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 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pdf3.0.6按疲劳断裂设计标准进行结构分析时,以100kN单轴一双轮组荷载作为设计
.0.6按疲劳断裂设计标准进行结构分析时,以100kN单轴一双轮组荷载作为设计 载,对极重交通荷载等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宜选用货车中占主要份额特重车型的轴载 内设计轴载。各级轴载作用次数N,可按式(3.0.6)换算为设计轴载的作用次数N。。
式中:P一第i级轴载重(kN),联轴按每一根轴载单独计; P一一设计轴载重(kN); n一一各种轴型的轴载级位数; N一一i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N 一设计轴载的作用次数。
3.0.7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在设计基准期内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应 安附录A进行调查和分析,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 作用次数分为5级,分级范围见表3.0.7。
温州市某大道三期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表3.0.7交通荷载分级
3.0.8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荷载等级要求的 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3.0.8的规定。
表3.0.8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3.0.9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层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0.9规定的最小防 宜商
表3.0.9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最小防冻厚度(m
注:1.易冻胀土一 一细粒土质砾(GM、GC)、除极细粉土质砂外的细粒土质砂(SM、SC)、塑性指数小于12的黏质土 (CL、CH)。 2.很易冻胀土 一粉质土(ML、MH)、极细粉土质砂(SM)、塑性指数在12~22之间的黏质土(CL)。 3.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 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 4.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可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凰度。
注:1.易冻胀土一 细粒土质砾(GM、GC)、除极细粉土质砂外的细粒土质砂(SM、SC)、塑性指数小于12的黏质 (CL、CH)。 2.很易冻胀土 一 粉质土(ML、MH)、极细粉土质砂(SM)、塑性指数在12~22之间的黏质土(CL)。 3.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目
3.0.10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可按公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 安表3.0.10选用。
表3.0.10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
注:海拔高时,取高值:湿度大时,取低值。
4.1.1应依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路基条件、当地温度和湿度状况以及使用性能要 求,选择及组合与之相适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4.1.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使各个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及其组成材料性质满足相应的 功能要求。
.1.1应依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路基条件、当地温度和湿度状况以及使用性能 选择及组合与之相适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4.1.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使各个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及其组成材料性质满足 功能要求。
.1.3 应充分考虑各相邻结构层的相互作用、层间结合条件和要求,以及结构组合 周与平衡。
4.1.4应充分考虑地表水的渗入和冲刷作用。采取封堵和疏排措施,减少地表水渗 人,防止渗人水积滞在路面结构内。基层应选用抗冲刷能力强的材料。
4.2.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
4.2.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轻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40MPa,中等或重交 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60MPa,特重或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80MPa。 4.2.3路基填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1高液限黏土及含有机质的细粒土不应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床填料或二 级公路和二级以下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2高液限粉土、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黏土不应用作高速公 路和一级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3因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上述土作填料时,应掺加水泥、粉煤灰或石灰等结合料进行 改善。
4.2.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轻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40MPa,中等或重交 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60MPa,特重或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80MPa。
4.2.4路床顶面综合回弹模量值不满足4.2.2条要求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 合料稳定土作路床或上路床填料。当路基工作区底面接近或低于地下水位时,可采取 换填料、设置排水渗沟等措施。
4.2.5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类、潮湿类和过湿类路基,当冰冻线深度达到路
胀土层时,在易冻胀土层上应设置防冻垫层或用不易冻胀土置换冰冻线深度范围内的 冻胀土。
易冻胀土。 4.2.6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4.2.7对路堤下的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治后,其工后沉降量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 计规范》(JTGD30)的规定,并宜在路床顶部铺筑粒料层。 4.2.8填挖交界或新老路基结合路段,应采取防止差异沉降的技术措施。 4.2.9石质挖方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碎石、低剂量水泥稳定 修堂管堂共原商恒恒收新联书组商主量上配大天
4.2.9石质挖方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碎石、低剂量水
4.3.1遇有以下情况时,应在基层或底基层下设置垫层: 1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3.0.9)时,应设置防 冻垫层,使路面结构厚度符合要求。 2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 4.3.2垫层应与路基同宽.厚度不得小于150mm
,路面给构厚度小宁取小防你厚度安水(衣
注:交通荷载分级见表3.0.7。
注:交通荷载分级见表3.0.7。
4.4.3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的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承受中等或轻交通 荷载时,可不设底基层。当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且上路床由细粒土组成时, 应在基层下设置粒料类底基层。 4.4.4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时,底基层宜选用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少 于7%的粒料类材料。 4.4.5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上应铺设沥青混凝土夹层,层厚不宜小于40mm。 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基层上应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适宜的膜层材 料等。当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时,层厚不宜小于6mm。 4.4.6多雨地区,路基由低透水性细粒土组成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极重或 特重交通荷载的二级公路,宜设置由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 排水基层。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密级配粒料或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 层顶面宜铺设沥青类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4.4.7各种基层和底基层的结构层适宜压实厚度,应按所选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和压 实效果的要求而定。基层或底基层的设计层厚超出相应材料的适宜压实厚度范围时,宜 分层铺设和压实。 4.4.8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5)的要求。基层设计 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4.4.9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排除表面水
4.4.3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的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承受中等或轻交 荷载时,可不设底基层。当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且上路床由细粒土组成日 应在基层下设置粒料类底基层
4.4.3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的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承受中等或轻交通 荷载时,可不设底基层。当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且上路床由细粒土组成时, 应在基层下设置粒料类底基层。 4.4.4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时,底基层宜选用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少 于7%的粒料类材料。
4.4.4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时,底基层宜选用小于0.075mm颗粒含量 F7%的粒料类材料。
于7%的粒料类材料。 4.4.5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上应铺设沥青混凝土夹层,层厚不宜小于40mm。 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基层上应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适宜的膜层材 料等。当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时,层厚不宜小于6mm。 4.4.6多雨地区,路基由低透水性细粒土组成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极重或 特重交通荷载的二级公路,宜设置由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 排水基层。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密级配粒料或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 层顶面宜铺设沥青类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4.4.5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上应铺设沥青混凝土夹层,层厚不宜小于40ml 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基层上应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适宜的膜层 科等。当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时.层厚不宜小于6mm。
4.4.8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5)的要求。基层设 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4.4.9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排除表面 设计渗人量的需要。排水基层的设计厚度宜依据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后再 如20mm
4.4.10硬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时,基层的结构与厚度应与行车道相同。基层的宽度 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4.4.10硬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时,基层的结构与厚度应与行车道相同。基层的宽度 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4.4.11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 于1.5MPa时,应设置与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 缩缝。
4.4.11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 大于1.5MPa时,应设置与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 向缩缝。
4.5.6路面表面必须采用拉毛、拉槽、压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构造,在交工验收日 造深度应满足表4.5.7的要求。
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
注:1.特殊路段 对于高速和 口或集镇附近。 2.在年降雨量6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4.5.7混凝土预制块可采用矩形块或异形块。矩形块的长度宜为200~250mm,宽度 宜为100~125mm,厚度宜为80~150mm。预制块下砂垫层的厚度宜为30~50mm。
4.6.1路肩铺面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其结构层组合和材料选用应与行车道路 面相协调,不应使渗入的路表水积滞在行车道路面结构内。 4.6.2行车道混凝土面层宜宽出外侧车道边缘线0.6mo 4.6.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承受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的公路,路肩铺面 应采用与行车道路面相同的结构层组合和组成材料类型。其他等级公路,路肩铺面的基
4.6.4路肩面层可选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类材料。路肩面层选用沥青类材料时,中等 交通荷载以上等级公路河南某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低等级公路和轻交通荷载等级公路,可 采用沥青表面处治。路肩基层为粒料类材料时,其细料(小于0.075mm)含量不应超 过6%。
4.6.5 路肩混凝土面层与行车道面层应设置拉杆相连,二者的横向缩缝应连通。行 面层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时,路肩混凝土面层的横向缩缝间距应为4.5m。
4.7.1行车道路面横坡坡度宜为1%~2%,路肩表面的横向坡度宜为2%~3% 4.7.2行车道路面结构设置排水基层或垫层时,应在排水基层或垫层外侧边缘设置纵 向集水沟和带孔集水管,并间隔50~100m设置横向排水管。 4.7.3排水基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当路肩采用沥青面层时,可设在路肩内侧边缘内; 当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时,可设在路肩下或路肩外侧边缘内。排水垫层的纵向边缘 集水沟宜设在路床边缘。
4.7.4带孔集水管的管径宜采用100~150mm。集水沟的宽度宜采用300mm。集水 沟的深度应能保证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的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施 工机械压裂。沟内回填料宜采用与排水基层或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不含细料的碎 石或砾石粒料。横向排水管应不带孔,其管径与集水管相同。
4.7.5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且不宜小于0.3%。横向 坡度不宜小于5%。
4.7.6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JGJ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端头宜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下方应 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垫板或进行坡面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 标明出水口位置。
4.7.6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端头宜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下方应 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垫板或进行坡面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 标明出水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