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1357-2020 渗流井工程勘察规范.pdf9.2.1抽水孔孔深应穿越最下部抽水含水层底板以下不小于5m,工程地质孔孔深不应小于拟布设渗流 井最大深度之下5m,观测孔深度应与抽水孔相同,分段抽水试验应建立分层观测孔。 9.2.2工程地质孔孔径不宜小于108mm。 9.2.3抽水孔孔径第四系抽水层段过滤器直径不小于273mm,下伏岩层不小于219mm,孔隙含水层 滤水管外填砾厚度不小于75mm。
9.3.1工程地质孔和抽水孔均应全孔取芯,岩芯直径不小于85mm。 9.3.2完整和较完整岩层岩芯采取率不应低于80%,较破碎和破碎岩体不应低于65%,对需重点查明 的部位(软弱夹层、结构滑动带)宜采用双层岩心管连续取芯;粘性土平均采取率应大于70%,单层不应 低于60%。砂性土平均采取率应大于40%,单层不应低于30%。无岩芯间隔不超过1.5m。
工程地质孔和抽水孔均应全孔取芯,岩芯直径不小于85mm。 完整和较完整岩层岩芯采取率不应低于80%,较破碎和破碎岩体不应低于65%,对需重点查明 次弱夹层、结构滑动带)宜采用双层岩心管连续取芯;粘性土平均采取率应大于70%,单层不应 砂性土平均采取率应大于40%,单层不应低于30%。无岩芯间隔不超过1.5m。
GTCC-112-2019标准下载9.4钻孔水文地质观测及岩芯编录
9.4.1在钻探过程中,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观测和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塌孔、缩(扩) 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测量涌(漏)水量,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 的变化。 9.4.2钻取的岩芯应按顺序摆放整齐,设置回次标签,结合钻进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结果,及时进行 鉴定,形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编录原始资料。 9.4.3水文地质岩芯编录:碎石土类、砂土类应描述其岩性、颜色、磨圆度、分选性、粒度、胶结情 况和充填物;粘性土类应描述其岩性、颜色、湿度、有机物含量、可塑性和包含物;岩石类应描述其岩 性、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化石、岩脉、包裹物风化程度、裂隙性质、发育程度及其 充填情况。 9.4.4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和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 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夹层的位置和深度。
DB61/T13572020
9.4.5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 公式1)计算确完
公式(1)计算确定:
9.5.1土的样品采集与测试
ROD=Lp÷Ltx100
9.5.1.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对每眼钻孔工程地质分层,均应采取土的物理力学样品。 9.5.1.2设计勘察阶段,在每座渗流井加密布置的工程地质孔中,选择代表性钻孔,按照钻孔工程地 质分层,采取土的物理力学样品。 9.5.1.3粘性土样品直径不小于89mm,高度不小于200mm;砂性土取颗粒分析样品。每种土的样品 不少于6件。 9.5.1.4河床淤泥层土样每座渗流井不少于10组,进行颗粒分析。 9.5.1.5渗透试验每座渗流井不少于5组。渗透试验的土样应进行颗粒分析。 9.5.1.6土的物理力学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123的规定。
9.5.2岩石样品采集与测试
9.5.2.1根据勘察区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结果,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取样要求,采取相应的岩石物理力 学样品进行测试。 9.5.2.2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对每眼钻孔各工程地质岩组,均应采取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力学测试 9.5.2.3设计勘察阶段,对每眼钻孔穿越渗流井拟布设层位和围岩,分别在渗流井拟布设层段、围岩 岩体中,按岩性采取岩石力学样品。 9.5.2.4钻孔岩石岩芯样样品直径不小于85mm,高度不小于150mm。每种岩性不少于3组,每组岩 样不少于3件。 9.5.2.5岩石力学试验测试应包括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和烘干单轴抗压强度,对结构面发育明显的岩石, 应进行直剪试验。试验方法执行GB/T50266的规定
9.5.2.1根据勘察区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结果,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取样要求,采取相应的岩 学样品进行测试。 9.5.2.2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对每眼钻孔各工程地质岩组,均应采取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力
10.1抽水试验分为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和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单孔 稳定流抽水试验在第四系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分别进行,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和多孔非稳定流分 段抽水试验在第四系取水含水层进行。 10.2勘察级别为一级时,应布置不少于1组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勘察级别为二级时,应布置 不少于1组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勘察级别为三级时,应布置分别对第四系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 的稳定流抽水试验。 10.3针对第四系取水含水层所进行的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其第四系含水层中所选择的分段报 水试段和水位观测层段,应符合下列规定:
DB61/T1357—2020
2 当第四系含水层垂向上岩性分层明显,具有相对弱透水层分布时,可选择第四系含水层底板与 相对弱透水层之间透水性较好的含水层段,作为一个抽水试段,进行分段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 验: b)当第四系含水层厚度较大,垂向上岩性分层不明显,可选择第四系含水层下部含水层段,进行 分段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c)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应设置相应水位观测孔,分别对抽水含水层段及上部含水层段进 行同步水位观测。设置的分层水位观测孔,宜建立一孔多层观测系统,观测抽水层段和其它层 段的水位变化。 10.4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应布设1条~2条观测孔排,并符合下列要求: a)一条观测孔排时,宜垂直河流水边线布置,2条观测孔排时,宜一条垂直、另一条平行河流水 边线布置: b)观测孔应分层同步观测抽水含水层段和上部含水层段的地下水位,每个分层观测层段过滤器长 度不应小于1m,分层观测层段之间应有效止水; C)午 每条观测孔排上的分层观测孔数宜为2个,垂直河流水边线布置于分段抽水孔背河一侧,平行 河流水边线布置于分段抽水孔上游一侧; d) 距抽水孔最近的观测孔,其距离不宜大于分段含水层厚度,距离抽水孔最远的观测孔应能观测 到明显水位降深,且相邻观测孔同一观测层位应有明显水位降深差异。 10.5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一般进行3个降深抽水试验,抽水孔最大降深应接近含水层厚度的 半,其余2次降深宜分别为最大降深的1/3和2/3。各次降深的水泵吸水管口的安装深度应相同。最大 降深的延续时间不应小于24h,其余降深的延续时间应大于8h。 10.6抽水试验时,应对抽水孔、观测孔水位和抽水孔出水量进行同步观测,宜在抽水开始后第1、2、 3、4、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观测 次。抽水试验停止后,应按以上间隔同步观测抽水井和观测孔的恢复水位。 10.7其它抽水试验的要求,按照GB50027执行。
1.1渗水试验一般选择双环法,模拟求取河床和河漫滩中地表包气带(含表层淤泥层)岩层的垂向渗 透系数。 1.2渗水试验主要布设于河漫滩,依据河漫滩特征分区,在每个分区内布设不少于2组渗水试验。 1.3双环法渗水试验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内、外环直径分别为0.25m和0.50m; b) 用马利奥特瓶或其它装置和措施,外环和内环的水柱都保持在10cm高度上。 1.4双环法渗水试验观测: a)流量观测精度应达0.1L; b) 1 开始的5次流量观测间隔5min,以后每隔20min观测一次; c)连续两次观测流量之差不大于5%时视为稳定,稳定延续时间不小于2h,即可结束试验,取最 后一次注入流量作为计算值。
DB61/T13572020
12.1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勘察阶段均应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宜对所划分工程地质 岩组逐个评价其岩石质量,初步评价渗流井工程围岩稳定性。设计勘察阶段对渗流井工程展布层位和上、 下围岩进行详细评价。
围石进行详细评价。 围岩稳定性评价,可选择围岩岩体质量评价法或围岩质量分级法。 5 1 采用围岩岩体质量评价法,宜采用两种方法对比评价,常用的方法为岩体质量系数法和岩体质量 际法: a) )岩体质量系数法: 依据公式(2)求得岩体质量系数z,按附录D.2确定岩体质量优劣。
a 岩体质量系数法: 依据公式(2)求得岩体质量系数z,按附录D.2确定岩体质量优劣。
式中: 岩体质量系数; 岩体完整系数(无资料时可用RQD值代替) 结构面摩擦系数(影响稳定的主要结构面) 岩块坚硬系数
岩块坚硬系数; Rc 一一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b 岩体质量指标法: 依据公式(4)求得岩体质量指数M,按附录D.3评价岩体质量的优劣
M=Rc÷300×ROD
M一岩体质量指数; Rc一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RQD一岩石质量指标。 12.4采用围岩岩体质量分级法,围岩岩体质量分级宜由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确定。[BQ]值依 据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BQ] 一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 BQ 一岩体基本质量指标; 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 K2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 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Rc一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Kv一岩体完整性指数。 注:使用(6)式时,应遵循下列限值条件: ①当Rc>90Kv十30时,应以Rc=90Kv十30和Kv代入计算BQ值; ②Kv>0.04Rc+0.4时,应以Kv=0.04Rc十0.4和Rc代入计算BQ值。 5 具体按照GB/T50218执行
13环境水、土腐蚀性评价
DB61/T1357—2020
BQ=90+3Rc+250K
=90+3Rc+250Kv
渗流井工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受环境地下水、土体的腐蚀状况,依据接触含水层地下 体析出液水质测试结果,按照GB50487评价
4.1含水层垂向渗透系
对多孔非稳定流分段抽水试验资料,应根据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求 取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以及水平渗透系数、给水度、河流渗漏补给能力等参数
14.2其它水文地质参数
其它水文地质参数,按照GB50027进行求取,
15.1.1进行渗流并可开采量计算,应具备下列资料: a)拟定渗流井工程布设方案; b)计算区含水层岩性、结构、厚度、分布规律、水文地质参数及区内潜水位等值线图; c)计算区边界条件,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d)水文、气象资料和开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15.1.2渗流井可开采量可采用数值模型法、解析法和类比法计算。渗流井工程勘察级别为一级的,应 采用数值法进行计算;勘察级别为二级的,宜采用数值法进行计算;三级级别的宜采用解析法、类比法 计算。
DB61/T13572020
15.1.3采用类比法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a)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相似; b)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的工程特征相似。 15.1.4采用解析法进行计算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a)计算区条件与解析解适用条件基本吻合; b)计算区内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变化较小。 15.1.5采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渗流并可开采量DB3311/T 148-2020 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导则.pdf,应对计算结果进行地下水均衡分析,分析检 验开采条件下各均衡要素的构成与变化值的合理性
15.2渗流井可开采量计算与确定
15.2.1采用数值法进行渗流井可开采量计算与确定,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确定计算范围; b)建立计算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c)建立计算区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d)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e)模型的识别与参数确定; f)渗流井可开采量计算及降深预测。 15.2.2根据勘察区天然状态及渗流井开采状态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系统特征及边界条件,并 选用适当的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来建立数学模型。本标准推荐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概化与数学描述方法见 附录F。 15.2.3采用数值法计算时,应采用拟合校正方法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验证。 15.2.4数值模型的识别和检验,应利用相互独立的不同时段的资料分别进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a)模拟的地下水流场要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b) 模拟地下水的动态过程要与实测的动态过程基本相似; c) 模拟的地下水均衡要素及其变化应与实际均衡基本相符: d)识别的水文地质参数应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 15.2.5渗流井可开采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计算区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多年平均、75%、90%频率下的年平均降水量、蒸发 量、河流水位、河川径流量等; b)根据预测年限分时段预估边界流量、水位、垂向交换水量等; c)论证地下水开采方案是否满足技术、经济和环境的要求; d)预测成果的精度应采用数值模型计算的地下水均衡结果分析评价; e)提出推荐的渗流井开采方案。
15.3渗流井可开采量评价
计算的渗流井可开采量应进行合理性与可靠性分析。一般从参数选择、计算方法、补给量 力、储存量、调节能力等方面进行保证程度论证,并与区内或邻区相类似已建成渗流井的可开 行类比分析。
15.4补给量、储存量计算
补给量 道仔量计异父县飞水量评价 按照GB50027执行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统(2013年6月24日).pdfDB61/T135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