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空心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docx

混凝土空心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docx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793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混凝土空心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docx

3.1.2预制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预制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现浇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

3.1.3预制底板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其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粗骨料粒径宜采用 5mm~15mm 的碎石。

3.2.1普通钢筋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的规定DBJT36-066-2021 江西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pdf,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下翼缘及钢筋桁架上、下弦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也可采用CRB550、CRB600H;

2 钢筋桁架的腹杆钢筋宜采用HPB300、HRB400,也可采用HRB500、CRB550或CRB600H;

【条文说明】3.2.1 冷轧带肋钢筋强度高,可有效节约钢材,其断后伸长率满足叠合板塑性内力重分布要求,因此空心叠合板可采用冷轧带肋钢筋。

图3 空心叠合板钢筋示意图

3.2.2预应力钢筋宜采用低松弛的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或钢绞线,其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铰线》GB/T 5224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3.2.2 预应力预制底板建议采用低松弛的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肋梁预制底板也可以在肋梁宽度范围内布置钢绞线。

3.3.1填充体材料氯化物和碱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中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放射性核素的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和总挥发性有机物在正常使用环境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要求;发生火灾时在防火等级要求时间内不得产生析出楼板的有害气体。

3.3.2 填充体应采用填充箱或填充块,具有可靠的密封性,不应采用易渗漏水泥浆的材料或构造制品。

【条文说明】3.3.2 填充体可采用水泥纤维、塑料、硅钙板等密度或者强度较大的材料制作成薄壁空心的箱体,也可以采用石膏、发泡混凝土等轻质材料制作成厚壁空心箱体或者实心填充块。

3.3.3 填充体平面宜为矩形,其边长可取500~2000 mm,高度可取150~700 mm。

尺寸允许偏差详表3.3.3。

表3.3.3 填充体尺寸允许偏差

【条文说明】3.3.3 填充体尺寸允许偏差应和预制底板尺寸允许偏差相匹配,不应大于预制底板的允许偏差。

3.3.4 填充体表面应光滑,无明显破损或贯通性裂纹、孔洞,并与预制底板有可靠连接。

3.3.5 填充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3.3.5的要求。

表3.3.5 填充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3.3.6 填充体尚应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用成孔芯模》JG/T 352的要求。

3.4.1预埋件的锚板、锚筋及吊环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用作吊点的钢筋不应采用冷轧钢筋。

3.4.2预制底板拼缝处嵌缝材料宜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或混凝土接缝用建筑密封胶,分别符合现行标准《预拌砂浆》GB/T 25181和《混凝土接缝用建筑密封胶》JC/T 881的规定。

【条文说明】3.4.2 预制底板拼缝处嵌缝材料应具备良好的抗裂、防水等性能。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由水泥、骨料和可以分散在水中的有机聚合物搅拌而成,由专业厂家生产,现场按比例加水搅拌后使用,属于特种预拌砂浆。当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时,应在拼缝处设置玻纤网格布。

4.1.1空心叠合板符合本规程的构造及叠合面抗剪承载力要求时,可忽略预制底板拼缝对刚度和内力的影响。

【条文说明】4.1.1 编者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现浇空心板、有拼接的空心叠合板计算模型,两方向柱跨均为8.0m,边梁宽度350mm,边梁高度分别取为700、800、900、1000mm,板面施加均布荷载。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有拼接的空心叠合板相对于现浇空心板,两者跨中板带弯矩差率在2.10%以内,周边框架梁支座剪力、弯矩和跨中弯矩差率均在0.23%以内。因此当空心叠合板满足本规程相关要求时,可忽略预制底板拼接对刚度和内力的影响,按照整块空心叠合板进行内力分析。

4.1.2空心叠合板两正交方向的截面特性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条文说明】4.1.2空心叠合板双向肋梁间距往往不相同,详图4。横截面惯性矩计算时,按照“工”形截面计算,由于纵向肋梁宽度不一致,肋梁宽度可取平均值。纵截面惯性矩计算时,由于横向肋梁一般较少,可忽略其刚度影响,按照“二”形截面计算。“二”形截面惯性矩计算参考《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 268中填充体为填充管时截面特性计算方法。

4.1.3 刚性支承时可采用拟板法或拟梁法计算;柔性支承时宜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也可采用经验系数法或等代框架法计算。

【条文说明】 4.1.3 梁板竖向刚度比对竖向荷载的传递影响较大。当梁高较高时,空心叠合板绝大部分荷载直接传递到梁,而当梁高较小时,直接由楼板传递到柱子的荷载将显著增加,空心叠合板内力分布显著变化。

4.1.4 楼板平面布置不规则、填充体布置间距不等、集中荷载作用、局部开洞等特殊情况时,宜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分析。

4.1.5 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空心叠合板内力计算时,几何模型应简化,并考虑柱边和梁宽对楼板内力的影响。柱边部位的单元网格宜细化,粗细网格之间应有足够的网格平滑过渡。

【条文说明】 4.1.5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内力计算,可以清晰分析出空心板肋梁间距、肋梁根数、空心板板厚、柱边实心区域大小、边梁尺寸等参数对空心板应力分布及荷载传递的影响。

4.2.1 拟板法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肋梁间距应小于2倍板厚;

2 双向刚度相同或相差较小时,可按各向同性板计算,否则宜按正交各向异性板计算。

4.2.2 刚性支承空心叠合板采用拟板法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两对边刚性支承的空心叠合板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刚性支承的空心叠合板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时,应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但小于3时,宜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时,宜按单向板计算,并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

【条文说明】4.2.2 本条给出了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划分原则

4.3.1拟梁法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相邻板跨之间的拟梁宜连续;

拟梁的数量每边不宜少于5根(图4.3.1);

计算中宜考虑空心叠合板扭转刚度的影响。

图4.3.1 拟梁法示意图

4.3.2 拟梁截面高度同空心叠合板的截面高度,拟梁的截面宽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bb——拟梁截面宽度;

I——拟梁对应的板宽度范围的截面惯性矩,按本规程第4.1.2条规定计算;

h——空心叠合板截面高度。

【条文说明】4.3.1、4.3.2给出了拟梁法计算的条件和方法。采用拟梁法时,应根据空心叠合板肋梁布置,确定拟梁对应的板宽,确保每个方向拟梁不少于5根,以便更接近于板的实际内力分布。当拟梁对应的板宽度范围没有肋梁时,该宽度范围截面惯性矩应按照“二”形截面,根据本规程第4.1.2条规定计算。采用分离式的拟梁法模拟空心叠合板有一定近似性,宜适当增加拟梁的数量以更准确模拟楼板的整体作用。

4.4.1柔性支承空心叠合板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采用经验系数法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应大于2;

2 每个方向至少有三个连续跨;

3 同一方向相邻跨的跨度差不应超过较长跨的1/3;

4 可变荷载标准值与永久荷载标准值之比不应大于2;

5 应按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且计算时均应考虑全部竖向荷载作用;

6 两个垂直方向的支承梁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l1、l 2——分别为计算方向和垂直于计算方向板的宽度,取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αl、α2——分别为计算方向和垂直于计算方向支承梁与板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

7支承梁与板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Ecb、Ecs——分别为支承梁、板的混凝土弹性模量;

Ib、Is——分别为支承梁、板的截面惯性矩,按本规程第4.4.2条和第4.4.3条的规定计算。

4.4.2 支承梁的截面惯性矩Ib按T形或倒L形截面计算,梁的上翼缘计算宽度bf宜取梁高与板厚之差,且不应超过板厚的4倍。

【条文说明】4.4.2 对于柔性支承空心叠合板,支承梁截面惯性矩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翼缘作用。中间梁可按T形、边梁按倒L形截面计算,如图5所示:

图5 梁上翼缘计算宽度示意

4.4.3 楼板截面惯性矩Is的计算宽度b对中间楼板取支承构件两侧板宽的平均值,对边跨楼板取该板中心线到楼板外边缘的距离。

【条文说明】4.4.3 本条确定的截面惯性矩主要用于α的计算。截面惯性矩计算由楼板高度范围内实心部分和两侧翼缘部分组成,形成“工”字型或“二”字型截面,其刚度按照第4.1.2条进行截面惯性矩计算。

4.4.4 计算板带在计算方向一跨内的总弯矩设计值M0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板面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

b——计算板带的宽度,按本规程第4.4.3条取值。

ln——计算方向板的净跨,取相邻柱或墙之间的净距离,且不应小于0.65l1。

【条文说明】4.4.5 总弯矩设计值M0的计算公式中,假定支座反力作用于与计算方向垂直的柱或墙的侧面,因此计算跨度取为净跨。计算净跨时,对于矩形或方形截面柱按实际柱侧面位置确定,对于圆形、正多边形等形状可按面积相等的方形截面确定。如图6所示:

4.4.5 计算板带的名义弯矩设计值(图4.4.6)可按下列原则取值:

图4.4.6 总弯矩的分配示意图

1 计算板带的内跨负弯矩设计值应取0.65M0,正弯矩设计值应取0.35M0。

2 计算板带的端跨弯矩应按表4.4.5的系数分配:

表4.4.5端跨弯矩分配系数

3 内支座截面设计时,其负弯矩应取支座两侧负弯矩的较大值,否则应对不平衡弯矩按相邻构件的线刚度比再分配。

【条文说明】4.4.5 负弯矩的计算截面为支座侧面,见4.4.5条条文说明;正弯矩的计算截面为跨中。

对于楼板端跨,各控制截面弯矩按表4.4.5中系数确定。

楼板支座两侧负弯矩不相同时,可以取支座两侧负弯矩的较大值进行支座截面设计,也可以考虑不平衡弯矩分配后进行截面设计。当考虑不平衡弯矩时,应按支座处相邻构件的线刚度比对不平衡弯矩进行分配,参与分配的构件包含支承构件以及两侧的计算板带。

4.4.6 计算板带划分为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宽度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柱上板带宽度为柱中心线两侧各自板宽度的1/4之和;

2 跨中板带宽度为板宽度的1/4。

图7 计算板带划分示意图

4.4.7 柱上板带各控制截面承担的弯矩设计值应按本规程第4.4.5条确定的名义弯矩设计值乘以表4.4.7的系数。

表4.4.7 柱上板带弯矩分配系数

注 1 柱上板带弯矩分配系数可按表中数值线性插值确定,

2 βt为抗扭刚度系数。

【条文说明】4.4.8 边支座负弯矩分配时,应考虑截面抗扭刚度系数βt的影响,βt按现行《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 JGJ/T 268的规定计算。

4.4.8 柱上板带控制截面弯矩分别由梁和板承担,其中梁承担的弯矩占柱上板带控制截面弯矩的比例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当≥1.0时,取85%;

2 当0<≤1.0时,取0到85%之间的线性插值;

3 直接作用于梁上的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应由梁全部承担。

【条文说明】4.4.9直接作用于梁上的荷载是指作用于梁腹板宽度范围内的荷载,其中线荷载包括梁上的隔墙自重和梁在板上、下凸出部分的自重,集中荷载包括梁上的立柱或梁下的吊重。

4.4.9跨中板带的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计算板带两侧跨中板带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应取计算板带的名义弯矩设计值与相应柱上板带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之差,按两侧跨中板带宽度进行分配;

2与支承墙平行的边跨跨中板带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远离墙体的半个跨中板带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的两倍。

4.4.10梁承担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1.0时,梁应承担图4.4.10中楼板阴影区域所传递的剪力;

图4.4.10楼板传力示意图

2当0≤≤1.0时,应在0和本条第1款计算结果之间进行线性插值;

CECS323-2012 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技术规程.pdf3 直接作用于梁上的荷载所产生的剪力应由梁全部承担。

【条文说明】4.4.10当α1l2/l1≥1.0时,梁承担其从属面积内的全部剪力;当0≤α1l2/l1<1.0时,梁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按本条第2款计算,剩余的剪力由板直接传递给框架柱,并应进行板柱边抗冲切承载力验算。

4.4.11支承梁周边的空心叠合板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1.0时,按第4.4.10条楼板传力示意图清水砖墙勾缝施工工艺技术、安全交底.doc,计算楼板单位长度范围内的剪力设计值;

2当0≤≤1.0时,应在0和本条第1款计算结果之间进行线性插值。

4.4.12支承边梁应考虑空心叠合板对梁的扭转作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