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是为确保隧道工程安全、质量和效率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与操作规程。其主要内容包括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支护结构、防水排水、通风照明、施工安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首先,规范要求隧道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交通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确保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施工方法通常包括钻爆法、盾构法、掘进机法等,具体选择需结合地质条件、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
其次,支护结构是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常用的支护方式有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确保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保持稳定。防水排水系统则要求隧道内部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防止地下水渗漏,确保隧道内部干燥安全。
通风与照明系统是隧道运营的重要保障,规范要求隧道内设置合理的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防止有害气体积聚;照明系统则需满足行车安全需求,确保隧道内光线充足。
施工安全方面,规范强调了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设备操作规范以及应急处理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施工过程中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合理处理施工废弃物,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
总之,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通过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要求,保障了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为公路隧道的顺利建设和运营提供了重要指导。
7.1.1施工支护应配合开挖及时施作,确保施工安全。 7.1.2选择支护方式时,应优先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作为临时支护。在 软弱围岩中采用锚喷支护时,应根据地质条件结合辅助施工方法综合考虑。 7.1.3对不同类别的围岩,应采用不同结构型式的施工支护。 7.1.3.1VI类围岩可不支护,V类围岩支护时,宜采用局部喷混凝土或局部锚杆。为 防止岩爆和局部落石,可局部加栓钢筋网。 7.1.3.2IⅣV~ⅢI类围岩可采用锚杆、锚杆挂网、喷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ⅢI类围岩 必要时可加设钢架。 7.1.3.3Ⅱ~【类围岩宜采用锚喷挂网的联合支护形式,并可结合辅助施工方法进行 施工支护。 7.1.3.4当地质条件差,围岩不稳定时安全文明专项施工方案(化工厂钢结构工程),可采用构件支撑。 7.1.4施作锚杆、喷射混凝土和构件支撑时,应作好记录。
7.2.1采用系统锚杆作为衬砌结构的一部分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公路隧道设计规 范(JTJ026一89)》第7章有关规定。 7.2.2锚杆安设作业应在初喷混凝土后及时进行。 7.2.3锚杆施工和准备工作如下: (1)检查锚杆材料、类型、规格、质量以及性能是否与设计相符; (2)根据锚杆类型、规格及围岩情况选择钻孔机具; (3)采用砂浆锚杆时,应按设计要求截取杆体,并整直、除锈和除油; (4)采用楔缝式锚杆时,应检查杆体长度,楔缝、楔块、螺母与螺栓的尺寸和配合情况。 7.2.4钻孔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定出孔位,作出标记,孔位允许偏差为土15mm。 7.2.5钻孔应符合以下要求: 7.2.5.1钻孔应圆而直,钻孔方向宜尽量与岩层主要结构面垂直; 7.2.5.2水泥砂浆锚杆孔径应大于杆体直径15mm;其它型式锚杆孔径应符合设计要 求。 7.2.5.3钻孔深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水泥砂浆锚杆孔深允许偏差为土50mm; (2)楔缝式锚杆孔深不应不于杆体有效长度,且不应大于杆体有效长度30mml。 (3)树指锚杆和早强药包锚杆孔深应与杆体长度配合恰当。 7.2.6普通水泥砂浆锚杆的施工要求如下: 7.2.6.1砂浆配合比(质量比):水泥:砂:水宜为1:1~1.5:(0.45~0.5),砂的粒 径不宜大于3mm。 7.2.6.2砂浆应拌和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和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 7.2.6.3灌浆作业应遵守以下规定:
7.3.1应根据对喷射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和作业条件的要求,以及现场的维修养护能力 等选定喷射方式,同时尚应考虑对粉尘和回弹量的限制程度。 7.3.2喷射混凝土、砂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应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在软弱围岩中宜选 用早强水泥。水泥标号不得低于425号,使用前应做强度复醒试验。 (2)速凝剂必须采用质量合格的产品。应注意保管,不使其变质。使用前应做速效果 试验,要求初凝不超过5min,终凝不超过10min。应根据水泥品种、水灰比等,通过试验确 定速凝剂的最佳掺量,并应在使用时准备计量 (3)砂喷射混凝土应采用硬质洁净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含水率一般
为5%~7%,使用前应一律过筛。 (4)石料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粒径不宜大于15mm,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碎石 粒不应大于10mm,且级配良好。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石料不得含活性二氧化硅。 (5)水水质应符合工程用水的有关标准,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 害杂质。 (6)采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时,其钢纤维可用普通碳素钢,其抗拉强度不得低于308MPa, 且不得有油渍及明显的锈蚀,钢纤维直径宜为0.3~0.5mm,长度宜为20~25mm,且不得大 于25mm。钢纤维含量宜为混合料质量的3%~6%。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7.3.3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选定,满足设计强度和喷射工艺的要求。也可参 照下列数据选择: 灰骨比1:4~1:5 骨料含砂率45%~60% 水灰比0.4~0.5 应增大混凝土与岩石的粘结力和减少回弹,初喷时,水泥:砂:石应取1:2:(1.5~ )。 软弱围岩条件下可考虑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 7.3.4混合料应拌和均匀,随拌随用,并采用强制搅拌机在短时间内完成,严禁受潮。 7.3.5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拌和均匀性每班检查不得少于两次。喷射混凝土材料计 量,一般应以质量计算,其允许误差为; 水泥与速凝剂各为2%;砂与石料各为5%。 7.3.6喷射混凝土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喷高压混凝土之前,应用水或高压风管将岩壁面的份尘和物冲洗干净。 (2)喷射中发现松动石块或遮挡喷射混凝土的物体时,应及时清除。 (3)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由下而上顺序进行,每段长度不宜超过6m。 (4)一次喷射厚度应根据设计厚度和喷射部位确定,初喷厚度不得小于4~6cm。 (5)喷射作业应以适当厚度分层进行,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 凝后间隔1h以上且初喷表面已蒙上粉尘时,受喷面应用高压气体、水清洗干净。岩面有较 大凹洼时,应结合初喷予以找平。 (6)回弹率应予控制,拱部不超过40%,边墙不超过30%,挂钢筋网后,回弹率限制可 放宽5%。应尽量采用经过验证的新技术,减少回弹率,回弹物不得重新用作喷射混凝土材 料。 (7)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d。 7.3.7喷射混凝土作业需紧跟开挖面时,下次爆破距喷混凝土作业完成时间的间隔, 不得小于4h。 7.3.8冬季施工时,喷射作业区的气温不应低于5℃。在结冰的层面上不得喷射混凝 土。混凝土强度未达到6MPa前,不得受冻。混合料应提前运进洞内。 7.3.9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时,可在岩面喷射一层混凝土后再进行钢筋网的铺设, 并在锚杆安设后进行。钢筋网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使用前应清除锈蚀; (2)钢筋网应随受喷面的起伏铺设,与受喷面的间隙一般不大于3cm; (3)钢筋网应与锚杆或其他固定装置连接牢固,在喷射混凝土时不得晃动。 7.3.10采用钢架喷射混凝土时,钢架的型式、制作和架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架支撑可选用H型钢、工字钢、U型钢、钢轨、钢管或钢筋格栅等制作。钢架如 工尺寸等应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