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doc高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倒塌、倾倒或坠落的现象。
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用适当级配的集料、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稀浆混合料,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封层。
用适当级配的集料、填料(水泥、石灰、石粉等)与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某机电分包施工组织设计,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稀浆混合料,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封层。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温度升高时,因胀缝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板体向上隆起的现象。
由于路基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面下沉的现象。
季节性冰冻地区,春融时路基或路面基层含水量过大,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造成中期湿软弹簧、路面破裂、冒出泥浆等的现象。
接缝或裂缝处相邻面板出现垂直高差的现象。
由于路面排水不良,引起基层材料产生液化,在行车的重复作用下,因板体上下运动而产生抽吸作用,使路面下稀释的泥浆或细料从接缝或裂缝处挤出的现象。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严重磨损而形成骨料裸露的现象。
在原有路面上加铺一层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面层,以恢复路面磨耗及表层破损的措施。
2.0.17 混凝土路面加铺层
为提高原有路面的承载能力,在其上加铺的水泥或沥青混凝土层。
2.0.18 分离式加铺层
在原有混凝土路面上铺沥青材料或其他材料的隔离层,其上再铺筑的新混凝土面层。
2.0.19 直接式加铺层
在经过清理的原有混凝土路面上直接铺筑的新混凝土面层。
2.0.20 调治构造物
为引导和水流方向,使水流平顺通过桥孔并减缓水流对桥位附近河床、河岸的冲刷而修建的水工构造物。
2.0.21 养护作业控制区
为公路养护维修作业所设置的交通管理区域,分为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流过渡区和终止区等6个区域。
从作业控制区起点设置的施工标志到上游过渡区之间的路段,用以警告车辆驾驶员已经进入养护维修作业路段,按交通标志调整行车状态。
2.0.23 警告区最小长度
保证驶入警告区的车辆差事到工作区规定的所需要的警告区路段的最短长度。
2.0.24 上游过渡区
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封闭车道的上游横向过渡到缓冲区旁边非封闭车道的路段。
上游过渡区和工作区之间的路段。
养护维修作业的施工操作区域。
2.0.27 下游过渡区
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工作区旁边的车道横向过渡正常车道的路段。
设置于工作区下游调整车辆行车的路段。
2.0.29 渠化装置
警告、提醒和引导车辆和造价通过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域,隔离车流、人流与工作区的设施。
3.1.1 公路路基养护应符合要求:
1 通过日常巡查,发现病害及时处治,保持良好稳定的技术状况。
2 路肩无病害,边坡稳定。
3 排水设施无淤塞、无损坏,排水畅通。
4 挡土墙等附属设施良好。
5 加强不良地质中期边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病)害的巡查、防治、抢修工作。
3.2.1 公路路肩应保持平整、坚实,横坡适顺,排水顺畅。土路肩或草皮路肩的横坡应略大于路面横坡,硬路肩与路面同坡。硬路肩产生病害应参照同类型路面病害处治。
3.2.2 路基边坡应保持平顺、坚实,遇有缺口、坍塌、高边坡碎落、侧滑等病害,应分别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各种相应的加固整修措施。
3.3.1 路基排水设施应保持排水畅通。如有冲刷、堵塞和损坏,应及时疏通、修复或加固。
3.3.2 路基排水设施断面尺寸和纵坡应符合原设计标准规定。
3.3.3 对暗沟、渗沟等隐蔽性排水设施,应加强检查,防止淤塞,如有淤塞,应及时修理、疏通。
3.3.4原有排水设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应适时增设和完善。
3.3.5 新增排水设施时,其设计、施工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的有关规定。
3.4.1 对挡土墙应加强检查,发现病害应查明原因,并观察其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修复、加固等措施,损坏严重时,可考虑全部或部分拆除重建。
3.4.2 应保持挡土墙的泄水孔畅通,定期检查和维修,清理伸缩缝、沉降缝,使其正常发挥作用。
3.4.3 重建或增建挡土墙,应根据公路所在地区地形及水文地质等条件合理选择挡土墙类型(附录C),并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有关规定。
3.5.1 透水路堤透水层及设置于其内的泄水管应保持稳定和良好的透水(泄水)性能,若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3.5.2 透水路堤的上下游底铺砌应保持平整密实,若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3.5.3 透水路堤的透水层,若失去透水性能影响路堤稳定且无法修复时应考虑改建为桥涵。
3.6.1 特殊地区主要指盐渍土地区、黄土地区、沙漠地区、多年冻土地区、泥沼和软土地区等。
3.6.2 盐渍土地区公路受水流侵袭后,路基出现坍塌或溶陷,应加强排水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3.6.3 黄土地区路基遇水容易发生沉陷、坍塌、边沟冲深和蚀宽、边坡松散等病害,应根据各种病害特征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
3.6.4沙漠地区路基养护应采取“固、阻、输、导”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公路两侧的固沙植物应加强管护。
3.6.5 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养护,应遵循“保护冻土”的原则,填土路基坡脚20m范围内不得破坏原地貌,取土坑应设在坡脚20m以外。
3.6.6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应注意加强排水,填土路基上方20m以外、路堑坡顶5m以外应设置截水沟,将雨雪水引到路基以外。
3.6.7 对有涎流冰产生的路段,应适当提高路基高度,保持路基高于涎流冰最大壅冰高度加0.5m。
3.6.8 泥沼和软土地区路基应加强排水,改善排水条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稳固路基。
3.7 路基翻浆与沉陷处治
3.7.2 路基发生翻浆病害时,应根据翻浆的类型和级别(翻浆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各种防治翻浆的措施参见附录D。
3.7.3 当由于软土地基沉降、路基翻浆等病害,引起桥头跳车、路基沉陷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处治。
3.8.1 当中期的局部改建在维持通车的情况下进行时,宜采取半幅施工、半幅养护通车的方式交替施工。施工长度不宜过长。
3.8.2 路基局部改建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有关规定。
4.1.1 路面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经常清扫路面,及时清除杂物、清理积雪积冰,保持路面整洁,做好路面排水。
2 加强路况巡查,发现病害,及时进行维修、处治。
4.1.2 定期对路面的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和评定。应以路面管理系统分析结果为依据,科学制订公路养护维修计划。
4.1.3 路面技术状况各分项指标低于规定值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或提高。
4.1.4 路面损坏分类、技术状况抽查方法和频率,应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执行。
4.1.5 改建工程、大中修工程的路面结构、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有关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大交通量路段应制订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减少对通行车辆的影响。
4.2.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沥青路面应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和周期性养护,加强路况巡查,掌握路面的使用状况,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制订日常小修保养和经常性、预防性、周期性养护工程计划。对于较大范围路面损坏和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路面,应及时安排大中修或改建工程。
2 应及时掌握路面的使用状况,加强小修保养,及时修补各种破损,保持路面处于整洁、良好的技术状况。
3 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使用的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的规格、质量要求、技术指标、级配组成及大修、中修、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均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有关规定。
4.2.2 沥青路面的技术状况应符合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有关规定。
对沥青路面采取中修、大修、改建时,除遵守本规范的相关技术规定外,还应遵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的有关规定。
4.2.3 沥青路面养护质量的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评定,并应按以下情况分别采取各种养护对策:
1 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破损进行小修;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中修罩面措施。
2 在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大修补强措施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 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睥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罩面等措施改善路面的平整度。
4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SFC<40)的路段,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抗滑能力不足(SFC<35.5)的路段,应采取加铺罩面层等措施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5 当路面不适应现有交通量或荷载的需要时,应通过提高现有路面的等级或通过加宽等改建措施提高公路的通告能力和服务质量。
6 大、中修及改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和厚度,可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当地经济条件和已有经验,通过设计确定,具体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6、4.2.8、4.2.9条的有关规定。
对项目及的养护维修对策,可根据公路网的资金分配情况和养护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各路况分项评价结果和本地区成熟的养护经验,选择具体的养护维修措施。
沥青路面的初期养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摊铺、压实后的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待摊铺层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开放交通初期,应控制行驶车辆限速在20km/h以下,视表面成型情况,逐步恢复到设计时速。乳化沥青路面路面(含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的初期稳定性差,应设专人管理,按实际破乳情况,封闭交通2~6h。在未破乳的路段上,严禁一切车辆、人、畜通过;开放交通初期,应控制车速不超过20km/h,并不得抽动和掉头。
2) 沥青贯入式路面及层铺法施工的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应及时将行车驱散的面料回扫,扫匀、压实,以形成平整密实的上封层。
沥青路面日常养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加强路况巡查,及时发现病害,研究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时对病害进行维修处治。
2)路面清扫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巡查过程中,发现路面上有杂物,应及时清扫,保持路面整洁。
(2)路面的日常清扫,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进行。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以机械清扫为主,其他等级可以机械和人工相结合进行清扫。
(3)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路面的清扫作业频率宜不少于1次/d,其他等级公路可根据路面污染程度、交通量大小及其组成、气候及环境等因素而定,但不宜少于1次/周,路面分隔带内的杂物清理宜不少于1次/月。长隧道内和大型桥梁的清扫频率应适当增加。
(4)清扫时,应防止产生扬尘而污染环境,危及行车安全,并及时清除和处理路面油类或化工类等玷污物。
3)雨后路面积水应及时排除。
4)在春融期,特别是汛期,应对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并疏通。
5)冬季降雪天气应及时除雪除冰,并采取必要的路面防滑措施。
6)加强经常性和预防性的日常养护,以保障路面及沿线设施良好的技术状况。
严禁履带车和铁轮车在沥青路面上直接行驶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框图(说明),如必须行驶,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4.2.5沥青路面觉病害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各种路面病害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路面的结构类型,设计使用年限,维修季节、气温等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维修处治措施,防止病害扩大,并应符合沥青路面养护标准。
2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病害的维修应采用机械作业,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宜集中厂拌,并采取保温措施,其他等级的公路应逐步提高维修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3 对病害的维修事先应有周密的计划,做好材料准备,保证工序之间的衔接,对坑槽、沉陷、车辙等需将原路面面层挖除后进行机械修补作业的病害,宜当日开挖当日修补,并设置警示标志保障行车安全。
4 修补面积应大于病害的实际面积,修补范围的轮廓线应与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直DB14/T 2464-2022 人工智能 数据标注一般技术要求.pdf,并在病害面积范围以外100~150mm。应采取措施使修补部分与原路面联结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