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0509.雷州大道道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3.1 雷州市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规划
毛岸里一期地块征地拆迁安置房模板施工组织设计3.1.1 雷州市经济社会现状
雷州市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 三面临海, 海岸线长 460 公里, 史称 “天南重地”。全市陆地面积 3532 平方公里,下辖 18 个乡镇, 3 个街道 办, 456 个行政村, 人口 147 多万。 是海南岛通往大陆的必经之地, 是中
国大西南主要出海通道。
雷州市自然条件优越, 物产资源丰富。在改革开放中, 雷州市从实际 出发, 发挥优势,努力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已建 有农作、水果、畜牧、渔业,形成以矿产开采、制糖、食品、冷冻、建材、 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 外经、外贸、文教、科
技、卫生、体育等各方面也迅速发展。
雷州市近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数据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雷州政府报告》。
近几年来,雷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有很大 改观, 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完成新城大道、西湖大道、雷州大 道、群众大道、工业大道的人行道改造工程和市标广场、雷祖祠榕园绿化 工程, 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10 万平万米。雷州火车站建设项目投入使用, 开办客运和货运业务。市溪头自来水厂建设工程竣工,全面整治城区东西
排污沟, 筹备建设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和市区污水处理厂。
3.1.2 总体发展规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扩大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扩大 内需、广东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粤西地区支持, 这些都将为雷 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极好的发展机遇。发挥资源、区位和港口优势以
及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是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 雷州市 “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上新台阶,总体经济实力增 强, 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或略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秩序良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益显著提高,各乡镇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为到 2011 年生产总值比 2016 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2016 年 10 月, 雷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明确今后 5 年的奋斗目 标是: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
均水平。构建起以临海工业和海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要支撑、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外向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 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充满活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 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
到 2011 年,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 总值年均递增 12%,到 2011 年达 122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 增长 8%,达到 48.4 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8%,达到 24.1;第 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4.8%,达到 45.9。三大产业比例由 2016 年的
47.8:15.6:36.6 调整为 39.7:19.7:40.6。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5%,外商 直接投资年均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2.2%,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略有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7.5%。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 3.5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5‰以内。
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按照“西拓、北延、中改”的总体思路,围绕“突 出特点、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的目标,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调整 优化城区商住、工业、行政、文化教育、社区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布局, 拓 展城市发展空间。认真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切实抓好曲街、 南亭街、二桥街、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雷祖祠、天宁寺等文化古街和 名胜古迹的抢救保护工作。配合做好湛徐高速公路雷州段和霞海一级公路
的建设, 完成县道客江线、谢坑线、白流线建设工程, 不断完善交通网络。
整治“脏、乱、差”,美化、优化、净化城市环境,争创省卫生城市。
精心打造雷州旅游业。 以“雷文化”为主线, 编制《雷州市旅游发 展总体规划》, 构建聚名胜古迹、滨海风光、“雷文化”、亚热带风情、 海鲜美食等特色资源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城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把旅游业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 依靠社会力量, 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实现旅游业的 跨越式发展。引进旅游龙头企业, 整合雷州旅游资源,打造以雷祖祠、白 水沟四星级旅游酒店、乌石天成台渡假村、企水赤豆寮岛渡假村、坡正湾 鹭鸟天堂、鹰峰岭火山奇观公园、大型商业区为核心的旅游链, 增加景点 配套设施,提高景点品位和旅游接待能力。同时, 充分利用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契机, 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拉动旅 游消费, 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到 2011 年,力争接待游客人数突破 201 万
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 8 亿元, 旅游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 3.5%。
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布局, 构建以粤海铁路、 207 国 道和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等港口为框架的物流网络,拓展商贸业发展 空间, 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 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发展广播电 视、 电信和电子信息服务业, 促进文化、中介、社区、公共服务等新兴服 务业发展。建设大、中型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 扶持发展商业龙头企 业,增强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各类便民、 利民的社会服务项目。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 努力建立连接城乡的 现代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到 2011 年, 全市第三产业要力争实现增加值 49.5 亿元。充分发挥二类对外开放口岸流沙港的优势和作用, 利用省口岸 局批准在我市流沙港口岸开展中国籍船舶发展东南亚近洋运输业务试点 的优惠政策, 加快港口建设, 培育木片、食糖、煤炭、化肥等大宗货物集 散中转基地, 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船务公司和货运代理、船务代理企 业来雷投资合作,发展港口运输、货代、船代、仓储、货运场等相关项目,
努力做大港口经济,到 2011 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 250 万吨。
3.1.3 项目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本项目直接影响区域是雷州城区。城区, 是雷州市的中心区域,雷州 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面积 40 平方公里,辖 3 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 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
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也有
“领南名郡, 海北奇观”的美称, 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主要名胜古 迹有雷祖祠、三元塔、 天宁寺、蒿山寺等 240 多座;“西湖翠拥”、“雁塔 题名”等雷阳八景远近闻名。古代的“雷州换鼓”一俗闻名于世,居“天 下四绝”之首。风光秀丽、稻壳飘香的 20 多万亩东西洋田三面环拥雷州 城,常年奔流不息的南渡河绕城而过,西湖水库、白水沟水库嵌于城边, 与雷州景色交相辉映。近年来, 雷州市委、 市政府紧紧围绕“税源经济是 全市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一工作思路, 充 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 致力改善投资环境, 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城区经 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各项经济指
雷州城区早在清朝以前, 便已有东南亚和港澳客商频繁来往。商贸活 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市场建设日新月异。商贸市场雷州是粤西商贸的 货物集散地之一。目前, 全市拥有各类市场 72 个, 面积 38 万平方米,国 营、集体和个体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207 国道雷州邦塘路段的大型专业 市场, 建筑 9 万平方米、各类设施齐备的水店综合市场、城内农贸综合批 发市场等。 主要经营有五金机电、饲料、副食品、钢材、建材、 家私、 服 装、 装饰材料、图书音像、水果等批发, 形成大中小比例适当、高中低档 配套互补、生态结构合理、功能设施齐备、服务质量优良、管理手段先进
目前, 城区在雷州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 础,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按照“整合存量,引进增量,壮大规模,
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发展思路,推进资产优化重组,培育壮大骨干企
业, 逐步建成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 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和 商贸流通体系,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确立初步形成了“一城分三区”的格局。 城区内建有饲料、副食品、 服装、装饰材料、机电五金、建材、水果等物
本项目道路位于城区的南北轴线,既能减轻城区中心的交通压力,有 效地改善城区环境,也将带动项目所在地沿线的城市建设发展, 推动道路 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力地配合雷州城区区域经济布局的
发展,对项目所在区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雷州市区现状城市结构分为雷城、新城、西湖三个街道办管辖区, 城
区面积为 40 平方公里。
经过几年不断完善的建设,特别是近年几条主要道路骨架的基本形
雷州市区路网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征和问题。
雷州市城市结构属典型的组团式,市区道路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网 络系统。其中雷城规划区的路网密度较高, 而新城规划区主干路网已初具 规模,但与之配套的次干道不够, 支路更少, 其它如西湖规划区等组团,
雷州城区呈东西向分布, 西湖大道、雷州大道构成城区东西方向的主
要通道, 相比之下, 南北向主要通道密度不够, 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市区道路主、次、支路构成比例失调, 尤其是主、次干道比例不合理。 其原因一是从路网结构上的需要考虑将一些达不到主干道的道路计 入主干道,二是次干道配套建设不足,致使路网集疏交通的能力差, 交通 负荷相对集中在主干道。尤其在西湖大道、雷州大道拥挤主要发生在主干
雷州大道(207 国道)不但具有对外联系的功能, 同时也承担着雷州
市区中心主干道的作用。
例如, 城区由于主干道较窄, 通过能力有限且伸入旧城区中心, 加上
缺乏边缘疏导道路,给交通组织带来一定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路网结构上, 如能在市区新建南北向的疏导 道路, 则可有效缓解市区内部路网、特别是过境交通的交通压力,从而可 提高市区路网对市内交通的负荷容量。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利用现有国道 交通设施进行改造、扩建, 也可利用部分空地、园地、闲置地新建道路, 提高国道的通行能力,不失为近期改善城区南北交通通行能力的一个良
现项目为连接市标与交警站场路口之间南北走向的综合性道路,目前
主要是空地、 园地、林地和部分耕地及居住建筑物。
本项目道路是雷州市对外联络的重要通道,是雷州市规划路网中的主
要道路, 也是城区及整个雷州市货物进出的交通要道。
根据交通规划,建设后的火车站主要与市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西湖大 道和南北走向的主干道雷南大道相接,形成城区西南部的重要交通主干
在城区的雷州大道(207 国道),由于过境车辆与城市车流混杂,通 行能力已大超负荷,且部分地段地处闹市。因此, 需要通过拓宽道路来提
高过境交通的通行能力。
3.2.2 城区交通发展规划
1、城市道路交通总体规划
我国加入 WTO 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将给雷州市综合运输带来新 的发展机遇, 海上运输会有较大增长;开发西部战略, 使作为西南出 海通道的雷州成批量货物所占运输量比例会有提高;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 代化, 雷州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均对交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镇 际及村际公路网协调发展, 港口、铁路、站场及主要工矿企业间的公路运 输衔接, 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效率。因此, 必须继续加强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才能适应“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形成以公路为基础, 铁路为骨干,水运、运输协调发展,对外运输通道、市内运输网络和港、 门主枢纽相互衔接,结构合理, 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 运输体系。加强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综合交通功能,到规划
期末,实现以雷州中心城区为交通中心枢的基本构想”的总体目标,《雷
渠道土石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提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逐步形成 四个等级、四个层次、功能性质明确的道路网体系。在路网结构上按“组
团成网、内外分流;干线连通、环线包络”的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2、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前面的分析,雷州市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路网动能结 构、交通组织管理、交通政策以及居民出行相对集中于旧城中心等方面。 着眼于社会经济对交通的需求和城市的长远发展,今后雷州市交通发展的
①处理好土地使用与交通的相互关系,通过适当的土地使用调整来改
善市区交通分布重庆市商业大厦单元用房幕墙工程施工方案,尤其是减轻旧城中心的交通压力。
②调整路网结构,使之有效地屏蔽市区外部交通,剥离组团过境交通, 在此基本上, 结合旧城道路改造, 理顺组团内部交通,从而协调好市区内
外交通和组团内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