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pdf2.1.1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应首先进行抗震、结构、防火安全评 估,对不能保证继续安全使用20年的建筑,不宜开展建筑节能改造 或者对此类建筑应同步开展安全和节能改造。 2.1.2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应进行节能诊断,了解围护结构的热 工性能、采暖系统能耗及运行控制情况、室内热环境状况等,通过设 计验算和全年能耗分析,对拟改造建筑的能耗状况及节能潜力做出评 价并出具报告,作为节能改造的依据。
2.1.3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 1.围护结构及供热采暖系统现状调查: 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性能的测试和诊断; 3.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性评估; 2.1.4节能诊断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评估机构进 行。 2.1.5节能诊断方法可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中的有关规定。
TCAQI 24-2016 污废水生物增强处理 降流式反硝化深床滤池系统工程技术规范.pdf2.1.3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
2.2.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诊断应具备以下资料: 1.建筑设计施工图、计算书和峻工图: 2.建筑装修改造、历年修资料; 3.城市建设规划和市容要求: 4.其他相关资料。 2.2.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测试与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 1.建筑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 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缺陷; 3.建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2.2围护结构节能诊断
1.节能改造前的建筑耗热量指标、节能潜力和改造后的建筑耗热 量指标;
2.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以及相应的材料和产品;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回收期:
1.供热采暖系统设计施工图、计算书和峻工图; 2.供热采暖系统运行记录及年耗煤量、耗电量; 3.其他相关资料。 3.2供热采暖系统性能的测试与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 1.热源运行效率; 2.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3.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4.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 5.供热系统补水率; 6.室外管网输送效率;
2.3供热采暖系统节能诊断
2.3.3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性评估应包括以下内
1.节能改造前后系统的能耗分析、节能潜力和效果; 2.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以及相应的材料和 产品; 3.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改造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回收期:
3.0.1在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时,必须同步进行供热计量改造 对围护结构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应进行供热系统计量改造
3.0.2节能改造应在节能诊断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选择投资成本低、 节能效果明显的方案。 在保证室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改造后热源端的节能效 果应个低于20%。 3.0.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必须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安全、防 火和主要使用功能。当涉及主体和承重结构改动或增加荷载、防火安 全时,必须由原设计单位或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既有建筑安全 性进行核验、确认。 3.0.4围护结构改造实施方案应根据节能诊断结果确定,如不具备实 施全面改造条件,应优先对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实施改造,例如优先 更换节能窗户。 3.0.5对室温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建筑或不具备调节控制功能的供热采 暖系统均应予以改造。节能改造后,建筑室温应达到设计要求,供热 采暖系统应同时具有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的基本功能
4.1.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时应考虑供暖系统的节能改造。围护结
4.1.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时应考虑供暖系统的节能改造
.1建巩围扩给构节能改造时应考虑供吸索统的市能改造。围扩结 构改造先进行时,应为供暖系统改造预留条件。 4.1.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可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区、结构 体系、围护结构构造类型的不同有所侧重。改造前应首先对外墙平均 传热系数、保温材料的厚度,以及相关的构造措施和节点做法等进行 分析和评价,确定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
4.1.3改造后房间外窗的传热系数在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6W/(mK), 在寒冷地区不应大于3.2W/(mK);阳台窗的传热系数在严寒地区不 应大于2.8W/(mK),在寒冷地区不应大于3.4W/(mK)。 4.1.4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节能改造时,应优先采用外墙外保温方式 其主断面的平均传热阻或传热系数值作为外围护热工设计的代表值, 外墙或屋顶改造后的平均传热系数应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要 求。
4.2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4.2.1节能改造工程应优先选用对居民十扰小、工期短、对环境影响 小、安装工艺便捷的围护结构改造技术;尽量减少或避免湿作业施工 未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的节能技术不得在节能改造工程中使用, 4.2.2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节能改造,应首先考虑门窗节能改造,提 高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鼓励业主以参与投资的方式更换原有品 质差的门窗。 4.2.3外窗改造设计可根据既有建筑具体情况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安 全、隔声、通风和节能等性能要求。 1.在原有单玻窗外(或内)加建一层,确定合理间距,并能满足对 窗户的热工性能指标,避免层间结露; 2.统一更换为满足外窗热工性能指标的新窗。窗框与墙之间应有合 理的保温密封构造设计,以减少该部位的开裂、结露和空气渗透 4.2.4实施外墙外保温改造工程之前,首先应对墙体外饰面的脱落情 况、保温层的起鼓损情况以及基墙的风化程度进行评估,合理选择成
4.2.1节能改造工程应优先选用对居民十扰小、工期短、对环境影响 小、安装工艺便捷的围护结构改造技术;尽量减少或避免湿作业施工 未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的节能技术不得在节能改造工程中使用, 4.2.2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节能改造,应首先考虑门窗节能改造,提 高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鼓励业主以参与投资的方式更换原有品 质差的门窗。
熟度高、耐久性长、投资成本低的方案。处理原有墙体面层和保温层 时,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2.5对外墙、屋面、外窗进行节能改造时,应对原结构进行复核、 验算;当结构安全不能满足节能改造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4.2.6对于不宜全面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的建筑,如文物建筑或其他 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应优先改造其屋顶和山墙。对此类建筑的外墙其 他部位进行内保温改造时,宜与供暖系统一同改造。 4.2.7采用内保温技术时,对混凝土梁、柱等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设 计计算,保证整体保温效果并避免内表面结露,施工前应有内保温设 计施工图、具体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 4.2.8外墙外保温的热工设计主要包括保温和防结露性能的设计。对 易产生结露的部位,应加强局部的保温性能。为防止保温材料与外墙 外表面粘结间隙处的水汽凝结与流窜现象对保温层的破坏作用,宜在 保温构造中设置排除湿气的孔槽。 4.2.9外墙外保温的热工设计时宜采用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安装时 保温材料重量含水率不得大于10%。可采用阻燃型容重大于16kg/m 发泡聚苯乙烯、挤塑聚苯乙烯、聚氨酯或其它无机高效保温材料。 4.2.10严寒地区外门应设置门斗等避风设施,寒冷地区外门宜设门 斗或应采取其它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 4.2.11屋顶保温改造,根据既有建筑屋面防水的情况选择直接做倒 置式保温屋面或翻修防水层后做倒置保温屋面。将平屋顶改成坡屋顶 时,可在层项吊项内铺放吸水率小的轻质保温材料,为防正平改坡后
4.2.9外墙外保温的热工设计时宜采用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
吊顶内结露,宜在坡屋面上加铺保温。 .2.12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外保温系统设计应包覆门窗框外侧洞口、女儿墙、封闭阳台栏板 及外挑出部分等热桥部位。 2.如采用预制外保温系统,须提供立面规格分块及安装设计构造详 图。 3.保温工程的密封和防水构造设计应确保水不会渗入保温层及基 层,重要部位应有详图。
吊顶内结露,宜在坡屋面上加铺保温。 .2.12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外保温系统设计应包覆门窗框外侧洞口、女儿墙、封闭阳台栏板 及外挑出部分等热桥部位。 2.如采用预制外保温系统,须提供立面规格分块及安装设计构造详 图。 3.保温工程的密封和防水构造设计应确保水不会渗入保温层及基 层,重要部位应有详图。
5.1.1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改造应综合考虑热源(或热力站)、室外管 网及室内系统的节能潜力,实现供热采暖系统整体节能。 5.1.2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应与热计量改造同步进行。 5.1.3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应优先实行水力平衡、气候补偿和变 流量调节技术。 5.1.4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采用合理可行、投资经济、简单易行的 技术方案。特别注意应根据既有室内采暖系统现状选择改造后的 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改造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5.2热源、热力站节能改造
5.2.1热源的节能改造方案应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符合下述基 本要求: 1. 更换锅炉时,应选用高效率节能锅炉,并应按系统实际负荷需求
和运行负荷规律,合理配备锅炉容量和数量,如选用燃气(油) 锅炉,其燃烧器宜具备自动比例调节功能,并同时具有调节燃气 量和燃烧空气量的功能。 2.燃气锅炉改造时应考虑设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5.2.2对锅炉房或热力站进行节能改造时,应根据供热系统的实际运 行情况,对原循环水泵进行校核计算,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水泵,以 满足建筑物热力入口资用压头和系统调节特性的要求。 5.2.3锅炉房和热力站需增设或完善必要的调节手段,所采用的调节 手段应与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相适应。 1.锅炉房和热力站应增设水泵变频装置,以满足供热系统变流量需 求。 2.热力站和燃气锅炉房直供系统应安装气候补偿装置,使供热量根 据热负荷的变化目动调节匹配。 .2.4锅炉房和热交换站需增设或完善必要的水处理装置(软化与除 氢),保证系统水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的要求 空制系统水质和系统补水水质,系统水溶解氧≤0.1mg/L。 .2.5改造后的系统应严格冲洗和过滤,水质应达到《工业锅炉水质》 (GB1576)的规定。5.2.6供热系统停运时,锅炉、热网及室内系 统,应满水湿保养。
5.3室外管网节能改造
5.3.1室外供热管网改造前,应对管道及其保温质量进行检查和检修 及时更换损坏的管道阀门及部件。
5.3.3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 损失差值不应大于15%。当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上述要求 时,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 0.3.4水力平衡阀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热力站出口总管上,不应串联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当有多个 分环路时,各分环路总管上应根据水力平衡的要求设置静态水力平衡 阀。 2.定流量水系统的各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平衡及调节的要求设置 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3.变流量水系统的各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平衡及调节的要求设置 静态水力平衡阀或目力式压差控制阀。 4.水力平衡阀的安装位置,应保证阀门前后有足够的直管段,没有 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直管段长度应为阀门上游5倍管径、下游2倍 管径。 5.水力平衡阀的测量孔和手轮不得被破坏或遮挡,应能够正常测量 流量或压差,并能够正常调节流量
5.3.5水力平衡阀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水力平衡阀的规格应按热媒设计流量、工作压力及阀门允许压降 等参数经计算确定。 2.水力平衡阀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技术监督部门出具 的性能检测报告;调节特性等指标应满足产品标准的要求。
3.水力平衡阀两端的压差范围应符合阀门产品标准的要求。 5.3.5水力平衡阀安装完成后均应进行调试,保证阀门设置状态达到 设计要求。 5.3.6既有采暖系统与新建外管网连接时,宜采用热交换站的间接连 结方式;若直接连接时,应对新、旧系统的水力工况进行平衡校核DB34/T 3496-2019标准下载, 当热力入口资用压差不能满足既有采暖系统时,应采取提高管网循环 泉扬程或增设局部加压泵等补偿措施,以满足室内系统资用压差的需 要。
5.4.1为实现热用户行为节能,散热器采暖系统每组散热器均应安装 亘温阀;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中,应在户内系统入口处设置自 动控温的调节阀,实现分户集中温控,其户内分集水器上每支坏路上 应安装手动流量调节阀。 5.4.2室内采暖系统改造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原垂直或水平单管系统,应在每组散热器供回水管之间加设跨越 管。 2.原单双管系统应改造为垂直双管系统。 3.原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应维持原系统。 5.4.3恒温阀在选择、安装和使用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垂直单管加跨越管系统可采用低阻力两通型恒温阀,也可采用三 通型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宜采用有预设阻力功能的恒温阀以消 除垂直失调。
2室内采暖系统改造时应满足以下
1.应进行必要的热力复核计算:验算系统改造后原有散热器的散 热量是否满足要求;改造为垂直单管加跨越管系统时还应验算 散热器进流系数不应小于30%,以确定合理的跨越管管径; 2.应进行必要的水力计算和水压图分析,给出准确的室内系统总 阻力值,为整个管网系 统水力平衡分析提供依据。 5.4.6实施改造前应对原供热系统的管道、阀门和散热器等进行清洗
5.4.6实施改造前应对原供热系统的管道、阀门和散热器等进行清洗 以保证恒温阀和热量表安装前应保证系统内无焊渣、锈皮及沙粒等杂 物。
6.1.1既有居住建筑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热计量方式。 6.1.2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 为目的。 6.1.3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分户计量的要 求JGJT299-2013_标准下载,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6.1.4用于热量分摊的计量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6.1.5热量表产品质量应符合现行《热量表》(CJ128一2007)标准 应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 式批准证书》。 6.1.6用作热费决算的热量表准确度应高于3级,宜具备热计量数 据的远传功能及存储180天以上日供热量的存储性能,接电方式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