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深圳阿里巴巴、阿里云大厦项目施工总承包项目BIM综合应用参赛成果报告.docBIM辅助钢筋与钢结构连接节点处理
钢筋与钢结构连接节点经常出现钢筋连接复杂,节点钢筋过密,造成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我们通过BIM技术,对复杂结构的钢筋与钢结构钢筋的连接复杂的节点进行设计以及建模,对钢结构以及钢筋模型进行间隙碰撞分析和优化,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解决了节点钢筋密集,施工困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BIM辅助管线深化设计及图纸优化
BIM管理部在项目初期就将BIM融入到项目深化设计管理框架中。通过BIM软件,建立各个专业模型,然后将土建、机电、钢结构模型进行融合后,利用碰撞检查功能自动生成碰撞报告T/CCMA 0068-2018 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 专用振动筛.pdf,根据碰撞报告,逐个进行修改与优化。并且在Navisworks中进行工序模拟与漫游检查,保证深化模型达到现场施工的要求。
BIM辅助钢结构深化设计
钢结构模型由钢结构自行设计,项目BIM管理部将钢结构模型导入至revit中,与结构、机电模型互相进行碰撞检查,减少模型之间的冲突。
(1)钢结构导入revit
钢结构模型使用tekla制作,将tekla模型与revit模型进行互导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项目BIM管理部在前期即将所需准备工作进行规划,确定使用IFC格式导入,并制订了三个导入规则。
Tekla与revit的软件基点不同,导入后将出现标高轴网不对应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revit与tekla中确定空间位置上的两个点,以其为基点,导入revit后将两点移动至重合即可保证模型的空间位置正确。
Tekla模型能带动数量偏大的构件,revit还做不到,如果将tekla模型全数导入revit将导致无法操作。因此我们将不影响机电深化设计的斜撑和螺栓都删除,仅留下钢柱、钢梁、预埋件等对深化设计有影响的构件。
Revit处理大模型会非常卡,因此导入后需要将钢结构进行分层。分层后绑定至相应的土建模型中。蓝色为钢结构导入后模型。
阿里巴巴项目对净高的要求非常严格,机电专业难以达到要求。在协调后,钢结构为机电专业在钢结构模型上进行开洞。协同设计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钢结构模型导入后,通过碰撞检查,发现了很多图纸不明确的地方,如钢结构折梁与结构楼板的冲突问题,提前发现并解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图:钢结构为机电预留洞口
移动终端现场无纸化查询应用
项目将无纸化办公理念引入施工现场,项目为现场管理人员配备了平板电脑,将CAD图纸、工程规范、表格等电子档案输入平板电脑中,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的问题,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进度管理是本项目的施工重点。我们在计划编制与计划执行两方面进行结合应用,帮助项目进行计划合理化分析,并在navisworks的施工模拟过程中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进度控制方面进行基于BIM的进度跟踪与控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充分考虑计划与模型的匹配要求,将进度计划子项及BIM模型中的构件按专业、分区段及部位、考虑楼层进行统一命名、统一格式。
图片:项目进度计划设置匹配项
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优势,对建筑进行虚拟建造,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合理优化进度计划。
在进度计划软件中设置项目基线,根据项目基线来分析偏差。在实际工作开始与实际工作结束中填写工作实际起止时间,再将进度跟踪数据导入Navisworks中,利用4D施工模拟进行直观的进度情况查看与分析。
进度模拟的动画与项目实时照片进行对比,在周例会、月例会上进行进度情况对比分析,直观反应进度提前或滞后情况,分析确定影响进度的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或纠偏措施,保证进度计划的有效落实。
通常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都是在CAD图上进行,虽然平面关系基本能表达清楚,但一旦涉及到空间关系时就不好表达,很难在电脑上直观呈现了。比如现场道路、各类材料堆场、加工车间等的位置关系等。
为此,我们采用BIM技术建立了工程临建相关族(可参数化控制,可供不同工程使用),搭建场地模型来辅助安排平面布置及堆场的转运,使平面布置更加的直观且利于项目各工作人员在一起进行讨论平面布置方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堆场重叠、交通受阻等现象。
其中有所不足的是目前族库还不够完善,模型的一些细节部位不能完全反应实际情况,我们将继续完善族库的建立。
我们使用BIM模型中的构件信息,对混凝土、挖土方量、拆撑方量等工程量信息进行统计,导出后与商务算量、现场实际用量进行对比,防止提交材料计划时出现错误,同时帮助现场进行工程进度预判。对于模板的工程量,我们采用luban算量软件来配合出量,通过revit模型的导入可以较便捷的进行模板工程量的统计。
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revit并不是专业的算量软件,它是以单个构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量,如果构件不能很方便的拆分或者利用过滤来检索,那么就达不到与定额相匹配来计算工程量的地步,并也较难进行对比检查。
给予现场管理人员配备平板电脑,在检查时将BIM模型与实体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后直接在平板电脑上进行记录与下发,防止问题遗忘;同时创新性的制作了动态样板引路系统,打破传统在现场占用大片空间进行工序展示的单一做法,在现场布置多个触摸式显示屏,利用BIM的施工模拟功能将现场重要样板做法进行动态展示,为现场质量管控提供服务。
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在对四栋塔楼临边洞口安全防护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讨论时,利用Revit族技术快速建立楼层栏杆防护体系,并通过Navisworks第三人漫游逐层观察论证,从而做出全面的防护部署,有效的避免安全隐患
BIM作为一种信息管理的新技术,其价值点主要体现在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信息集成和提高管理效率上,给项目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但由于BIM效益大部分都无法量化或短期见效,故只能列举几项我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效益体会:
1)各专业模型建立及碰撞检查提前发现图纸问题,给业主最佳的深化设计方案,降低现场返工的几率。
2)复杂节点、复杂方案进行模型建立并模拟,给项目提供了一种更直观更有效的交底方式,降低了传递信息的损耗。
3)利用BIM模型信息归档及自动提取功能,完成工程信息的规范化归档,同时依据信息归集后的提取辅助现场快速的统计工程量,降低管理人员算量的工作量。
4)三维设计能力显著,对于场地布置、形象设计都是很好的利用工具。
5)资料电子化交付,最后交给业主的是一个完整的BIM模型,对于业主后期运营维护还是很有益处的。
BIM技术要想有效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管理标准,而且要与现有的管理流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取得了如下成效:
1)BIM融入到项目管理中的框架、流程等,编制了成套的管理标准,让BIM与项目真正结合,提高了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2)将BIM模型、施工模拟画面应用到图纸会审、进度、平面布置等各种例会中,更直观形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显著降低会议沟通成本。
3)BIM提高现场管理效率,通过BIM模型与实体对比、现场无纸化办公、云端传输等手段加快了现场查阅图纸与安排施工的效率,节省了沟通成本。
BIM应用都是在BIM软件上面实现,那么软件的智能化直接决定了应用的效率和深浅,若软件无法帮助解决重复操作、智能分析等问题,那么势必影响BIM技术的推进,而就目前来说,revit、navisworks更接近设计,对于施工行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功能的开发。
建议:不要期望一个软件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了解不同BIM软件的优缺点,取其所长,综合应用。
现在国内的施工行业其实存在非常多的不规范和不成熟的管理模式,很多都只是追求速度和效益,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策划,那么有时候就限于无法将BIM的好处完全用到项目;特别是施工现场,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那么这就导致了项目内部的分歧,不能有效的进行BIM协同作用,对BIM的认同感不强,这样BIM应用价值点体现的就不那么明显,久而久之,也就降低了项目应用BIM的动力。
BIM的概念铺天盖地,但是目前还缺少可以成熟实施的技术路线。因此在做BIM应用和研究时,应认清形式,目前项目需求在确定BIM实施方案。在现阶段,BIM研究人才缺少罗带河桥梁改建工程 汇总施工图.pdf,应集中力量将某一方面的应用做深入,而不该重复低水平的投入。
建议:先明确项目的需求再确定BIM实施的方案,切莫先做BIM再看项目需求。
目前,BIM技术人才缺乏,BIM技术要求较高,BIM强调各专业协同,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同时掌握一项技术,需要对多专业有所了解才能有效协同工作。技术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BIM的成效。要想将BIM技术完全运用到项目现场,必须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同时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管理专业间的协同工作,这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建议:要解决项目BIM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必须考虑到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差距。应对具有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将其培养成既懂BIM软件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暗标).doc,更懂现场施工的综合性人才。
目前阿里巴巴项目还处于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BIM的应用限于上面的内容,下一步还将在样板楼层施工工序模拟、机电与土建BIM模型配合、模型信息输入标准、装修阶段的BIM应用进行研究与应用,积累BIM在施工单位的实施经验,在最后交予业主一个有完整工程信息的BIM模型,并在我公司自主开发的运营维护系统的帮助下协助业主进行后期的维护维修阶段。
在数月之后,我们将在深圳卓越前海一期项目实践,在总承包领域挖掘5D施工模拟的价值,为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