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是为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而制定的技术规范,主要涉及对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及位移等变形现象进行科学监测与评估。该规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如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在建设阶段及运营期间的变形监测。2.测量对象:包括地基沉降、建筑物整体倾斜、水平位移、裂缝发展以及结构应力变化等。3.测量方法:采用几何测量(如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物理测量(如应变片、沉降仪)和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GPS定位)等手段。4.精度要求: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规模和用途,规定不同等级的测量精度标准。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趋势预测,形成变形分析报告。6.预警机制:建立变形阈值和报警系统,当变形量超过允许范围时,及时采取措施。
意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因地质条件、荷载变化或施工不当引发的结构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对变形规律的研究,可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案,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此外,该规程还促进了测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65页,附图丰富),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3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形,按本规程第2.0.4条的规定进行选设。每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2个。
4.1.2 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最大不应超过±0.1mm。
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型式的标志。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3对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4.2.1 最终位移量的观测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绝对位移(如建筑物基础水平位移、滑坡位移等)通常难以给定位移允许值,可按本规程第2.0.6条有关规定直接由表2.0.5选取精度等级。
2相对位移(如基础的位移差、转动挠曲等)、局部地基位移(如受基础施工影响的位移、挡土设施位移等)的观测中误差,均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分量值按变形允许值的1/2倍采用,下同)。
3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建筑物的顶部水平位移、全高垂直度偏差、工程设施水平轴线偏差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10。
4结构段变形(如高层建筑层间相对位移、竖直构件的挠度、垂直偏差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6。
5对于科研项目的变形量观测中误差,可视所需提高观测精度的程度,将上列各项观测中误差乘以1/5~1/2系数后采用。
4.2.3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角网、测边网或边角网的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2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等级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点位中误差约定为坐标中误差的2倍,下同)。
3导线网和单一导线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
4基准线法的偏差值测定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5为测定区段变形独立布设的测站点、基准线端点等,可不考虑其点位误差。
4.2.4 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除特级控制网和其他大型、复杂控制网应经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般工程的一、二、三级控制网,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4.3.1 各等级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应使用DJ1型经纬仪;对二级、三级位移观测,可使用DJ1型或DJ2型经纬仪。当精度要求较低时也可使用DJ6型经纬仪。
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特级、一级网点亦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导线测量中,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个方向时,应按方向法观测。方向观测法与全组合测角法的操作程序,应按国家现行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3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按要求的测角精度、使用的仪器类型及观测条件确定。亦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6测角网的三角形最大闭合差,不应大于2mβ;导线测量每测站左、右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mβ;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mβ(n为测站数)。
4.3.2 各等级水平角观测作业,除应符合本规程第2.0.7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的经纬仪,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呈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不宜观测。作业中仪器不得受阳光直接照射,气泡居中如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当视线过于靠近吸热放热强烈的地形地物时,应选择阴天或有风但不影响仪器的稳定的时间进行观测。当需削减时间性水平折光影响时,应按不同时间段观测。
3控制网观测宜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避免二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宜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可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2C变动范围。对于大倾斜方向的观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角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
4观测成果超出限差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1)当2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当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4)在一个测站上,采用方向观测法,当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站的全部方向;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站;
5)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均应记入手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用一个符号限差的结果;
6)全组合测角法,当直接角与间接角互差超限时,在满足本款4)项要求,即不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1/3的前提下,可重测单角;
7)当三角形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选择有关测站重测。
4.4.1 电磁波测距仪测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测量,可按表4.4.1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具体情况,测距边除按往返观测外,亦可采用不同时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
2往返测或时间段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3测距时使用的温度计和气压计,应同测距仪检定时使用的一致。
4气象数据应在每边观测始末的两端进行测定,取用两端的平均值。所测气象元素的互差,温度不应超过1℃,气压不应超过3mmHg。
5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对一、二级边可采用三级水准测量测定,对三级边可采用三角高程法测定。
6测距边归算到水平距离时,应在观测的斜距中加入气象、加常数、乘常数(必要时顾及周期误差)改正后,化算至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
4.4.2 电磁波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的测距仪,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应定期检验。
2测距应在呈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阴天、有微风时可全天观测。晴天最佳观测时间为日出后1h左右和日落前1h左右。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晴天作业时应对测距仪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不宜顺、逆光观测。
3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影响范围之内。在测站上,因基座倾斜引起的偏差应加入置平改正。
4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整测回。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一大一小取平均。如重测后测回差仍超限,应重测该测距边的所有测回。当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向的距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
4.4.3 丈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丈量,可按表4.4.3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因瓦尺、钢尺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丈量二级边长的钢尺,检定精度不应低于尺长的1:200000;丈量三级边长的钢尺,检定精度不应低于尺长的1:100000。
2各等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方法。使用的垂锤、弹簧秤和温度计,均应进行检定。丈量时,引张拉力重量应与检定时相同。
3自然条件对丈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如下雨、尺的横向有二级以上风山东省警官学校教工住宅楼大模板施工方案,作业时温度超过检定膨胀系数温度范围等)时不应进行丈量。
4网的起算边或基线宜选成尺长的整倍数。用零尺段时,应改变拉力或进行拉力改正。
5安置轴杆架或引张架时应使用经纬仪定线。尺段高差可采用水准仪中丝法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所测温度应接近尺温。
6丈量结果应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改正乡田间灌溉设备项目施工方案,因瓦尺还应加入悬链线不对称、分划尺倾斜等改正。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
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