,江海联运还很少;铁*集装箱刚刚起步,但增长较快。
1、岸线管理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由于各种原因,原来的北仑港区总体规划没有得到执行,港区合理布局受到影响,导致岸线资源的粗放开发,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影响了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
舟山市各岛屿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对港口的依赖性很强,码头建设也因此到处可见,这种模式曾为*动舟山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和港口的进*步发展,港口布局分散、规模小将导致各作业区自成系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作业区的集疏运、生产组织、整体服务、信息沟通等方面易出现脱节现象。
2、基础设施依然不足,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缺乏应变能力
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货运输需求旺盛,港口相应专业化码头建设依然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公用码头能力不足,业主码头能力富余,少数业主码头闲置;公用码头通用泊位老旧、中小泊位能力富余,不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的需要;集装箱和万吨级以上通用杂货码头超负荷运转。
在宁波港能力紧张的同时,舟山尚有较多的优良岸线有待开发,但集装箱运输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3、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亟需功能调整
宁波港老港区地处宁波市三江口市区繁华地段,疏港与城市交通相互干扰严重,现有港区是城市规划的绿化区和商贸区,需要调整货运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4、集疏运设施仍较薄弱,影响港口辐射能力的发挥
进入北仑港区的甬北铁*支线运能仅270万t,已经超负荷运转。杭甬高速公*和同三国道主干线连接线尚未连至北仑港区;336省道等级偏低,影响港口向金华、衢州等地区辐射;北仑港区后方公*等级低,港口集疏运与市区间交通干扰严重;大榭、穿山北港区之间的公*等级低。甬江通航里程短、航道等级低、标准不统*;杭甬运河尚未复航,尚未建立内河集疏运体系。
舟山与大陆间没有陆*通道,物资、人流和信息等交流不便,经济交往受到限制,致使工业发展滞后。同时,岛屿城市的岛群特点决定了舟山市各岛屿间公*互不相连,交通往来不便,造成经济力量分散,严重制约了港口的发展。
5、港口功能拓展和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作用有待加强
宁波港约60%的大宗散货是为省、市以外地区中转服务,集装箱运输主要为本省服务;宁波港在临港工业布局和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较为明显,但依托港口的临港工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不够;围绕港口运输的港口物流园区刚刚起步发展;港口商贸、仓储等功能拓展不够。
舟山港对地方经济*动作用不强,地方经济对港口支撑力度不够,港口吞吐货物多属于通过型,港口的贡献只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与地区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强;港口服务范围仍是以传统的装卸、储存、转运为主,缺乏货物流通过程中加工、升值服务;临港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滞后。
二、吞吐量发展预测及建设规模
宁波-舟山港目前主要为浙江省内物资进出口及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钢铁、石化企业的铁矿石、原油中转运输服务,并承担铁*沿线江西、安徽、湖南等省的部分物资中转任务。宁波-舟山港以宁波市和舟山市为依托,直接经济腹地为浙江省汕头市自来水厂管道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随着杭州湾通道、甬金高速公*、甬金铁*和舟山连岛工程的建成,间接腹地延伸至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重庆等长江沿线地区。
2、腹地国民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
① 腹地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舟山港经济腹地内的七省二市地处我国长江流域,连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我国人口相对集中jc/t 2537-2019 磷酸镁修补砂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近年来,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的对外开放全面展开。“九五”、“十五”期前三年腹地内七省二市GDP(可比价)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0.8%,2004年GDP达到63671亿元,占全国的46.6%;“九五”、“十五”前四年腹地内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速分别为20.4%、30.9%,2004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4487亿美元(以海关收发货地外贸进出口额为统计口径,下同),占全国的38.9%;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为322亿美元,占全国的53.1%。
腹地跨度大,由于自然禀赋条件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总体经济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腹地内经济分布明显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在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动作用。在上海市的*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该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强劲势头,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2%、人口只占全国的10.4%的条件下,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却占到全国的25%和36%,占全部腹地的53.7%、92.7%,三次产业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12.8:54.4:32.8调整为2004年的6.5:54.3:39.1。“九五”、“十五”期前四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9.1%、32.32%,2004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4160亿美元。目前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其中浙江省积极发挥“个私经济”及“区域性块状经济”优势,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243亿元,1995~2004年的年均增速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经济总量居全国省市第4位。产业优势逐步形成,轻纺、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医药、化学纤维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浙江省消费、投资、外贸进出口、工业生产、第三产业、财政收入的增速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均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经济增长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步巩固。同时,浙江省的杭、嘉、湖、绍、甬地区正不断建设发展外向型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已初步显示出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及对区域经济的示范和推动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上游沿江地区已形成钢铁、石化、能源、建材、机电等产业*。对外经贸也有*定发展,但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九五”期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9%,“十五”前四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速达17.3%,2004年达到327亿美元,外向型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继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后,长江中上游地区相继开放了沿江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黄石、宜昌等城市,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