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T B07-01-2006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pdf4.3.1结构的形状和布置应有利于通风和避免水汽在混凝土表面的积聚,便于施工时 混凝土的捣固、养护,并减少约束与荷载作用下的应力集中。处于严重环境作用下的结构 构件,其外形应力求简单,尽盘减少暴露的表面积和棱角(在可能条件下宜做成圆角)。 4.3.2施工缝、伸缩缝等连接缝的位置和构造应仔细设计。结构的连接缝位置宜避开 不利的环境作用部位(如桥墩中的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对于可能遭受氯盐腐虫的环 境,宜对连接缝部位的混凝土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 4.3.3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表面形状应有利于排水,对于可能受雨淋或积水的水平表面 应做成斜面,桥梁墩台的顶面应设置成向边缘倾斜不小于5%的斜坡,或向中心倾斜并 在中心处设置内埋的排水管。桥面排水应通过专门设置的管道(非钢质的塑料管等)排 出,不得将结构构件的混凝土表面直接作为排水通道。排水管的出口不得紧贴混凝土构 件表面,应离开混凝土墩柱或其他构件表面一定距离。 4.3.4桥梁构件的设计应考虑各种连接部位的水渗漏所造成的局部环境作用,并按表 3.0.42进行分类分级设计。桥面侧边构件的外缘底面应设滴水槽,防止雨水从构件外侧 面流向底面。除冰盐环境下可能受氯盐侵蚀的桥梁结构必须设置滴水槽,并严禁排水管 道的出口靠近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对于桥梁预应力构件,应采取构造措施,防止雨水或 渗温水流过错固封格端的外丰面
4.3.5桥面铺装层与桥面结构之间.应设置可靠的防水层
4.3.5桥面铺装层与桥面结构之间,应设置可靠的防水层
3.7用于构件强度计算和标注于施工图上的钢筋(包括主筋、箍筋和分布筋)保护 度(钢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表4.3.7中的保护层最小厚度 与保护层厚度的施工允许误差4之和,即:
式中的施工允许误差△根据施工验收要求的严格程度而定,对现浇混凝土构件一般 10mm:如有专门的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杭州市地铁工程总技术交底,能够严格保证表层混凝土的养护质量 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时可为5mm;对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可取0~5mmg
4.3.7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cmmmm
处于C级和C级以上环境作用下的结树构件,其最外层箍筋或分布筋的保护层厚度 必须计入施工允许误差。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尚应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关于与混凝土集料最大粒 径相匹配的最低要求。
4.3.8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应小于预应力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 Fmi与保护层原度施工允许误差4之和。后张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孔道管(或护 套)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当预应力钢筋的孔道管或护套具有可靠的密封和防锈性 能时.保护层最小厚度取值可与普通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见表4.3.7)相 同,否则应比表4.3.7中规定的数值增加10nm。先张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mn
应比普通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大10mm。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施工允评 差4,可取与普通钢筋的相圆(见第4.3.7条)
4.3.9当环境作用等级为C或C级以上时,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筋应来用全长连续密封 的高密度塑料波纹管作为孔道管(导管),并应用真空压浆技术。预应力筋的锚固端应有 可靠的防锈措施,封端混凝土应具良好的抗裂性,水胶比不大于0.4;金属错具的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小于6cm.在盐类腐蚀环境下应不小于9cm并加塑料密封罩。
4.3.10混凝土表面裂缝的计算宽度,不宣超过表4.3.10所示的允许值。 表4.3.10混凝土表面裂缝计算宽度的允许值
注:在自防水要求的混凝土横向弯曲装缝,表面裂缝的宽度不宜超过0.25mm
4.3.11普通钢筋应优先选用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受力钢筋最小直径应 小于12mm;当构件处于可能遭受严重锈蚀的环境时,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应不小 16mmo
4.3.11普通钢筋应优先选用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受力钢筋最小直径应不 小于12mm;当构件处于可能遭受严重锈蚀的环境时,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应不小于 16mmo 4.3.12当构件有防水要求需严格控制裂缝宽度时,构件每侧暴露面上的分布钢筋配 筋率(单位长度内一侧分布钢筋面积与0.5h之比.其中h为构件厚度。当大于500mm 时按500mmm计算)不宜低于0.6%(HPB235级钢筋)或0.4%(HRB335级和HRB400级钢
4.3.12当构件有防水要求需严格控制裂缝宽度时,构件每侧暴露面上的分布钢 筋率(单位长度内一侧分布钢筋面积与0.5h之比.其中h为构件厚度。当大于500 时按500mm计算)不宜低于0.6%(HPB235级钢筋)或0.4%(HRB335级和HRB400级
4.3.13对于严重锈蚀环境下的构件,浇筑在混凝土中并部分暴露在外的吊环、紧固 件、连接件等铁件应与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隔离:
5.1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播
5.1.1配制耐久混凝土一般应选用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除必 须符合现行水泥国家标准外,对于环境严重作用(D、E、F级)下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 水泥或低热水泥,否则应详细了解或检测水泥生产中加人的矿物混合材料的品种、掺量利 质量,与配制混凝土时掺人的矿物掺和料一并计算所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并应符合 第4章内对于不同环境类别下胶凝材料中掺和料用量的限制要求。 5.1.2在严重腐蚀环境作用(D、E、F级)下,水泥中的CA含量不宜超过8%(对海水 环境,可到10%),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宜超过350m²/kg,游离氧化钙不宜超过1.5%。 宜采用CS含量较高而水化热较低的硅酸盐类水泥品种,亦可针对具体环境特点而选用 低热微膨胀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和铁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 5.1.3混凝土中的总含碱量一般不宜超过3.0kg/㎡。 5.1.4对于氯盐腐蚀环境,配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所用水泥的氯离子含量应 尽可能低,并满足5.1.9条的规定。 5.1.5配制耐久混凝土所用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灰等矿物掺和料,应保证品质稳 定、来料均匀。矿物掺和料的用量与水泥中的粉煤灰、矿渣等混合材料加在一起,在混凝 土胶凝材料总量中的比例应符合第4章中对不同环境类别下的要求。最好不用商品复合 矿物掺和料、而在配制混凝土时根据工程需要而灵活变动复合的比例。 (1)粉煤灰 选用通过电收尘、干排放的I、Ⅱ级低钙粉煤灰(Ca010%),重点控制其含碳量(以 烧失量表示)。 (2)磨细高炉水淬矿渣 选用磨细高炉矿渣的勃氏比表面积不宜低于350m²/kg;一般也不宜超过450m²/kg。 (3)硅灰 硅灰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宜≥85%,勃氏比表面积≥18000m²/kg硅灰掺量一般不超 过胶凝材料总重的8%,且宜与其他矿物掺和料复合做用
5.1.9混凝土拌和料中因各种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集料、外加剂和摔和水等)引 人的水溶氯离子总量,对一般环境下处于潮湿和干湿交替环境条件的钢筋混凝土QB/T 5527-2020标准下载,应不超 过胶凝材料重的0.2%;如不受潮湿,则不超过0.3%。对于海水、除冰盐和其他氯盐环境 下的钢筋混凝土,应不超过胶凝材料重的0.1%。预应力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溶氯离子 总量则不应超过胶凝材料重的0.06%
5.2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5.2.1在混凝土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混凝土结构防腐蚀耐久性设计的要求,制定 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措施与实施细则,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工程 设计基准期和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精心选择原材料,进行混凝土试配,在试验室试验的 基础上优选混凝土配合比。重大工程应在现场进行试浇筑。当对设计文件有疑问或疑义 时,应主动与设计人员讨论解决。 5.2.2耐久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重点有:混凝土的振捣均匀和密实,混凝土的养护, 钢筋的混凝上保护层厚度,施工阶段的混凝土裂缝控制。 5.2.3应仔细规划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顺序,以尽量减少新浇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 应力与开裂、如墩、梁、板分段分块浇筑的施工缝间隔、浇筑顾序和设置后浇带等。 5.2.4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构件侧 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为4个/m²,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人保护层内。保护 层垫块的尺寸应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其形状(宜为工字形或截头锥形)应 有利于钢筋的定位。垫块可用细石混凝土制作,其抗腐蚀能力和强度应高于构件本体 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4。为保证钢筋定位的准确性,宜采用定位夹或定型生产的纤 维砂浆块。
5.2.5混凝土的搅摔宜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搅拌机,不使用自落式搅 立轴强制式搅拌机。
5.2.5混凝土的揽择宜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搅择机,不使用自落式揽拌机或 立轴强制式搅拌机。 5.2.6拌和物的振必须做到均匀密实。用插人式振捣变换插点时,应快插后向上 缓慢拔出,不得沿拌和物表层平拖。振捣引气混凝土时应使用振频≤6000次/min的中 抵频振揭棒,并控制振揭时间避免过振,对于可能受除冰盐作用的桥面板等构件,必须 防止过振、过度抹面,严禁洒水帮助抹面,并不得在泌水停止前进行抹面。泵送混凝土 的明落度不应过大,以免离析、泌水:当浇筑层的高度较大时,尤其应控制拌和物坍落 度。
5.2.7混凝土的养护包括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新浇混凝土应及早开始养护,避 免水分的蒸发。湿养护不得间断,对不同构件,在不同季节应采取不同的初始(初凝前)湿 养护和温控的措施。对于水胶比低于0.45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尤其应 注意初始保湿养护,避免新浇表面过早暴露在空气中。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在结束 正常养护后仍宜采取适当措施,能在一段时间内防止混凝土表面快速失水干燥。
5.2.8钢筋混凝土不得用海水养护。应尽量延长新浇混凝土与海水等氯盐接触前的养护龄期,一般不应短于4周,否则应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对有冻融循环作用的环境,至少应在结冰期到来4周之前完工,否则应采取技术措施,避免冻害发生。5.2.9不同组成胶凝材料的混凝土湿养护最低期限宜满足表5.2.9的要求。重要工程的混凝土应有标准养护试件与跟踪养护试件(构件中心和保护层的),分别检测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发展。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结束湿养护时的现场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28d强度的70%表5.2.9不同混凝土湿养护的最低期限大气湿度50%
(4)不同尺寸构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的控制:热天应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高 于70℃;蒸汽养护温度应不超过60℃。 (5)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和表层温度之间的温差一般不宜超过20℃,养护水(蓄 水或淋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不应大于15℃。 (6)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需采用保温措施,降温速率宜控制不大于2℃/d。 5.2.11用于施T.后浇带或填充预留孔润的混凝土可加人适量膨胀剂,使用前应检验 其与水观和其他外加剂之间的相容性;应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使混凝土内部的 温度不超过60℃,以免影响膨胀剂的效能。 ? 5.2.12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材料的流动度应事先经过测定.以满足施工要求,其水 胶比应低于本体混凝土的水胶比,且不宜大于0.40,终凝时间不大于24h。在施工环境温 度下,灌浆材料6内保持可灌性,3泌水率不超过2%,最终不超过3%,并要求泌出的水 在密封状态下24h内被浆体重新吸收,或来用膨胀剂保证灌浆的密实性:灌浆材料中可 掺人适量减水剂、缓凝剂或引气剂等外加剂,但不得含有铝粉、氯化物、硝酸盐等有害成 分
5.3.1现场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检验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无损检测,测定现场混凝土保护层的实际厚度。 (2)通过标准预埋件的拨出试验或回弹仪试验,测定表层混凝土的强度并间接估计保 护层混凝土的密实性质量。 对处于严重环境作用下的重要工程或构件,宜通过现场混凝土表层抗渗性测试仪,测 定表层混凝土的抗渗性。 (3)对于引气混凝土,测定新拌混凝土的含气盘以及硬化后混凝土的含气量、气泡间 距系数与抗冻耐久性指数DF。 (4)对于氯盐环境下的重要工程混凝土,测定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