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pdf1评价应分路段进行。应根据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以及项目影响情况划 分路段,在不同路段内选择代表性点或代表性路段进行分析评价。 2应根据已建的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影响的调查资料或项目后评价资料,进行类 比分析与评价。
5.2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5.2.1现状评价内容
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社会与经济环境进行评价桥梁工程桩基础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居民生活质量及生计方式; 2 基础设施总体水平; 3 2 主要工业门类及其发展状况; 4 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 5 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状况; 6 1M 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情况; 7 重要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状况; 8 重要文物资源保护及开发状况; 9 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2对区域社会环境评价,应采用收集、查询当地资料、文献的方法,辅以代表性点的 调查对比。调查数据应以统计部门确认的资料为准。
根据调查结果,宜列表统计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环境现状进 沂、评价。现状评价应重点分析沿线社会环境评价范围内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承 力,并指出项目应重视的社会环境敏感因素。
5.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5.3.1社区发展的影响
应从社区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社区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及民族因 素等方面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5.3.2农村生计方式与生活质量影响
应从农村生计方式、居民生活收人及结构、健康保健、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评价。
应从农村生计方式、居民生活收人及结构、健康保健、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评价。
5.3.3征迁、安置分析与评价
应分析评价征地拆迁对受影响人口生活条件、生产条件等的影响。 2 应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再安置提出指导性意见。 3 有条件时可简要描述拆迁再安置计划,并作宏观评述。
5.3.4基础设施的影响
1 应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沿线现有交通设施、电力设施及通讯设施等的影响。 2 应分析评述建设项目对水利排灌设施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防洪分析。
5.3.5资源利用的影响
应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顶目建设对其影响。
5.3.6发展规划影响
5.4.1公众参与内容
公众参与,包括项目方案决策、勘察、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过程进行的征询和协商。
5.4.2公众参与工作步骤
真 建设项目信息披露; 公众意见调查、收集; 2 3 公众意见合理性分析、统计与评述; 4 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协商; 5专家与对项目感兴趣利益团体的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公示。
包括公众个人、政府部门、感兴趣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
1项目建设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2对项目建设的一般性意见; 3项目主要环境问题,及对各单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认可程度; 4对路线走向、局部选线方案、建设规模、(互通)立交设置、服务(停车)区设置、通道 设置等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5对征地拆迁安置办法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6对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5.4.5重点调查对象
有关工程方案应重点调查当地政府部门的意见。有关环境保护措施方案的调查,应 点调查直接受影响人群的意见
5.4.6调查结果的统计整理
? 按项目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进行分类统计整理; 2对于选择性问题,统计各类选择的人数和比例;对于具体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费 并统计人数和比例。
5.4.7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调查对象的结构情况及其代
分析调查对象的结构情况及其代表性:
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
2分析推断一定区域内公众对拟建项目的态度; 3分析各种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4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较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 5对公众座谈会的集中式意见,直接归纳、分析,并与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进行一致性 比较分析。
5.4.8公众参与评述
与的方式、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做出较全面
5.4.9公众意见反馈 1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在整理归纳公众意见后,将其客观地反馈给项目建设单位, 司时还应对直接影响区公众意见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在后续的研 究设计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原则。 2宜给出项目建设单位对于公众意见的初步处理意向。
5.4.9公众意见反馈
6.1.1按公路所经地区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段评价,并分别确定评价工作等 级。应针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行为及其涉及的敏感生态系统明确重点评价区域和 关键生态影响因子。 6.1.2路段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如下。 1三级评价 评价范围内无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不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 或风景名胜区,不涉及荒漠化地区、大中型湖泊、水库或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 路段。 2二级评价 评价范围内涉及荒漠化地区、大中型湖泊、水库或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但评价范围 内无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不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 的路段。 3一级评价 评价范围内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或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的路段。 6.1.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原则如下。 1三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于100m。二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 于200m。一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于300m。当项目的建设区域外有高陡山坡、 峭壁、河流等形成的天然隔离地貌时,评价范围可以取这些隔离地物为界。 2.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划定边界距公路中心线不足5km者.宜将其纳
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一2006)
浓硝酸车间施工组织设计6.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6.2.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可在评价范围的基础上适当扩大。
6.2.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走访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环境保护、林业、农业、渔业、水利、矿产资源等政 府部门,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就具体问题进行咨询。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调查既 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2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生态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及自然资源现状分布、野生动植物分布的资料和图件。 3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 公园的现状分布与规划图,查明保护区与项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4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分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 和重点预防保护区的通告。 5根据需要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地形图、卫星照片或航测照片。 6需进行一级或二级评价的较敏感的工程影响区域,应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应 包括: 1)地形、地貌特征,土壤侵蚀类型、特点和程度。 2)植被类型及其相应的分布。 3)优势植物种类及其覆盖率;受影响的古树名木的位置、树种;野生保护植物的种 类及分布。 4)野生保护动物的种类、分布、活动区域和迁徒路线。 5)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位置、分布、性质和保护级别。
像、收割调查、经验估算或其他简便、易
像、收割调查、经验估算或其他简便、易
6.3.1宜绘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区图、重要生态敏感点分布图和重要生态保护 目标平面图,并加以文字说明。
6.3.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宜包括以下各款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1三级评价的路段:结合项目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CJJ/T 171-2012 风景园林标志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说明项目 直接影响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重点描述、分析土地资源及其 利用情况、动植物区系、主要物种、植被覆盖率、项目区域生态环境宏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