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主要适用于公路工程中路基的设计与施工。该规范旨在确保公路路基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为公路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主要内容1.设计原则:规范明确了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设计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候、交通量等因素,确保路基在各种条件下均能稳定承载。
2.路基结构:规范详细规定了路基的组成结构,包括路堤、路堑、边坡、排水系统等。路基设计需根据土质、水文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路基高度、宽度和边坡坡度,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3.材料要求:规范对路基填筑材料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心广场路道路工程电气工程施工方案,包括土质、石料、砂砾等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填筑材料需符合规定的压实度和含水量,以确保路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4.排水设计:排水系统是路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要求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合理设计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盲沟等,以防止水浸对路基的破坏。
5.边坡防护:规范对边坡防护措施提出了详细要求,包括植被防护、砌石防护、挡土墙等。边坡设计需考虑土质、坡度和气候条件,以防止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
6.特殊路基处理:对于软土路基、冻土路基、膨胀土路基等特殊地质条件,规范提出了专门的处理措施,如换填、加固、排水等,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应用与意义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为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遵循该规范,可以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升公路运输效率。
总结该规范是公路路基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涵盖了路基设计的各个方面,确保公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能安全、稳定地运行。通过严格执行该规范,可以显著提升公路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的路基设计。
1.0.3 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1.0.4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5路基设计应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1.0.6路基设计应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1.0.7路基设计宜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当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过20m、中心挖方深度超过30m时,宜结合路线方案与桥梁、隧道等构造物或分离式路基作方案比选。
1.0.8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各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1.0.8规定。
表1.0.8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0.9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时,应对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路面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
1.0.10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边坡路堤、陡坡路堤、挖方高边坡、滑坡、软土地区路基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动态设计必须以完整的施工设计图为基础,适用于路基施工阶段。应提出对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应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应力监测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对原设计做校核、修改和补充。
1.0.11路基工程设计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1.0.12路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0.1 路基subgrade
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
指路面底面以下0.80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床(0~0.30m)及下路床(0.30m~0.80m)两层。
路堤embankment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堤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0.80m~1.50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
2.0.4路堑cutting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填石路堤rockfillembankment
用粒径大于40㎜、含量超过70%的石料填筑的路堤。
CBR(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bearingratio
表征路基土、粒料、稳定土强度的一种指标。即标准试件在贯入量为2.5mm时所施加的试验荷载与标准碎石材料在相同贯入量时所施加的荷载之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2.0.8路基设计标高heightofdesignofsubgrade
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标高;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可与新建公路相同,也可采用路中线标高。设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
特殊路基specialsubgrade
位于特殊土(岩)地段、不良地质地段,或受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强烈的路基。
湿陷性黄土collapsibilityloess
在自重或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下沉现象的黄土。
红粘土laterite
碳酸盐类岩石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粉土或粘性土。
高液限土highliquidlimitsoil
液限(100g锥试验)超过50%的细粒土。
膨胀土expansivesoil
含亲水性矿物并具有明显的吸水膨胀与失水收缩特性的高塑性粘土。
盐渍土salinesoil
易溶盐含量大于规定值的土。
多年冻土perenniallyfrozensoil
冻结状态连续多年的温度低于0℃且含冰的土。
滑坡landslide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带或面滑动的现象。
高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倒塌、倾倒或坠落的现象。
泥石流debrisflow
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可溶性岩层被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形态。
挡土墙retainingwall
承受土体侧压力的墙式构造物。
抵抗土压力或滑坡下滑力的横向受力桩。
土钉soilnailing
在土质或破碎软弱岩质边坡中设置钢筋钉,维持边坡稳定的支护结构。
预应力锚杆(索)prestressedanchor
由锚头、预应力筋、锚固体组成,通过对预应力筋施加张拉力以加固岩土体使其达到稳定状态的支护结构。
3.1.1路基设计之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设计资料。改建公路设计时,还应收集历年路况资料及当地路基的翻浆、崩塌、水毁、沉降变形等病害的防治经验。
3.1.2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河谷地段不宜侵占河床,可视具体情况设置其它的结构物和防护工程。
3.1.3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护肩、砌石或挡土墙;当山坡高陡或稳定性差,不宜多挖时,可采用桥梁、悬出路台等构造物;三、四级公路的悬崖陡壁地段,当山体岩石整体性好时,可采用半山洞。
3.1.4沿河路基边缘标高应满足1.0.8条的规定,并根据冲刷情况,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沿河路基废方应妥善处理,以免造成河床堵塞、河流改道或冲毁沿线构造物、农田、房屋等不良后果。
3.2.1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并符合表3.2.1规定。
表3.2.1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填料最小强度(CBR)(%)
注:1)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2)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
3.2.2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3.2.3路床加固应根据土质、降水量、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深度、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就地碾压、换土或土质改良、加强地下排水、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固措施。
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
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冰冻地区的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
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路堤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填料最小强度(CBR)(%)
注:1)当路基填料CBR值达不到表列要求时,可掺石灰或其它稳定材料处理。
2)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当采用细砂、粉砂作填料时外墙变形缝施工工艺.docx,应考虑振动液化的影响。
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
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路堤压实度
注:1)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2)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附件4.桥梁工程项目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范本.docx,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
3)路堤采用特殊填料或处于特殊气候地区时,压实度标准可根据试验路在保证路基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
3.3.3细粒土填筑时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