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033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x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作用于洞室周边岩体或支护结构上的压力。
2.1.11 偏压 11115)111016111031 ^11^881116
作用于隧道的压力左右不对称,一 侧压力特大的情况;作用于隧道结构上的不对称荷 载。
DB34/T 3458-2019 景观照明施工程工及验收规程2.1.12 松散压力 10086111112 ^88111:6
指因隧道的开挖爆破、支护的下沉以及衬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致使隧道周边的围岩产 生松动,以相当于一定高度的围岩重力,作为直接荷载作用于隧道支护和衬砌上的土
2 ^ 1 ^ 13 新奥法 IV八观〈^118111301^6(110(1〕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 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地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 系 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 原则。
2.1.14净空断面(内轮廊)丨III皿'5沈11011指
隧道衬砌内侧的断面面积、形状。
2.1.16 衬砌 1111111轻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坍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或为隧道 的 内空整齐或美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2.1.17 仰拱 111^11:
为改善隧道上部支护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
2.1.18 小净距隨道 116 丨 ^11)111110011 111111161
指上下行双洞洞壁净距较小,不能按独立双洞考虑的隧道结构。
结构通过中柱相连接的隧道结构。
2*1*20 竖 井 代 出 一 811311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而竖向设置的坑道。
2.1.21 斜井丨 1101^16,111011116(1 8^1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按一定倾斜角度设置的坑道。
2.1.22 横通道 110112011131 3^11
将隧道划分成几个工区进行施工时,为搬人材料和出渣等而设置的大体上接近水平
, 守
的作业坑道。横通道有时也可用于营运通风。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一一岩体完整性系数;
50^第11组节理每米长测线上的条数; 5^―每立方米岩体非成组节理条数;
V一岩石弹性纵波速度;
^垂直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应力;7—
应 | 搜规分遒道通 I 查段赶 船査 #
应 面 龄 两
1 ^ 1 滤 咽 计传定分 ^ 桃始
3 应根应 地 竹肛
2 2 制相应的拾集或 同调阶地 ⑷ 务
地形地貌资料、图件,以及存关的遥感与遥测资料;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是自然地质灾害的种类、性质、规模、危害程度等资料, 并 分析各种灾害与隧道工程的关系;
3地质测绘、勘探资料和各类图件,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4隧道地区的气温、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
5地震历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资料;
6沿线地区交通量及其车辆构成情况、矿产资源等;
3.2.2 搜集社会环境、施工条件和邻近既有工程等资料。
3.3.1 隧道调查各阶段的目标、内容及范围可按表3」丨 1拟定。
表3.3.1各阶段调查的目标、内容及范围
阶 段 标 内容和方法 范
3.3.2隧道工程测绘应遵守下列规定:
按设计阶段的要求,搜集或测绘地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
2测绘资料的图纸内容、精度,应符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丁丨064】和《公路勘测 规范》(瓜060的要求;
3 在隧道辅助通逍和涧口附近,应按规定设罚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
并^阶施要前 分与析地以质下调内查包括4 然地理 概况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变动的性质、类型和规模;
2断层、节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围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和补给关系、 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侵蚀性,有无异常涌水、突水;
4崩塌、错落、岩堆、滑坡、岩溶、自然或人工坑洞、采空区、泥石流、流沙、湿陷 性黄 土、盐溃土、盐岩、地热、多年冻土、冰川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及其发 生、发展的原 因、类型、规模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对隧道洞口和洞身稳定的影响程度。
5隧道通过含有害气体或有害矿体的地层时,应查明其分布范围、有害成分和含量,
3.4.1气象调查的内容应包括隧道地区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积雪量、
降 雾的程度和天数、冻结深度等,其中气温、风速、降雨、积雪应调查其极端值。
3.4.2 必要时应在隧址处设立气象观测点(站)进行观测,持续搜集当地气象 资 料。
3.5.1应对隧道场区及邻近地区相关地表水系、地下水露头、涌泉、温泉、沼泽、天然和 人工湖泊、植被、矿产资源以及动植物生态等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调查。
若场区有 应义保 区 侧情 田筑水 旳物重 、要地
态环境3应对生产生活用水、交通状况、施工和营运噪声、振动、污水及废气排放等对生 的
面建筑影响进行调査;应对施工和营运中地下水大量流失可能造成地表沉降、塌陷、地
3.5.4施工条件调查应包括:
3.6.2围岩分级中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 及其对应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2岩石坚硬程度定量指标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艮表达。兄一般采用实测值,
若无实测值时,可采用实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邮。)的换算值,即按式 计算。
节理、裂隙、层面、小断层
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结构 镶嵌碎裂结构
^0.2 一般或差 碎裂状结构
极破晬 无序 很差 散体状结构
注: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1〜2组)间距的平均值。
5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用岩体完整性系数^表达。I 一般用弹性波探测值,若无探测 值时,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厶按表3.6.24确定对应的I值。
表 3.6.24人与仏对照表
#与定性划分 体完整程度的 应关系
7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I、人的测试和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10.1的规定。
3.6.3围岩基本质量指标应根据分级因素的定量指标&值和^值按式口;.〗) 计算。 即^90十3扎十250尺,
使用式〈3 丨3〉时应遵守下列限制条件: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3.6.5 可根据调查、勘探、试验等资料,岩石隧道的围岩定性特征,围岩基本质量 指标 60,或修正的围岩质量指标[及?]值,土体隧道中的土体类型、密实状态等定性特 征,按表
3.6.5 确定围岩级别。
表3.6.5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注:本表不适用于特殊条件的围岩分级, 如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
当根据岩体基本质量定性划分与[邶]值确定的级别不一致时,应重新审查定性特征 和 定量指标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并对它们重新观察、测试。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测阶段,可采用定性划分的方法或工程类比的方法进行 围 岩级别划分。
3.6.7各级围岩的自稳能力宜根据围岩变形量测和理论计算分析来评定,也可按附录 入力. 5作出大致的评判。
当 的險道肩体甙差采潘位
方1舶11昭纵觸设可应广长
的 营地 :件线计质叫地
向 根 向 ! 差地如封愧原
位將辦涤 定经和砰计
及 頻讼 妫设满足取
3 2
隧逍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以满足行车的安全、舒适要求。
&结 '
当隧道与相邻建筑物互有影响时,应在没计与施「中采取必要的措施。
4.2 隧道位置选择
4.2.1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尽量避免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 以 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当必须通过时,应有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
4.2.2穿越分水岭的长、特长隧道,应在较大面积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 确 定路线走向和平面位置。对可能穿越的垭口,应拟定不同的越岭高程及其相应的展线方 案,结合路线线形及施工、营运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2.3 路线沿河傍山地段,当以隧道通过时,其位置宜向山侧内移,避免隧道一侧洞 壁 过薄、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应对长隧道方案与短隧道群或 桥隧 群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4.2.4 隧道洞口不宜设在滑坡、崩坍、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及排水 困难 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应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合理选定洞口 位置,避 免在洞口形成高边坡和高仰坡。
4.2.5 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其洞口路肩设计高程应高出水库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 壅水高〉不小于0.51X1,同时应注意由于水的长期浸泡造成库壁坍塌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 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隧道设计洪水频率标准可按表12 丨5取值;当观测洪水高于标准值时,应按观测洪水 设计;当观测洪水的频率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超过1/300,二级公路超过1/100,三、四级 公路超过1/50时,则应分别采用1/300、1/100和1/50的频率设计。
当设为曲线 I 圆 曲 线 最 小 :设超高 的曲 丨规 定。險道
条 的最小2 高 双件靡师雜
双奴練 ;ℹ 技术^嫌 式洞 保 #
表4.3.2 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
注: 8―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丨
道 顿纵 凸誠 竖换坡蠘矿’
4 1
向妒二爾飾膺 长4隧請道搠可
4.3.5 隧道洞外连接线应与隧道线形相协调,并符合以下规定: 1隧道洞口内外各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面线形应一致。
2隧道洞口内外各33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纵面线形应一致,有条件时宜取53 设计 速度行程。
3当隧道建筑限界宽度大于所在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时,两端连接线应有不短于 50 01的、同隧道等宽的路基加宽段;当隧道限界宽度小于所在公路建筑限界宽度时,两端 连接线的路基宽度仍按公路标准设计,其建筑限界宽度应设有43设计速度行程的过渡段 与隧道洞口衔接,以保持隧道洞口内外横断面顺适过渡。
长、特长的双涧隧道,在洞 !外合适位置设置联络通道,以利午辆调头。
4.3.6 间隔10001以内的短隧道群,宜整体考虑其平、纵线形技术指标。
4.4.1 各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如图4.4.1,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人。各级公 路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宽度应按表4.4.1执行,并符合以下规定:
2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不设余宽;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不小于 2 5^111的余宽。
3隧道路面横坡,当隧道为单向交通时,应取单面坡;当隧道为双向交通时岸坡挡土墙施工组织设计,可取双面 坡。坡度应根据隧道长度,平、纵线形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一般可采用丨.5% ~
4当路面采用单面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与路面重合;当采用双面坡时’建筑限界底 边线应水平置于路面最高处。
表4.4.1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单位^爪)
注:①三车道隧道除增加车道数外,其它宽度同表;增加车道的宽度不得小于3.5〗
②连拱隨道的左侧可不设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设50(311(120 1101/11与100 时)或与60 1(111/11
③设计速度1201^1/11时,两侧检修道宽度均不宜小于1.0171;设计速度10010!1作时,右侧检修道宽度不宜小于
^ 按 1 ’11 行
考虑围 岩变形、施工方法影响的预留富裕量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pdf,使确定的断面形式及尺寸符合安全、经 济、合理的原 则。隧道断面宜采用附录8所示的内轮廓形状。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相同 的一条公路 上的隧道断面宜采用相同的内轮廓。
4.4.4隧道内路侧边沟应结合检修道、侧向宽度、余宽等布置,其宽度应小于侧向宽 度, 并布置于车道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