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某小电站可研报告某小电站可研报告简介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小型水电站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逐渐成为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本项目拟建的小型水电站位于XX流域,装机容量约为XX千瓦,年均发电量预计达到XX万千瓦时。该电站的建设旨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体而言,该小型水电站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和绿色发展要求,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优化设计方案,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力争将其打造为绿色能源开发的示范工程。
工程所在的///流域内无径流测站。下游有&&水文站,邻近流域杨村水有~~~水文站,含珠水的///水文站,现对三水文站分别介绍如下:
++地区水文站于1979年元月在&&坝址下约1.2Km处设立了&&工程专用水文站,1980年改为国家基本水文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量等。&&水文站集水面积392Km2,水位观测采用自记式水位仪,高程系采用黄海,流量测验采用缆道流速仪进行。该站测验河道顺直某工程安全技术交底书,河床由卵石粗砂组成,右岸为公路陡岩,左岸137m以上滩地为稻田,下游400m处有上泸电站拦河坝一座(坝顶高程为133.2m),高中低水位受其壅水影响,该站实测最高水位为137.31m(1983年),相应流量为865m3/s,但1982~1984年仅有水位资料。该站自设站以来,其观测资料均已按规范要求整编刊印,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水文站属国家基本水文站,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量等。该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311Km2,水位观测原采用直立木尺人工观测,现改为自记式水位仪,其高程系统采用假设,流量测验采用缆道流速仪进行。
///水文站设于1958年7月,1962年撤消,1963年恢复观测水位、流量、降水量,实测资料系列至今已有30多年。该站测验河道顺直,两岸为高山,控制条件尚好,该站历年的水位~流量关系均为单一曲线。流域发源于武夷山北麓,与!!!水同源,流域内人类活动影响很小,其观测资料已按规范要求整编刊印,资料精度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可靠,可满足设计要求。
~~~水文站建立于1969年1月,属小河流水文测站点,当时只观测降雨量,同年5月加测水位、流量,1980年4月加测蒸发量,1994年撤消水文观测,实测资料长度24年。该站位于杨村水中游的支流——葛溪水上,葛溪水与干流汇合处在///水文站下游。站址地理位置为东径117°41.5′,北纬28°06.4′,控制集雨面积41.9Km2,水位观测采用自记式水位计,高程系统采用假设,流量测验采用缆道流速仪进行。
该站测验河道顺直,河床由沙卵石组成,两岸均为稻田,一般洪水河宽为20~30m,当水位在81.5m以上时,左岸漫滩,河宽增加到60m。测流断面上游200m有一条小溪汇入,下游100m处有一座石拱桥,断面下游10m左右有群众来往的过河石,对枯水测流有影响。1982年已将过河石全部搬到断面上游51m处。该站自建立以来,其观测资料均已按规范要求整编刊印,资料精度较好,可满足设计要求。
2.4.1 参证站的选择
金岭电站坝址处///流域内均无径流测站,虽然下游!!!水流域有&&水文站,但该水文站径流实测系列太短,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只作为对金岭电站坝址径流精度的验证站。
现将~~~站和本工程两流域地理参数列表如下:
从降雨情况分析,~~~站和金岭电站流流附近的平均雨量相差101.8mm,相关系数为0.95,说明关系密切,选用~~~站作为参证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坝址径流系列选用~~~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因~~~站实测径流系列为1970~1993年,缺近几年径流系列,而邻近的含珠水有///水文站有1964年至今的实测径流系列,因此采用铁路平水文站插补延长~~~水文站的径流系列。
通过对///和~~~站的同期逐月径流系列进行相关分析(1970~1993年),其两站月平均流量相关系数γ=0.95,显著性水平α<0.01,相关显著。
用///水文站径流插补延长~~~水文站径流系列于2000年,~~~水文站逐月径流见表2.3。采用水文比拟法面积比的一次方并用雨量相关修正的方法将~~~水文站径流换算成坝址径流(Q年均=(χ年F*Q年参)/(χ年参*F参);经计算,本工程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55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4.91m3/s。从而得到坝址处1970年-2000年的天然径流系列,金岭电站坝址处径流系列成果见表2.4
表2.3 ~~~多年平均径流系列表
表2.4
2.4.2 代表年的选择
金岭电站坝址代表年的逐日平均流量系列以年径流理论频率适线成果,按选定的典型年按比例缩放,多年平均流量表见表2.5 ,经验频率曲线计算见表2.6,理论频率曲线计算见表2.7 ,其坝址典型的逐日平均流量成果见表2.8~2.10
通过金岭电站设计年径流计算得出,坝址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1m3/s,年径流总量为1.5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76mm
表2.5 多年平均流量表
表2.6 经验频率曲线计算表
三、理论频率曲线设计值表
表2.7 理论频率曲线计算表
Qa=4.910 m3/s CV= 0.287 CS= 0.574 R= 2
2.4.3 径流系列特性
2.4.4 径流系列合理性和代表性
2.5.1 暴雨洪水特性
///流域位于武夷山北麓,受鄱阳湖的气旋加深发展及南气旋被武夷山所阻,且流域上空为气旋的弯曲处,常使西南低温转至本流域,因此气旋雨是本流域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暴雨又是产生流域内洪水的根源。
本工程属小型径流式电站,低坝挡水,水库对洪水的调节作用甚微,可以忽略不计,洪峰流量成为控制建筑物尺寸的决定因素,所以设计洪水的推求着重于计算坝址及厂址的设计洪峰流量。
根据本工程的规模,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及《防洪标准》确定洪水标准如
大坝:设计洪水标准 P=3.3%(30年一遇)
校核洪水标准 P=1% (100年一遇)
厂房:设计洪水标准 P=3.3%(30年一遇)
校核洪水标准 P=2%(50年一遇)
2.6 泥砂及水位流量关系
2.6.2 水位流量关系
坝址、厂址不同频率洪水过程线
坝址、厂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是!!!水的支流之一,区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坝址以上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相对高差为600-1300m,坝址至厂房段为构造侵蚀中高山地貌,相对高差400-500m,中高山区冲沟深切,森林茂盛,植被良好。
从出露的地层岩层来看,地层岩性属燕山期花岗岩。
3.2 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
拦水坝地区地貌属构造剥蚀中高山区,河谷是U型,两岸山坡基本对称,坝址处为中粗粒花岗岩、河床及左右两岸岩石裸露,风化浅,整体性较好,为裸露的弱风化岩。
左岸山坡坡角为25°,右岸山坡坡角为30~45°。岩性主要为燕山早期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后者主要分布于河床部位和两岸坡上部。坝址岩体裂隙局部连通性较好,透水性相对较强,河床相对不透水层在5m以下。
坝址工程地质评价,因本工程大坝为低坝,坝基岩石较完整,只需对坝基进行少量的齿槽开挖。
3.3 引水工程地质条件
引水隧洞洞身上覆山体雄厚,洞身大部分置于微风化~新鲜岩体,岩性主要为燕山早期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侏罗系凝灰质砂岩,成洞条件较好,但遇断层破碎带或节理密集带,洞顶可能产生局部掉块或小范围坍塌现象,绝大部分洞身属基本稳定型。
本电站引水工程为引水渠道、隧洞和压力管,引水渠道及隧洞布置在拦河坝的右岸;山体岩石较好,联洞进出口覆盖层较浅。
3.4 厂址工程地质条件
本电站厂房布置在&&水库溪口库尾滩地处,厂址区地形较开阔,无大断层通过,地质条件简单,未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表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凝灰质砂岩,呈弱风化,岩体较完整,上覆覆盖层厚为5~6m,是较好的厂址位置。
砂砾石料基本分布于本流域的主河道内,储量能满足本工程建设需要。为降低造价,减少弃碴,本工程所需的粗骨料应充分利用洞碴轧制。
块石料分布于金岭水电站坝址下游右岸,储量丰富,石质均为燕山早期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岩性单一,属弱~微风化状,较完整坚硬,覆盖层厚0.5~1.5m,石料获得率为80%左右,可就近开采,运输方便,可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设计估算,本工程共需砂砾石料600m3,块石料310m3。
本工程所需砂石料从外湾料场运进,交通尚方便。
工程所需块石,在施工处就近选择料场开采。
3.6 有关地质参数建议值
强风化中细粒花岗岩:[R]=600~800Kpa
弱风化中细粒花岗岩:[R]=1400~1600Kpa
砂卵砾漂石:[R]=300~250Kpa
砼/弱风化中细粒花岗岩:f=0.65
db3207/t 2001-2020 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设置管理规范砼/强风化中细粒花岗岩:f=0.5
砼/砂卵砾漂石:f=0.3
3、开挖边坡(坡高5~10m)
土质边坡1:1~1:0.555 岩质边坡1:0.3~1:0.5
4.1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1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发泡聚氨酯施工方案4.1.2 电站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电站位于!!!电站与&&水库的之间,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建设本电站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