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CAGHP072-2020岩溶塌陷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pdf

T CAGHP072-2020岩溶塌陷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8338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 CAGHP072-2020岩溶塌陷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pdf

注浆法施工的工艺流程见图2。

6.2.3.1钻机及注浆设备就位

a)根据设计的平面位置进行钻机就位,钻头应对准孔位中心。 b)注浆设备的技术性能应与所注浆液的类型、密度相适应,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注浆压 力的1.5倍。注浆管路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棕榈砖混#施工组织设计,并应能承受1.5倍的最大注浆压力。 C) 2 底孔注浆所用止浆塞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

a)应根据地质条件、钻孔深度、钻孔方法和注浆方法选取钻孔孔径,一般可取60mm~ 110mm,花管注浆取小值,袖阀管注浆取大值;钻孔垂直度及位置偏差应满足设计要求,孔 深应不小于设计孔深;先导孔、检查孔孔径应满足获取岩芯和孔内试验检测的要求。 b)午 钻孔遇有洞穴、塌孔或掉块等难以钻进时,可先进行注浆处理,再行钻进;如发现集中漏水 或涌水,应查明原因,经处理后再行钻进。 c)钻孔结束后应及时洗孔。

a)不同的注浆工艺应采用不同的注浆压力,注浆压力的大小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b)花管注浆或底孔注浆,其注浆管每次提升高度不宜大于500mm;袖阀管注浆每次提升高度 不宜大于330mm。 C) 底孔注浆的止浆塞应置于受注段顶端,待封孔浆液初凝后,提升注浆管采用自下而上或自

上而下方式进行注浆。 d) 袖阀管注浆应先注人套壳料,再插人袖阀管至孔底,待套壳料注人完成4d~7d后开始注 浆,提升或下送注浆管至注浆段进行注浆。 2 注浆过程中,出现注浆压力突变或地面异常冒浆等特殊情况,应立即停止注浆,待查明原 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 1 对地质条件复杂、注浆量较大、注浆压力较低的情况,应延长注浆时间。 g)注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结束注浆: 1)注浆量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3)地面溢浆

6.2.4质量及安全措施

2 施工前应检查钻机、注浆泵、制浆机、储浆桶、止浆塞、管路及附件等机械设备是否正常,对 计量器具应进行校验。 b)7 在钻孔过程中,严格控制钻孔倾斜度,并及时校验孔深。 C) 1 在注浆过程中,应严格监测注浆压力;准确测量浆液注人量和注人率;同时应按附录A表格 样式详细记录注浆压力、注浆起止时间、注浆量等有关数据。 d) 其他质量措施应按本规范第4条基本规定相关条款执行

应按本规范第4条基本规定相关条款执

6.3.1.1跨越法处理洞径较大的溶(土)洞时,应在洞内增设竖向支撑。 6.3.1.2当开挖至结构支承面时,施工单位应会同勘查、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验槽,确认支 承处岩土条件是否与勘查报告一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3.1.3跨越结构宜一次浇筑成型,不留施工缝。 6.3.1.4与地下河管道相连通的溶洞采用跨越法治理时,应在跨板区留设泄水、泄气孔,防止暴雨 期间地下水位骤然上升引发“气爆”“顶托”等问题。 6.3.1.5超过一定规模或场地条件复杂的模板及支架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通 过后才能实施。模板及其支架须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工况进行计算与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刚度及稳定性。 6.3.1.6工程所用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坍落度及材料的 耐久性应符合设计及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跨越法施工流程见图3。

6.3.3.1场地平整及测量放线

a 清理平整施工场地,及时清除地面的松土、杂物、障碍物 等,同时对周边重要的地下管线或设施采取必要的保护 措施; b) 施工现场应设置满足需要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点作为跨越 结构位置放线的依据,其精度应满足设计和施工需要,并 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其扰动和破坏; C) 1 根据勘查报告及设计文件,在场地上清晰地测放出溶洞的 位置及其轮廓线、跨越结构的位置及其轮廓线、重要地下 管线等。

6.3.3.2铺设垫层

按设计要求铺设混凝土垫层。

6.3.3.3模板及支架设计

a)模板及支架的形式和构造应根据地基土类别、溶洞大小、 充填条件、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 2 图3跨越法施工流程图 件综合确定。 b) 17 模板及支架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模板及支架的选型及构造设计; 2)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及其效应计算; 3)模板及支架的强度、刚度验算; 4)模板及支架的稳定性验算; 5)绘制模板及支架的施工图。 C) 1 模板及支架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不同工况下的各项荷载及其组合。强度计算采用荷 载基本组合,变形验算采用永久荷载标准值。荷载组合的具体要求可参照《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50009)的规定执行。

6.3.3.4模板及支架制作与安装

a) 模板及支架应按图纸要求加工制作,模板及支架宜选用轻质、高强、耐用的材料,连接件选 用标准定型产品; b)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滑,且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硬度; c)模板安装应保证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准确,便于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养护,并 应防止漏浆; d)支架及模板安装在地基上时,地基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并设置有足够强度和支承面积的垫 板,同时做好排水措施; e) 支架及模板安装完成后,监理单位应及时组织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3.3.5钢筋制作与安装

a)钢筋加工前应将表面清理干净,表面有颗粒状、片状老锈或有损伤的钢筋不得使用; b)钢筋加工宜在常温状态下进行,加工过程中不应对钢筋加热,钢筋应一次弯折到位; c)钢筋应严格按设计图纸下料和加工,并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

d) 受力钢筋接头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不宜采用绑扎接头; e)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应采用机械连接; f)同一构件内的接头位置宜分批错开,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接头百分率不宜大 于50%; g) 15 钢筋安装应采用定位件固定钢筋的位置,定位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h)4 钢筋的安装位置偏差、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受力钢筋接头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不宜采用绑扎接头;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应采用机械连接; 同一构件内的接头位置宜分批错开,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接头百分率) 于50%; 钢筋安装应采用定位件固定钢筋的位置,定位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钢筋的安装位置偏差、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3.3.6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a) 2 跨越结构宜采用预拌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与密实性,宜一次连续浇 筑成型。 b)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应洒水湿润; 现场环境温度较高时,应对金属模板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C) )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所需混凝土连续供应,不得中断浇筑。 dI) )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最大厚度要求:采用振动棒时厚度为振动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 倍;采用平板振动器时厚度为200mm。 2 2 混凝土浇筑时不得发生离析,否则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十 2 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 用于跨越结构构件的浇筑。 g) 混凝土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平板振动器,必要时可采用人工辅助振捣。 h) 混凝土振捣应确保模板内部所有混凝土均能密实、均匀,不应漏振、欠振和过振。 i) 钢筋密集区域或型钢与钢筋结合区域,应选择小型振动棒辅助振捣、加密振捣点,并适当延 长振捣时间。 2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养护方式应根据现 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确定。 k)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情况不应小于7d,采用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制的混凝 土不应小于14d,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不应小于14d。 ?) 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物、安装模板及支架

6.3.4质量及安全措施

a) )跨越结构工程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D) )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其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规定程序 及时处理。 C) )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加强对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的质量检查,并应 做出详细记录,同时留存有关图像资料。 d)施工中为检验目的所制作的试件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且须见证送检。试件的抽样方 法、抽样位置、抽样数量及试验方法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e) )对地表水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塌陷区,施工前应采取地表截流、防渗或堵塞等措施处理。 f) 2 对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不宜采用降水措施,以防止引起溶(土)洞进一步发 育或地表塌陷,

a)跨越结构工程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b)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其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规定程序 及时处理。 C) )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加强对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的质量检查,并应 做出详细记录,同时留存有关图像资料。 d)施工中为检验目的所制作的试件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且须见证送检。试件的抽样方 法、抽样位置、抽样数量及试验方法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e)对地表水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塌陷区,施工前应采取地表截流、防渗或堵塞等措施处理。 f)对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不宜采用降水措施,以防止引起溶(土)洞进一步发 育或地表塌陷,

6.3.4.2安全措施

a)溶(土)洞周边应设置警告牌及安全护栏,警告牌上载明溶(土)洞的直径、深度、充填物、地 下水等信息,并安排专人值班与管理; b)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进行危险源分析,对施工人员进行防坠落、防溺水等方面 的专项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c)对溶(土)洞周边的岩土体及设施进行日常检查及监测,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 措施确认安全后才能继续施工; d)其他安全措施应按本规范第4条基本规定相关条款执行

6.4.1.1桩基施工前应进行超前钻,进一步调查岩溶塌陷的岩土层、溶(土)洞大小、洞内填充物、地 下水赋存等条件,视情况选择合理的成孔方法。 6.4.1.2穿越溶(土)洞前,应合理疏排洞内地下水,并可考虑按前述的填充法、注浆法等方法对溶 (土)洞进行充填

6.4.2.1钻(冲)孔桩施工流程见图4。

6.4.3施工工艺及方法

6.4.3.1钻(冲)孔桩施工工艺及方法

a)除全护筒护壁成孔外其他钻进均应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护壁泥浆可采用水、黏土或膨 润土、外加剂等组成,应根据岩土层条件、施工工艺及机械选型进行配合比试验并结合试桩 后最终确定。 b)对一般性岩溶塌陷体可采取孔(洞)内填充片石、黏土或注浆等预加固措施后再进行成孔 施工。 ? 1 当钻穿溶洞漏浆或遇到倾斜岩面时,对小型溶(孔)洞可填人C15~C20素混凝土,待间隔 定时间后采用冲击成孔方式。 1) )对于大型溶洞、多层溶洞、无填充溶洞、半填充溶洞或溶洞上方有较厚砂砾层等情形,应采 用钢护筒跟进工艺。单个溶洞可采用单层护筒,多层或串珠状溶洞则根据其大小和垂直间 隔等情况可采用多层护筒跟进的成孔方式。 C 2 接近溶洞顶部成孔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一般进度控制在0.8m/h左右,进程控制在0.5m 左右。当接近溶洞顶部时宜采取轻锤慢打,钻头提升高度一般不超过0.5m。 + 2 桩孔清孔、钢筋笼制安及混凝土浇筑应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等相关技术要 求执行。 g) )如采用旋挖桩工艺,尚应根据超前钻探对可能遇及的溶洞情况增加钢护筒措施,对串珠状 溶洞可采取多层内护筒逐洞穿越方式处理,对复杂岩溶地层可考虑采用全套管施工工艺

地下停车场工程高大模板专项施工方案图4钻(冲)孔桩施工流程

图5人工挖孔桩施工流程

在距岩面0.5m~1.0m时应减慢钻进速度并更换钻头,进入岩层阶段可采用筒钻配合嵌 岩捞砂斗进行钻进。 h)在进行钻(冲)孔桩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类型详细记录有关数据,记录表格样式参 照附录B、附录C及附录D。

A. 当桩侧岩溶洞体存在地下水时,为防止岩溶水对桩身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山东某小区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采取疏导、堵塞 措施排出溶洞中的水,当穿越溶洞洞穴发生涌水或孔内水位无法降低时,可采取钢套筒护 壁穿越、高压注浆惟幕法止水穿越、异型板或斜管节支挡穿越等措施。 b)对大体积溶洞,若洞内涌泥量较慢可先清理填充物并在洞底附近外侧0.3m~0.5m部位 砌筑片石挡墙,待挡墙完成后,再施工孔桩护壁使其与砌石挡墙形成整体。 c)对于小型溶沟和洞穴,可清除泥土杂物后采用浇灌素混凝土或浆砌片石进行填实处理;对 局部塌孔部位可采用土袋或板桩临时支挡,然后自下而上浇灌混凝土对塌孔进行封堵

6.4.4质量及安全措施

6.4.4.1钻(冲)孔桩施工质量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