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1179-2023 泥态固化土道路填筑技术规程.pdf

DB12/T 1179-2023 泥态固化土道路填筑技术规程.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281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2/T 1179-2023 泥态固化土道路填筑技术规程.pdf

b) 1 填筑沟槽、基坑的泥态固化土应利用开挖侧壁进行防护;无侧壁保护的直立式泥态固化土路 堤高度小于3m时,坡面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高度大于3m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 挡土墙; C) 泥态固化土路基浇注区高宽比大于1且高度大于3m时,应进行抗滑动、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d) 1 软土地段泥态固化土路基应沿路基纵向设置变形缝,其间距宜为10m~20m,缝宽宜为10mm~ 20mm,并填塞泡沫塑料板; e) 1 泥态固化土顶面宜设置加筋格栅和土工膜,并延伸至一般路堤侧不小于2m。泥态固化土高度 大于1m时,宜在距其顶面0.5m处增设一层加筋格栅。 2泥态固化土路基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E) 1 泥态固化土路基横断面可参照图1设计,泥态固化土路基顶面不设路拱横坡,采用台阶形式, 单个台阶高差宜控制在0.2m内,按平台设计,采用基层材料调整路拱横坡。泥态固化土路基 横断面顶面高程应满足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不低于0.6m;

图1泥态固化土路基横断面典型设计

b) 泥态固化土填筑沟槽横断面可参照图1设计,按照横坡要求顶面宜采用台阶形式,单个台阶 高差宜控制在0.2m内,按平台设计,台阶顶面高程应满足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不小于0.6m; C) 拓宽既有路基时,应对既有路基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 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既有路基等工程措施。

D 泥态固化土填筑沟槽横断面可参照图1设计,按照横坡要求顶面宜采用台阶形式,单个台阶 高差宜控制在0.2m内,按平台设计,台阶顶面高程应满足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不小于0.6m; C) 1 拓宽既有路基时,应对既有路基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 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既有路基等工程措施。 4.3泥态固化土路基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泥态固化土路基纵断面可参照图2设计,泥态固化土路基顶面不设纵坡蚌埠医学院新校区标准运动场看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采用台阶形式,浇 注区段长度应以区段内路面纵坡高差不超过0.2m为准,区段长度宜为10m~20m; b) )单个区段顶面纵向为平坡,纵断面顶面高程应满足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不小于0.6m;

6.4.3泥态固化土路基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

DB12/T 1179—2023

图2泥态固化土路基纵断面及交界面典型设计

C) 1 泥态固化土填筑沟槽、桥头台背、基坑横断面可参照图2设计,浇注区段长度应以区段内路 面纵坡高差不超过0.2m为准,区段长度宜为10m~20m,不应超过30m。单个区段顶面纵向为 平坡,台阶顶面高程应满足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不小于0.6m; d) 泥态固化土路基与常规填土路基之间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应采用台阶式衔接,台阶高度宜 为0.5m~1.0m,坡比宜为1:1~1:2,且泥态固化土路基应置于常规填土路基上方; e) 1 泥态固化土路基与常规路基交界处顶面宜设置1层防渗土工膜和1层加筋格栅,设置范围应 至交界面两侧至少1m,加筋格栅应置于防渗土工膜下,

6.5路基稳定性及沉降验算

5.1泥态固化土路基设计计算时,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工程条件下泥态固化土的相关性能指标取 合表5的要求

表5设计计算时性能指标取值

5.2对于地面坡率陡于1:2.5的斜坡上的泥态固化土路基,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填方 进行稳定、变形计算。

应进行稳定、变形计算。

DB12/T 1179—2023

6.5.3泥态固化土路基浇注区高宽比大于1且高度大于3m时,应按JTGD30中有关规定进行抗滑动、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6.5.4软土地区泥态固化土路基设计宜包含路基稳定性验算,应按JTGD30和CJJ194中有关规定进 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6.5.5软土地区泥态固化土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JTGD30的有关规定,应按JTGD30和CJJ194中有 关规定进行地基沉降验算。

6.6.1保护壁材料可选择混凝土类、石材类砌块或直接采用薄壁式混凝土挡墙,砌块类壁材单块平面 尺寸以单面面积不超过0.3m为宜;薄壁式混凝土挡墙沿长度方向应设置必要的预切缝,间距以10m为 宜;壁材厚度最大不宜超过50cm。 6.6.2壁材的稳定性主要考虑现浇泥态固化土硬化前的侧压力可能导致的倾覆翻倒,侧压力的计算范 围仅考虑单层浇注厚度。 6.6.3泥态固化土与常规路基、沟槽、基坑交界面处宜设置加筋格栅,位置为距泥态固化土顶部0.5m 1m的浇注体内;在陡坡地段或道路加宽地段,底部设有过渡台阶时,宜在台阶面设置一层加筋格栅, 6.6.4在陡坡或道路加宽路段,泥态固化土直立填筑高度超过5m时,可视情况设置必要的抗滑锚固措 施,抗滑锚固材料采用镀锌钢管,直径不宜小于DN20,长度不宜小于1m,平面布置形式可为梅花形或 矩形,间距为1根/2m~1根/4m²,锚固件进入地基的垂直深度不应小于0.5m。

7.1.1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详细分析设计图纸,根据设计要求、合同条件及现场条件等进行施 工组织设计。 7.1.2应进行施工调查及现场核对,对现场地形地貌进行踏勘,必要时应进行相关工程的测量复核 以检查工程数量、设计图纸是否与实际相吻合。 7.1.3施工前应收集当地历史气候资料及施工期的天气预报,为异常天气的施工提前制定相关预防保 护措施。 7.1.4应结合设备生产能力、工期要求等进行浇注区和浇注层的划分,为浇注施工做好相关规划。 7.1.5泥态固化土浇注前应对原有地基按设计高程和尺寸进行开挖、清理、整平、压实,设置排水沟 或其他排水设施。 7.1.6确认施工电源、施工用水、施工便道、施工设备及主要材料的准备工作是否就位;做好施工废 水、工程废料的清运措施,确保整个施工期满足环保要求。 7.1.7泥态固化土路基、台背、沟槽及基坑填筑工程施工应符合JTG/T3610的有关规定。

7.2.1泥态固化土现场制备、输送与浇注应采用专用施工设备,应设有原土预处理、基泥制备、固化 剂添加、原土添加及加水设施,拌和设备宜具备配合比自动配置及记录功能。 7.2.2泥态固化土自动化搅拌设备允许计量误差应满足表6要求。

DB12/T 1179—2023

表6泥态固化土搅拌设备控制允许计量误差

7.2.3单套泥态固化土拌和设备产能应不低于90m/h。 7.2.4现浇泥态固化土施工设备进场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对设备功能进行逐项检查,仅当设备 功能全部满足要求时,方能展开施工。 7.2.5泥态固化土制备时,先将原土与一定量的水拌和形成均匀的基泥,然后将基泥与固化剂进行拌 和形成泥态固化土。 7.2.6可采用泵送方式将制备完成的泥态固化土运送至工点;采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时,应保证连续 供应、不间断、不离析。 7.2.7泥态固化土原材料的计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校准频率为每3个月一次。

7.3.1泥态固化土浇注前应将浇注区划分为面积不大于400m"、长轴不超过30m的浇注区,每个浇注区 单层浇注厚度宜为0.3m~1.0m,路床部位应按2×0.4m或1×0.8m划分浇注层。 7.3.2泥态固化土路基每个浇注层浇注前,应对浇注层顶面高程做现场标记,标记点数不少于3点或 以标线的形式标记。 7.3.3泥态固化土浇注路堤时,应每隔10m~15m设置一道变形缝,设计有加筋格栅的位置,应为浇注 层分层界面。 7.3.4泥态固化土浇注前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确定浇注方式,泥态固化土浇注可采用泵送或溜槽方 式进行,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泥态固化土湿重度、流动度进行检测,并认真填写检测记录。 7.3.5浇注方向宜自浇注区长轴中间位置附近向两端浇注;如采用两条以上浇注管,亦可从两端向中 间位置浇注;如浇注层底高程有明显差异,宜自较低的位置开始浇注。 7.3.6单个浇注区浇注层的浇注施工时间不应超过固化剂的初凝时间;上下相邻两层浇注层的浇注间 隔时间不宜小于8h。 7.3.7出料口在浇注过程中不宜悬空,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宜保证出料口离泥态固化土流动表面的高差 控制在1m以内。 7.3.8单个浇注层宜一次性浇注完毕,必要时最多分两次浇注,待前次浇注固化具备初始强度后方可 进行下一阶段的浇注施工。 7.3.9在地下水位以下浇注时,应采取临时降水措施并确保基底无积水,临时降水措施应在泥态固化 土养护龄期不少于3d且施工满足抗浮要求的条件下方能撤除。 7.3.10泥态固化土不得在雨天施工。已施工尚未硬化的泥态固化土,在雨天应采取遮雨措施。不宜在 气温低于5℃时浇注,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 7.3.11泥态固化土浇注至设计厚度后,应对浇注体表面覆盖塑料膜或无纺土工布进行保湿养护,养护 时间宜不少于7d。

DB12/T 1179—2023

7.4.1泥态固化土分区施工时,分区模板应安装拼接紧密,不漏浆。宜在分区浇注施工缝处设置变形 缝。变形缝宜采用20mm~30mm泡沫塑料板填充,上下可不贯通。 7.4.2旧路加宽老路堤与泥态固化土交界的坡面,清理厚度宜不小于0.3m,从老路堤坡脚向上按设计 要求挖台阶。土体台阶必须密实、无松散物。泥态固化土浇注应采用分层分块方式,不宜沿横向分块浇 注。纵向填挖结合,应合理设置台阶。

7.4.3保护壁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日 钢筋混凝土挡墙类保护壁,在高度小于2m时,可一次性施工至设计标高,否则,可分2~3 次施工; b) 砌块类保护壁,砌筑砂浆应满足M7.5号砂浆的质量要求,砌缝宜采用勾缝,缝宽不应超过1cm; 施工过程中,砌筑高度以不超过当前泥态固化土浇注面3层砌块高度为准,按照随浇随砌的 原则施工。 7.4.4防渗土工膜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当浇注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防水措施; b)铺设前,应清除下承层的尖锐物,避免刺破,必要时,应先铺设一层无纺针刺土工布作为垫 护; c)相邻幅的土工膜,重叠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cm,且应采用胶粘的方式进行搭接。 7.4.5加筋格栅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加筋格栅铺设前,应检查其外观,有明显缺陷的加筋格栅不得采用; b)相邻幅的加筋格栅,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5cm,不同层面的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 C) 加筋格栅在泥态固化土表面处不得露出

8.1.1泥态固化土路基、台背、沟槽及基坑填筑工程应按分项工程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和评定。 8.1.2泥态固化土施工资料和图表残缺,缺乏最基本的数据,或有伪造涂改者,不予检验和评定。 8.1.3工程检验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鉴定三个部分,其中基本要求不符合规定时,不 得进行工程质量的检验和评定。 8.1.4实测项目中包括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中主控项目包括湿重度、流动度、无侧限抗压强度 般项目包括顶面高程、中线偏位、宽度、回填长度。 8.1.5泥态固化土路基、台背、沟槽及基坑填筑工程质量评价要求如下。 a)采用规定频率进行现场随机抽样,按单点(组)测定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进行评定,并计算合 格率;

b 工程质量一般项目合格率不低于80%,涉及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实测项目合格率不低于95%, 且检测值不得超过规定极值,否则必须进行返工处理; C) 对验收工程项目外表状况应逐项进行全面检查,如发现外观缺陷,不满足规定要求,须采取 措施进行整修处理。

DB12/T 1179—2023

8.2.1.1浇注施工前,应以浇注区为单位,参照附录C进行浇注场地验收。 8.2.1.2泥态固化土路基填筑施工前,基底不应有明显积水和杂物。如设计有垫层,垫层施工应满足 设计和规范要求。无垫层设计时,基底土层应为自然沉积土或基岩。 8.2.1.3浇注区平面尺寸应不小于设计值,基底高程与设计值的偏差不应超过土0.1m。 8.2.1.4当浇注区内存在既有地下管线时,应对管线进行必要的保护处理。对于底部高程高于基底高 程的管道,应进行必要的支撑处理。对于地下电缆或通讯线缆,宜采用防渗土工膜进行双层包裹处理。 8.2.1.5台背回填应分层浇注,每层表面平整。台背回填应按设计要求的方式与路基搭接。台背回填 的防、排水应满足设计要求。

8.2.2原材料质量检验

8.2.2.1材料进场时,泥态固化土所用固化剂质量检验作为现浇泥态固化土原材料质量检验的主控项 目,应按规定批次验收其出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 8.2.2.2固化剂进场必须按批次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对其强 度及其他必要性能进行复检,其质量应符合本文件4.1的规定,并应按照表7进行质量检验

2.2.3固化剂检验数量及要求应符合CJ/T526中有关规定。 2.2.4泥态固化土所用水及原土的质量检验作为现浇泥态固化土原材料质量检验的一般项目 2.2.5原土检测项目及取样频率应按照表8要求确定

井点降水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案表8原土试验项目、频率和方法

2.2.6采用饮用水作为施工用水时可不检验,其他情况应符合本文件4.3节的规定。 2.2.7对于工程量不超过10000m?的泥态固化土填筑工程,除非设计另有规定,在施工配合比 验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原材料可不做进场检验

DB12/T 1179—2023

表9填筑工程主控项目检验

表10填筑工程一般项目质量检验

表11台背回填实测项目

8.4.1 浇注泥态固化土浇注体固化后表面应光滑平顺,线形平顺DGJ32TJ202-2016标准下载,沉降缝上下贯通顺直。 3.4.2浇注体表面出现非受力贯穿裂缝宽度应小于2mm,表面蜂窝面积应小于总面积的1%

5.1浇注体的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设备应按本文件第8.2节、第9.2~9.4节的规定进行检验,检验结 果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b) 浇注应按本文件第8.3节的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各工序之间应进行自检、交接检验,并应形 成文件。

DB12/T 1179—202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