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T 3331-04-2023(高清无水印)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缓坡上的细粒土,受反复的冻融作用导致结构破坏,沿山坡向下缓慢蠕动的饱 体。
2.1.26热融湖(塘)
.1.26热融湖(塘)
南充市涪江路小学校(香港特区政府援建)灾后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多年冻土地区地下冰融化形成的积水洼地。
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水在寒季流出地表冻结所形成的冰体。河流中形成的冰锥也称 水漫。
2.1.28冻土沼泽marsh inpermafrost
在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地面长期潮湿,生长喜湿和喜水 并有泥岩堆积的山前斜坡或山间洼地。
土的差异冻胀作用所形成的丘状地形。
多年冻土地区隧道洞身开挖,使围岩受环境变化而产生季节融化冻结的影响带。
多年冻土地区隧道洞身开挖,使围岩受环境变化而产生季节融化冻结的影响带。
一年中高于0℃的气温与相应持续时间乘积的代数和。
2.1.36冻结层下水subpermafrostwat
土体中水的冻结和融化作用所产生的新形成物和中小型地形,如冰锥、冻胀丘、融 东泥流和热融滑塌等
通过工程措施或装置主动地降低冻土的温度,使其向有利于工程稳定性的方向 发展。
2.1.39被动保护passiveprotection
通过阻隔、封闭等措施减少热交换,以维持地温的原始状况或减缓冻土的退化。
蒸发段在下方、冷凝段在上方、管内凝结液依靠重力而回流,一般用于降低冻土温 度的传热管,也称为热管
2.2.1冻土物理、力学及热学特性
黏聚力; 总含水率; w W: 冻土的含冰量; 塑限; Wp 人 土体在融化状态下的导热系数;
黏聚力; 总含水率; w W 冻土的含冰量; Wp 塑限; 土体在融化状态下的导热系
一隔热层合理埋深; K—挡土墙抗倾覆安全系数; L一挡土墙埋深; M。—挡土墙绕墙体前趾倾覆力矩; Ma 挡土墙稳定力矩; Q 热棒的年设计传热量; QD 一 热棒年散热量; y 挡土墙重度; Ax,A。 隔热层与等效土体的导热系数; S 隔热层极限强度。
2.2.6其他指数与系数
3.1.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线线位的选择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因 素,充分考虑冻土分布与特征,避免因路线选择不当而诱发工程病害。 3.1.2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线设计应遵循宁填勿挖的原则。高填、深挖路段还应从 保护冻土环境的角度,与桥、隧方案进行比选。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线线位的选择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因 分考虑冻土分布与特征,避免因路线选择不当而诱发工程病害。
余文说明 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冻土融化是导致多年冻土地区工程病害的最主要原医 少挖和桥隧方案均具有避免扰动冻土环境、保护冻土覆盖层的积极作用,因此 土地区公路在综合考虑纵、横断面设计中遵循宁填勿挖的原则。
3.1.3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线设计应考虑冻结期路面冰滑,在高海拔地区还应考 驶员因心理负荷增大、血氧含量减少而导致的反应时间延长等不利因素,合理选用 指标。
3.1.4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线设计应考虑对沿线植被、湿地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 宜绕避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以及珍稀野生动物聚集区,并应符合现行《公路环境 保护设计规范》(JTGB04)的有关规定
3.1.5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形式,且分离式路基坡 脚间距在少冰、多冰冻土地段不宜小于35m,在富冰及其以上冻土地段不宜小于50m。 当间距不满足要求时,应适当强化路基热能量调控方案,消除两幅路基之间的相互热干 扰,并特别注意防排水
当整体式路基改为分离式路基后,虽然基底吸热面积增大,但是削弱 的聚热效应,基底总吸热量是减小的,有利于减小对多年冻土的扰动和破
当整体式路基改为分离式路基后,虽然基底吸热面积增大,但是削弱了整体式路 聚热效应,基底总吸热量是减小的,有利于减小对多年冻土的扰动和破坏,降低融
风险。青海省共和至玉树公路的实践经验证明,分离式路基之间设置足够的安全距离或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可以消除两幅路基之间的相互热干扰。
3.1.6改扩建公路应充分利用既有较为稳定的公路线位。
3.2.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选线应根据不同的设计阶段,逐步由浅人深确定线位方案
3.2.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选线应根据不同的设计阶段,逐步由浅人深矿
3.2.2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走廊带选择,宜在1:50000到1:25000地形图上进行 比选;应结合空间遥感、航空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经济 、地形地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等因素。
公路选线是公路勘察设计的重要环节,要求设计的路线方案既经济合理,又快速高 效,并且安全可靠。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强、影像逼真、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对地形地 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均有比较直观的反映,在工程区域地质条件评价、 公路走廊带选择、路线方案比选、病害成因及其影响评价方面具有优越性。因此,条文 中强调了遥感技术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选线中的应用。 公路走廊带选择时考虑的控制因素主要有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地形地貌、多年冻 土工程地质分区等宏观因素。
3.2.3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初步设计线位选择,宜在1:10000到1:5000地形图上进 行方案比选;应布设必要的钻孔,采用综合地质勘察方法,查明沿线多年冻土区边界、 东土分布类型、融区构造、不良冻土现象等。方案比选时,应重点分析多年冻土融沉风 检及其对工程稳定的影响。
3.2.4多年冻土地区公路施工图设计线位选择,宜在1:2000到1:50
行优化设计;应进行详细工程勘察,重点查明多年冻土上限、冻土含冰量、冻土地温等 陈土工程特征;与既有工程间应设置适当的安全距离,并评价既有工程与线位间的热干 扰程度。
围时,高速公路与既有公路路基坡脚间距大于60m,与既有管线间距大于55m;当路 基宽度大于26m,高度大于4m,以及地温高于-1.0℃时,工程间的距离要适当 增大。
3.2.5线位宜绕避冰锥、冻胀丘、冻土沼泽、热融湖(塘)、厚层地下冰及热融滑 塌等不良冻土现象严重地段;无法绕避时,应选择分布薄弱、发育较轻的地带以最短距 离通过。
3.2.6山岭区线位宜选择在相对平缓、十燥和向阳的斜坡上通过,避免穿越低注 湿和较陡的山坡。
3.2.7河谷区线位宜选择在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通过,绕避沼泽、湿 地、腐殖土地段及河流融区附近的多年冻土边缘地带
3.2.7河谷区线位宜选择在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通过,绕避沼泽、湿
多年冻土地区往往在河谷地段发育有河流融区。多年冻土向融区过渡的边缘地带, 地质条件变化复杂,因此,当线位通过时宜选择绕避
3.2.8微丘坡地或阶地线位宜高不宜低,宜选择在冻融坡积层缓坡上部或高阶 台)地上通过。
平缓、干燥、向阳的斜坡和微丘坡地或阶地一般冻土病害较轻,是相对稳定地段 即使有厚层地下冰的分布,往往也分布在斜坡下部,因此,路线线位宜高不宜低。 3.2.9垭口地段采用隧道方案时,线位应避免穿越地下冰发育地段,洞口位置宜避 开热融滑塌、冰锥、冻胀丘及厚层地下冰等不良地质。 3.2.10冰锥、冻胀丘地段,其形成水源为多年冻土层上水时,线位宜在冰锥、冻胀 丘外缘下方通过,并做好相应防护;其形成水源为多年冻土层间水或层下水时,应在冰 锥、冻胀丘上方通过。
3.2.11冻土沼泽地段,线位宜在沼泽边缘通过。应避开山前沼泽横向坡度较陡的 地段。
满足最高水位、波浪侵袭高度及路堤修筑后的壅水高度等要求,路基坡脚距离热融湖 (塘)边缘应不小于30m。
3.2.15不良冻土现象严重地段,当设置填方路基有困难时,宜采用桥
注:1.新建干线公路,设计交通量在公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上限附近,取3.5s反应时间的视距指标。 2.新建集散公路,设计交通量在公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中间范围,取3.0s反应时间的视距指标。 3.改建公路,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规定的停车视距,并应设置警告 标志。
青藏公路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因驾驶员的血氧含量减少, 反应时间要比正常情况下增长。根据驾驶员在不同海拔的血氧含量,结合反应时间延误 与血氧含量关系图,得出海拔3000m时反应时间延误比海拔400m以下多约0.4s,随 着海拔的增加,血氧含量的降低,反应时间延误还将进一步增大,即驾驶员在高海拔地 区的反应时间比低海拔地区增加0.4s以上。同时考虑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较长的冰冻 期,冰滑路面情况下的制动距离,因此,在综合考虑道路环境与气候等因素后,要求在 确定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停车视距时,制动反应时间分别按3.0s和3.5s计取。
GB/T 39969-2021 建筑用通风百叶窗通风及防雨性能检测方法.pdf综工地区公路翌曲线最小千径应按表3.3.2确定 表3.3.2 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竖曲线最小半径
表3.3.2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竖曲线最小半径
1.设计交通量在公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上限附近的新建干线公路,车辆以过境运输为主,在地形、地质条件 许可情况下,应按3.5s反应时间的视距要求选用竖曲线指标。 2.设计交通量在公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中间范围的集散公路,线形指标应根据地形掌握,在增加工程量数量 不多的情况下,宜按3.0s反应时间的视距要求选用竖曲线指标。 3.设计交通量在公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下限附近的地方公路或改建公路,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CB01)的规定选用竖曲线指标,避免工程数量的增大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3.3.3多年冻土地区应考虑路面冰滑的特点,平曲线最小半径应按表
其中对于冰冻期较长、阴坡影响路段应采用积雪冰冻区平曲线最小半径。设计交通量在 公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下限附近的改建公路,当条件受限时,平曲线指标可按其他现行标 唯的规定选用
表3.3.3多年冻土地区平曲线最小半径
一级公路当海拔大于4000m时,平曲线最小半径宜不小
3.3.4海拔3000m及其以上地区安徽省长江下游干流北岸提防隐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最大纵坡不宜大于7%,且应按表3.3.4予以 。最大纵坡折减后小于4%时,应采用4%。
表3.3.4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最大纵坡折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