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居住区部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2)边界(boundaries)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4)开放空间(open space)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徐州某电厂构筑物爆破拆除专项施工方案,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机构位置(institution sites)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6)当地商店(local shops)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邻里单位案例:上海曹杨新村
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使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至今仍沿用。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A 单元式住宅: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点 式
点式 楼梯间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中央,无直接采光。因此,点式住宅与内廊式住宅有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影响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好,每层联系的户数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独立性强。
外廊式:每层户数一般在4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私密性有一定影响,居室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布置。
内廊式 内廊式住宅走廊较暗,对住户私密性的影响也较大。住户的通风和采光也不良。
独立式 拥有较大的基地,住宅四周均可直接通风和采光,可布置车库。、
并列式(双拼) 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3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并列式(双拼)。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3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
类型:1)行列式 2)周边式 3)点群式 4)混合式 5)自由式
行列 基本形式平行排列 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山墙/)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错接/等长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曲线形 折线形
优点: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 ,易产生交通穿越/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 。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
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
案例 源宏世纪花园 上海凉城新村
周边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优点: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密度 / 组成的院落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与防寒。
缺点: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 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土石方量大 / 结构与施工较为复杂 / 不利于抗震。
案例 万科四季花城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
点群 是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布置形式。
优点:利于通风和日照 / 规律性较强,生动、富于变化。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 / 寒冷地区不利于挡风。
混合式为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的结合。
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辅以院落周边布置或点式结合。
具有行列式、周边式与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特征 。
自由 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自由式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局方式。
优缺点须结合具体空间。
对比 韵律节奏 比例尺度 色彩 绿化 道路 建筑小品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系数: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需要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的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
八大公服 按性质分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医疗卫生 教育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文化体育 行政管理及其他
按使用频率 按是否盈利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影响因素: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应
按时间距离算/按空间距离算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
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的计算以“千人指标”为主。
对于新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
即每千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对于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优点:家庭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商业部门的商品供应主要根据户的经济水平、生活购买力进行预测。避免千人指标因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1)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
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
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
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级 宅间小路
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叫做道路红线宽度,它由三部分组成:
1)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
2)铺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
3)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等。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自己添加)
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
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
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
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内环式、外环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
功能:美化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包括宅旁绿地、居住区街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类: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3)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用地兼容性意义:为了使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各地拟定了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 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余地,要制定土地相容规划。所谓“相容”,是指某一类性质的用地内允许建、不许建或经过某规划部门批准后许建的建筑项目。
(1)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集中布置;
(2)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4)确保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不被占用;
(5)保持土地使用的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混合布置:
(6)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不违背总体规划。就具体分类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规定性)。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
4)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
5)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
7)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小游园/公园)
公共绿地应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
结合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和大树
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地区特色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公共绿地应分级设置有恰当的服务半径: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为5km/h,即是80mm/min】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宜采用开敞式,并设置一定的居民活动场地与设施,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等;
4)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5)组团绿地和其它块状条状绿地的设置应有不小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面积计算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
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
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尺度控制在边长600 英尺(183米)格子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干道宽度大约34英尺(10米),标准街道宽约24英尺(7米)人行道至少4~5英尺宽(1~2米)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两大组成理论为:
1)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
彭阳县石头崾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高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3)停车车位数大于50辆,应设置2个出入口。
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大于10米。
停车库出入口应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
车辆双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GTCC-007-2014 机车前照灯-铁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单向不小于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