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港口陆域港口陆域是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港口范围内的陆地部分,包括码头前沿、堆场、仓库、集疏运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它是港口货物装卸、储存、中转及加工的核心区域,直接关系到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主要功能港口陆域承担着多项关键功能。首先,它为货物提供临时存储空间,例如集装箱堆场和散货堆场,确保货物在装卸和转运过程中有序管理。其次,陆域内设有仓库和物流中心,用于货物的分类、包装和短期存放。此外,港口陆域还配备了现代化的集疏运系统,如铁路专用线、公路运输枢纽和管道设施,以实现高效衔接水路与陆路运输。
基础设施港口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例如,硬化的堆场可以承受重型机械和货物的压力;先进的仓储设施配备温控设备,满足冷链运输需求;同时,智能化管理系统(如GPS定位、自动化堆垛机)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操作效率。此外,环保设施也是陆域建设的重点-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190-2012t,包括污水处理站、粉尘控制装置等,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经济意义港口陆域不仅是货物集散的物理空间,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优化陆域布局和提升服务水平,港口能够吸引更多客户,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同时,陆域内的物流园区和加工区可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总之,港口陆域作为连接水上运输与陆上交通的关键节点,在保障港口高效运作、服务全球贸易网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绿色理念的推广,港口陆域将更加智能、环保和高效。
一、港口铁路的组成及其功用二、接轨站及接轨点的选择三、港口铁路区间正线四、铁路设计条件五、港口站及分区车场六、码头及库场装卸线的布置七、站场平面设计八、路基九、轨道类型十、限界
一、港口铁路的组成及其功用
1、各部分的基本功能(1)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路网接轨站与港口车站之间的连接线路;(2)港口车站:承担港口列车的到发、交接、编组、集结等作业;(3)分区车场:承担分管范围内码头、库场的车组到发、编组及取送作业;(4)装卸线:按工艺要求布置在码头上、库场内的铁路线,承担货物的装卸车作业;(5)联络线:分区车场与港口车站之间的连接线路;(6)连接线:分区车场与装卸线之间的连接线路。
2、港口铁路组成的实例
二、接轨站及接轨点的选择1、接轨站的选择2、接轨点的选择
2、区间线路的纵断面和平面(1)纵断面
五、港口站及分区车场1、港口站2、分区车场(1)分区车场的设置(2)分区车场的线路数目及其长度(3)分区车场的线路布置
六、码头及库场装卸线的布置
七、站场平面设计1、线路间距、有效长度(1)线路间距(2)有效长度的确定2、线路有效长度计算
港口道路分为港外道路和港内道路。港口与全国公路网、城市或其他企业相衔连的对外道路称为港外道路。港区内部的道路系统称为港内道路。
一、港口道路的分类和特点二、港口道路的技术标准三、道路的横剖面四、道路的布置与交叉
一、港口道路的分类和特点1、进港道路2、港内道路
二、港口道路的技术标准1、进港道路
注:①Ⅰ、Ⅱ类进港道路其他技术指标可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JTJ22)中平原、微丘的二、三级厂外道路的技术标准设计;②临近港区主要出入口道路的宽度,应与港内主干道宽度相适应,其长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③以公路疏运为主的集装箱码头,进港道路的宽度由进出港通道数和有关行车形式确定。
注:①路面宽度取值应根据工艺要求,通行车辆和流动机械类型等因素确定;
②有长大件运输的道路和突堤码头至后方库场区的道路,其路面宽度应按工艺要求确定;③仓库引道宽度应与库门宽度相适应;④电瓶车道、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纵坡宜放缓,电瓶车道纵坡不宜大于3%,非机动车道纵坡不宜大于2%;⑤港内道路平面转弯处,不宜设超高和加宽;⑥括号中的数值为运载集装箱车辆的行车速度。
(1)路宽(2)道路转弯半径
电瓶车、内燃叉车道转弯半径
车辆前外轮实测最小转弯半径
注:①在经常有汽车拖挂运输的道路上,应采用下限。②在年降雨量大的道路上,宜采用上限;在年降雨量小或有冰冻、积雪的道路上,宜采用下限。
(已压缩)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与施工规范对照手册第三章港口陆域高程设计
一、高程设计的任务和方式1、高程设计的任务2、高程设计与土石方平衡方法
港口的坐标计算是港口平面布置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坐标计算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港口的坐标系统,通常有两种坐标系统,一是港口坐标系统,一是当地城市坐标系统。当面对一个新的港口工程设计项目时,必须了解清当地所采用的坐标系统,以使一项新的设计与原港口的整体坐标系统一致。二、在平面布置坐标起始计算中,方位角度的选取尽量取整秒、整分甚至于整度,这样即可以减少计算的出错率,计算简单,也便于放线施工。三、依次推算的构建筑物等坐标的计算,应进行闭合计算进行校核,计算精度通常为小数点后三位。
第五章管线综合设计原则
一、原则和要求1、要合理安排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一般按照管线埋设深度自建筑物基础开始向道路由浅至深排列。2、架空线及管架的位置及净空高度,应不影响车辆及吊机的通行及作业要求,并与建构筑物及其环境、空间相协调。3、管线布置应考虑远近结合,使远近期施工及生产均较合理。第一期施工的管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报审表,应排列紧凑,适当预留扩建时增设管线的位置。
4、管线应尽量从堆场边缘和道路路肩及人行道通过,应避免管线从中部穿越堆场,建构筑物及其发展用地,以及可能塌方、滑坡、深填土等不良地质地段5、管线宜与道路、建筑轴线及相邻管线平行敷设,于管直敷设在主要用户及支管较多的一侧。6、采用低支架、管墩或管枕敷设和地面管线,要布置在港区僻静或边缘地区,减少与人流及道路的交叉。7、地下管道在困难条件下,可将检修较少的管线如雨水管、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下面。8、管线与道路、铁路相交叉时,宜垂直相交,如斜交时,交角宜大于45°。
9、管线综合布置中,各种管线相互位置有矛盾时,宜按下列原则处理:(1)有压力的让自流的;(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3)可弯曲的让不可弯曲的;(4)新建的让已建的;(5)临时的让永久的。10、小型改扩建工程,经采取措施(如施工时用挡板、加套管等)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地下管线之间的水平距离。11、为了避免管线综合出现差错,管线综合图中应绘出港区地上、地下建、构筑物、铁路、道路(包括通道),以利工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