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GTJ 08-2386-2021 城市自然通风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_已解除密码.pdf2.1.1城市自然通风地下道路urbanundergroundroadwihaatural
正常工况及交通阻滞工况时利用交通通风力热压差及自然 通风力实现通风功能,火灾工况时利用火灾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 部风压作用实现排烟功能,修建于地表以不仙机动车通行的城市 1 地下道路,以下简称“地下道路”。 饿
SJG-46-2018 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pdf2.1.2通风井ventilationshaft
地下道路设置的与地表连通的通风换气排烟通道。
仅由自然条件引起的进出洞口压力差在地下道路内形成的 通风力人 2As交通通风力trafficairpressure YX2 地下道路内仅由车辆行驶所产生的活塞效应带动地下道路 内部空气流动而产生的通风力
2As交通通风力trafficairpressure 地下道路内仅由车辆行驶所产生的活塞效应带动地下道路 内部空气流动而产生的通风力。 2.1.6一氧化碳设计浓度carbonmonoxide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被污染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的体积,用体积 浓度计量
单位体积被污染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的体积,用体积 浓度计量
烟雾对空气的污染程度,通过测定污染空气中100m距离的
烟雾光透过率来确定,表示洞内能见度的指标,也称消光系数。
2.1.8 二氧化氮设计浓度 nitrogen dioxide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被污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氮(NO)的体积,用体积 浓度计量
阻力localresistance
空气流经地下道路或通风井突然扩大或缩小、转弯、交岔、汇 合等变化处的阻力。
rictionalresistance
Φ 区段范围内的排烟效率; 区段范围内第i个通风井的排烟效率; L Ws 径流系数。
3.0.1地下道路设计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控制性详细规> 划、城市交通规划为依据,并应与环境保护和防灾等专项规划相 协调。 V 1 W 3.0.2地下道路线位的确定,应根据规划线路走向,在工程条件、 社会人文和环境保护条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比远线路轴线位 置、平纵线形、洞口位置、通风井设置、与两端路网连接条件、交通 ? 集散条件、交通功能发挥等因素,提出推荐方案。 3.0.3地下道路应同时满足正常工况发交通阻滞工况时的通风 要求及火灾事故时的排烟要求。 KLY CN 3.0.4地下道路应按不考虑易燃、易爆及其他危险品车辆通行条 件进行设计。 X 公 3.0.5地下道路宜积极盘用信息智能化技术。 3.0.6 地下道路设许应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注重环境保护
4.2.1地下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应根据建设规模、道路等级、设 计速度、服务车辆类型、环境条件、通风井布置、施工方法、结构形 式、设备布置、防灾和运营养护等要求合理确定。 4.2.2地下道路及其相关地面道路的建筑限界内均不得有任何 物体侵入。
4.2.3地下道路按道路用地和交通运行特征可选用单层式横断
4.2.3地下道路按道路用地和交通运行特征可选用单层式横断
部分的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221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 08一2033的规定
4.2.5地下道路横断面宜与相连地面道路一致。如条件受限,经
1 应设置宽度渐变段,渐变段长度应符合现行标准要求,可 适当加长。 2洞口外3s行程内的断面与地下道路内的断面应保持 公 一致。 3主线道路服务车辆对象有变化时设置出人口满足超 限车辆的分流要求,并应做好相应的交通引导和管理
高,无地形条件等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超高横坡度不宜采用现 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193规定的“最大值"或 接近“最大值”的坡度。 宜为绕各自路面中心线旋转,便两侧车行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 和 入 横断面。 诊
3.1地下道路平面线形应根据路线走向、施工方法、地形地质 条件、沿线障碍物等因素确定,直线、平曲线、缓和曲线、超高、加 宽等平面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的规定。 4.3.2设超高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宜采用大于或接近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193规定的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 “一般值”。条件受限、需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时DB5223/T 8.4-2020 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第4部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规范.pdf,
4.3.2设超高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宜采用大于或接近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193规定的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 般值”。条件受限、需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时
4.3.3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设计中心线走向一致时,通风井井口 宜连续设置在地面道路中间分隔带中或地面道路两侧分隔带中, 分隔带宽度不宜小于3m,且并口不应与其他设施及绿化相互 干扰。 H 4.3.4通风井井口设置于地面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时, 1L 不应妨碍驾驶员视线。 5 4.3.5地下道路洞口内外,按设计速度计算的3s行程长度范围 内,平面线形应保持一致,有条件时长度宜按5s设吐速度的行程 计算 公Y
4.3.6地下道路接地后与平面交叉口衔接时,出入口与接地点的
4.4.1地下道路纵断面线形应根据路网规划控制高程、道路净 高、地质条件、通风井及地下管网等设施布置、道路排水、覆土厚 度等要求,综合交通安全、施工工艺、建设期间工程费用与运营期 间的经济效益、节能环保等因素合理确定。
4.4.2地下道路纵坡宜平缓,宜选用较小的纵坡。最小纵坡不应
小于0.3%。最大纵坡宜采用小于或接近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 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规定的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一般值”。 条件受限、需采用最大纵坡“极限值”时GB/T 8334-2022 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pdf,应对行车安全性、设施设 备和运营费用、工程经济性等作充分的技术、经济综合论证。 4.4.3竖曲线最小半径宜采用大于或接近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 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条 件受限、需采用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时,应对行车安全性设 施设备、运营费用和工程经济性等作充分的技术、经济综合论证。 4.4.4洞口外开段的纵坡宜大于3%。洞口接地点外的接线道 路宜设置反坡形成驼峰,驼峰高度应根据排水重现期、地形、道路 功能等级等综合确定且不应小于0.3m。 ? 4.4.5洞口内外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纵断面线形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