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导航墙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上下游导航墙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7.27 KB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40625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上下游导航墙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上下游导航墙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导航墙的沉降和位移情况进行监测,确保其结构安全与运行稳定。以下是该方案的简要介绍:

1.目标与意义导航墙作为水利工程中的关键设施,其沉降和位移直接影响到水运通道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至关重要。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时监测导航墙在施工期及运营期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评估其稳定性,并为后续维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观测内容(1)垂直沉降:测量导航墙基础及其周边地基的下沉量,分析沉降趋势。(2)水平位移:监测墙体在水流冲击、地质变化等因素作用下的水平移动。(3)倾斜变形:通过高精度仪器检测墙体是否发生倾斜或局部变形。

3.观测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行观测:水准测量法:利用精密水准仪测量导航墙各观测点的高程变化,获取沉降数据。全站仪法:结合三维坐标测量技术,精确记录墙体的水平位移及倾斜角度。GPS监测系统:布设永久性GPS监测点,实现长期自动化监测。埋设传感器:在墙体内部或基础中预埋沉降计、应变计等设备,采集深层变形数据。

4.观测点布置根据导航墙的长度和地质条件,在关键部位设置观测点。通常沿墙体纵向均匀分布,重点关注转角处、接缝处以及受力较大的区域。每个观测点需设置明显的标志桩,并编号登记。

5.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的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沉降曲线、位移矢量图等图表,评估导航墙的变形规律。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6.实施周期观测频率根据工程阶段调整:施工期每日或每周一次;运营期可每月或每季度一次。遇极端天气或特殊情况时增加观测次数。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全面掌握导航墙的沉降位移状况,为保障工程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奠定基础。

1、基准点、工作基点的设置:

基准点由测区业主提供基准点组成。我们以观测条件较好的03点和05点作为主基点, 07点作为校核点。在上下引航道分别设立一个工作基点,各形成一个闭合环,检测起始数据的准确性。

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在导航墙顶层,距导航墙前沿线80cm,间距90m,二次曲线段及直线段分别布设(详见附图)。观测点的制作采用铜制观测钉。埋设时用电钻钻孔,插入观测钉后用高强砂浆灌注固定。

3、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次沉降观测工作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国家《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各项规定执行。

进行沉降观测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2)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40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1.0m,以控制i角的误差影响,同时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

(3)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中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4)保证水准尺气泡稳定居中,扶尺员快速稳定地竖直标尺,提高观测效率。

对于建筑物变形观测周期,有关测量规范、规程都没作统一规定,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本工程的施工方案,制定观测周期为30天。

导航墙施工期间,如遇到特殊情况(地下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底板或墙体产生裂缝,伸缩缝两侧出现较大不均匀沉降等),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及时提供观测数据,确保构筑物安全。

滨州职业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外幕墙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附件:1、建设工程沉降观测记录表

2、沉降位移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