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方斗山隧道初勘报告方斗山隧道位于重庆市境内,是连接渝东北地区与周边城市的重要交通工程之一。该隧道的建设旨在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根据初勘报告,方斗山隧道全长约X公里(具体长度需根据实际设计确定),为双向双洞设计,设计时速为80公里/小时,属于高速公路等级隧道。
初勘报告显示,方斗山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主要由石灰岩、页岩及少量砂岩构成,局部存在溶洞、裂隙发育等不良地质现象。此外,隧道穿越区域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显著,最大埋深约为X米。在水文地质方面,该区域地下水丰富,雨季水量较大,可能对施工带来一定挑战。
从环保角度出发,初勘报告还提出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声、粉尘污染,并保护沿线植被xx小区1号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总体来看,方斗山隧道的建设将极大提升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段(T1d4):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泥岩,东翼厚33.00m,西翼厚30.00m。
三段(T1d3):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及少量页岩,东翼厚265.50m,西翼厚152.11m。
二段(T1d2):为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含泥质灰岩,偶夹少量页岩,东翼厚83.00m,西翼厚89.00m。
一段(T1d1):为灰色、黄灰色及深灰色页岩、有机质页岩、薄层泥质灰岩及灰岩,东翼厚23.00m,西翼厚24.00m。
嘉陵江组地层厚500~1050m,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为四段:
四段(T1j4):灰、浅灰色厚层状角砾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及薄层白云岩,东翼厚171m,西翼厚140m。
三段(T1j3):以灰、浅灰色厚层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东翼厚617.00m,西翼厚206.00m。
二段(T1j2)为浅灰、灰色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夹不规则次生角砾状灰岩(盐溶角砾岩),东翼厚265.00m,西翼厚181.00m。
一段(T1j1):为灰、浅灰色泥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泥岩,东翼厚443m,西翼201.00m。
三段(T2b3):为灰绿色、黄灰色页岩,泥质灰岩,厚30~95m。
二段(T2b2):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薄层状砂岩,厚100~162m。
一段(T2b1):为灰、黄灰色夹灰绿色页岩,间夹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灰岩,厚120~170m。
④须家河组(T3xj)
上部为一套灰色、黄灰色,中~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夹三层薄层状页岩夹铁矿透镜体,厚1~1.50m。底部为黑色灰质页岩、灰色、黄灰色粉砂质页岩夹煤线,厚12~27m,钻孔ZK3揭露。该组厚230m。
为紫红色、灰绿色、黄灰色等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黄灰色中至厚层状细至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夹泥岩、砂质页岩,该组厚度200~210m。
该组厚253~317m,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四个岩性段:
四段(J2x4):以黄绿色为主,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含钙质粉砂岩团块结核。
三段(J2x3):为黄绿色,深灰~灰黄色,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细砂岩。
二段(J2x2):为灰绿、灰黄、深灰色页岩、夹石英粗砂岩、细砂岩。
一段(J2x1):为紫红色、黄绿色泥岩,含钙质团块,夹薄至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石英粉砂岩。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该组一般可分上、下两个岩性段:
上段以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灰绿色,厚至巨厚层状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含大量钙质团块及结核,隧道进口主要穿越该组底部,钻孔ZK1有揭露。本段厚1551~1606m。
下段(J2xs):以紫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灰绿色,中至厚层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一层厚约5~9m的砂岩,俗称关口沙岩,顶部为黄灰色叶肢介页岩,为区域性标志层,本段厚459~502m。钻孔ZK2有揭露。
主要由冲洪积层(Q4al+pl)、坡残积(Q4el+dl)、崩坡积(Q4col+dl)等成因类型的块石土、碎石土、亚粘土和卵石土组成。单层厚度小于10m。坡残积沿隧道轴线均有分布,范围较广,在溶蚀槽谷中相对较集中。崩坡积主要分布于方斗山两侧斜坡及坡脚一带,而冲洪积则集中分布于隧道附近的沟谷之中。
方斗山隧道隧址区矿产以煤为主,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中,共一层(K1煤层),最厚达1.40m,平均厚0.61m。方斗山背斜西翼沿地层走向分布有小龙洞、茶园、龙洞等煤矿在对该层煤进行系统开采,仅茶园煤矿年产量就已达15万吨,是石柱、忠县地区的能源基地。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下段局部含有煤线或薄层煤,但稳定性及连续性差,在隧址区不具开采意义。
此外,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c)煤系中局部富集有黄铁矿、菱铁矿等伴生矿产,其中部分具工业的价值,但各矿对煤矿矿渣中的上述矿产回收利用。
嘉陵江组(T1j)一段,三段灰岩是生产水泥的良好原料,现隧址区方斗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大量开采该区嘉陵江三段灰岩生产水泥。
方斗山特长隧道隧址区位于杨子准地台重庆台坳重庆陷褶束万州凹褶束的方斗山背斜构造带,方斗山背斜东部为石柱向斜,西侧则与丰都——忠县向斜相邻,方斗山特长隧道正好穿越上述方斗山背斜构造(见图2—3)。
此次拟建的方斗山特长隧道横穿整个方斗山背斜,进口布设于侏罗系沙溪庙组(J2s)层位中,隧道自东向西对称地穿越了中生界三叠系(T)、古生界二叠系(P)的地层层位,隧道出口则布设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层位中。隧址区除进口段近3000m地质构造带较为简单外,其余里程均处于方斗山背斜及伴生的断裂带集中展布区,区内构造次级断裂及低次序褶曲发育,岩层产状杂乱、岩体破碎、地质构造异常复杂。
为线状弧形构造,背斜轴线以北20°~40°东,局部北60°东方向延伸至长滩井以南,自然弯曲为北20°~80°东,至羊子嵌东一公里消失在巴东组内,倾伏角19°,背斜构造在忠县幅图区内延伸长度为146km。背斜两翼岩层产状不对称,南段北西翼岩层倾角40°~60°,南东翼约70°~80°,局部近直立甚至倒转,背斜北段则转为北西翼陡,南东翼缓。隧址区内背斜轴部遭到F1断层(即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所称的横梁子逆冲断层)的破坏。背斜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古生界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地层层位,其两翼则依次出露为古生界二叠系上统(P3l)、三叠系下统(T1d),三叠系中、上统(T2+3)和侏罗系中下统地层(J1+2)。
该背斜轴面扭转,轴线弧形弯曲,枢扭起伏变化大,总体由南西往北东存在降低趋势,背斜具长轴状背斜特征,背斜构造轴受断裂构造改造显著。
(2)丰都——忠县向斜
位于方斗山背斜以西,全长40km,轴线走向N30°~40°E,北西翼倾角2°~70°,南东翼倾角3°~80°。向斜构造内主要出露中生代侏罗系(J)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地层,整个向斜核部平缓开阔,而两翼靠近背斜部位则急剧变陡,北翼甚至倒转,向斜形态具厢形特点。
位于方斗山背斜以东,轴向以北30°~40°东方向延伸至马角嘴一带弯转成突向北西的弧形,再以北60°~70°东的方向经马头场至清水塘以北特大桥道岔连续梁支架预压专项施工方案,使须家河组以上诸地层扬起。轴线略呈“S”形弯曲,忠县幅图区内长125km,核部最新地层,为沙溪庙组,两翼地层由中、下侏罗统及上二叠统组成。核部地层倾角一般4°~20°,北西翼倾角15°~78°,南东翼14°~68°,隧道穿越该向斜北西翼地层。
(1)F1逆断层(即1∶20万忠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所称的横梁子逆冲断层):位于方斗山背斜南段,隧址区内该断层位于方斗山山脊西侧瞎子坪、矮子坡、毛二坪、水马门一带,断层走向北 20°~40°东,倾向北西,倾角40°~50°,走向与方斗山背斜轴向吻合,延伸长约38km。断层下盘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的灰色、棕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与上盘地层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的中厚层状燧石灰岩直接接触。地层断距约1100余米。隧道轴线在方斗山背斜构造近核部K60+977.67~K61+030.81m通过该断层。
(2)F2、F3层:为茶园一带由方斗山断裂构造(F1)分支派生出来的断裂构造,造成三叠下统(T1)地层层位出现重复,地表两断层下盘均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色中至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角砾岩,而上盘则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的紫红色页岩、灰色泥灰岩、页岩。地层重复方式基本一致,地层断距300~900米,断层走向N60°E,与岩层走向约呈20°交角,断层面倾向东南。其中F3断裂带更系F2断层在茶店的分支断层,将大冶组(T1d)顶部紫色页岩断为二段。拟建的方斗山隧道轴线在方斗山背斜南东翼K59+903.83~K60+028.09m通过该断层。
(3)F4断层(干柏树逆断层):断层位于方斗山麓坡脚,南自环大山起,向北经大茶园、干柏树止于长田坝,断层走向约N35°E,与岩层走向大致相同,断层面倾向东南,倾角40°~60°,断距约300~500m。下盘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巴东组(T2b)薄层泥灰岩、泥岩及页岩等,上盘为嘉陵江组(T1j)四段的灰岩,盐角砾岩等。隧道轴线在瓦厂处(K)通过该断层,该断裂带地下水丰富,有泉群成带分布。
隧址区属地质构造影响显著地段,据实地节理测量点统计;区内构造裂隙发育,发育方向与构造线趋于一致,且于侏罗系沙溪庙组(J2s)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地层层位中最为普遍。区内常见有四组节理,间距一般0.2~0.5m左右,可达5~24条/m3,节理面多为平直、光滑状,开度1~3mm,少数>5mm,延伸长在1~8m,个别达10m以上,大部分为泥质充填。
综合各节理点观测资料,区内主要四组节理为:
J1组走向20~53°,主要倾向290~323°,倾角26~41°,节理间距0.30~1.00m,开度一般1~5mm,个别达8mm,多无充填,延伸多在3~10m,个别达20m。
J2组走向255~302°,主要倾向165~212°,倾角多在34~ 58°,少量80°,节理间距一般0.5~1.5m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件,开度1~6mm,个别达11mm,多无充填,部分见泥质、方解石充填,延伸长3~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