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2T 3199-2021 淤地坝设计标准.pdf.pdf3.3.3坝轴线和坝型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工程总体布置等 因素确定,并应遵循现轴线短的原则,宜采用直线型布置方式,如 需转折,在转折处宜布置成曲线;坝轴线两端的岸坡要有足够的高 度和厚度,两岸坝肩宜选择较缓岸坡,
1 放水工程包括卧管(竖井)、涵洞、涵洞后输水渠(管); 2卧管(竖井)布置应根据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和坝 体加高要求等因素布置;卧管应选择岸坡稳定、开挖量小的位置 卧管应向坝坡方向倾斜布设,卧管与涵洞(涵管)连接处应设消力 池,并设卧管工作道路;竖井应布置在基础稳定坚实的位置,竖井 与涵洞(涵管)连接处设消力井,并设工作桥: 3拟定并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卧管(竖井)和涵洞纵坡、孔径尺 寸及底高程满足过水能力和预定流态的要求,进口高程应根据地 质、地形、施工、淤积运用情况等要求确定; 4涵洞轴线布设宜采用直线型;当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需 转弯时,弯道曲率半径应大于洞径的5倍;涵洞(涵管)的进、出口 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涵管)出口水流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 并应使消能后的水流与尾水渠或下游沟道衔接; 5涵洞(涵管)应布设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原状 土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适当处理措施使其达到,不得布置 在坝体填筑体上; 6涵洞有灌溉任务时,应布置在靠近灌区的一侧,出口高程 应能满足自流灌溉的要求;如考虑今后坝地排洪渠的布置,宜选择 在排洪渠和溢洪道的同侧; 7涵洞后输水渠(管)布设应考虑地形、水流特点及排水等多 方面因素,尽量符合涵洞水流方向,顺沟设置,保证水流畅通,并注 意做好引水及防护工程。涵洞后输水渠(管)受地形限制需转弯联 接时应设消力池,尾水末端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并做好消能措
施与下游沟道的顺畅衔接,防止冲
3.3.5坝下埋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下埋管宜建在岩基上;如需设在软基上,应做好地基处 理;地震烈度在VI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软基上不应设现下理管: 2坝下埋管的轴线宜与河流主流方向一致;管身宜布置成直 线; 3坝下埋管宜采用无压流;管身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 并兼顾检查和维修的要求; 4坝下埋管为无压流时,应采用新型管材或钢筋混凝土结 构;如为压力流,应采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坝下理管沿线应采 取防止产生接触渗流破坏的构造措施
1泄洪建筑物应能满足设计规定的运用条件和要求;泄洪能 力应满足宣泄设计洪水、校核洪水的要求; 2泄洪建筑物的布设形式,可采用开式溢洪道、矩形溢洪 道、泄洪洞等形式,具体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泄洪规模、水头大 小和防沙要求等综合比较后选取; 3溢洪道布设应尽量利用开挖量小的天然有利地形,进、出 口附近的现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足够的稳定性,并避 开堆积体和滑坡体; 4溢洪道宜修建在大然垭口上,当进口布置在垭口面临坝肩 时,宜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型式;如无天然垭口,应根 据现址的地形、地质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溢洪道中轴线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选择有利的地形、地 质条件,使进水渠进水顺畅;当坝址上游有较大支沟汇入时,一般 宜布设在有支沟一侧的岸坡上; 6溢洪道宜布置成直线;受地形条件限制需转弯时,宜设在 流速较小水流比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的部位.转弯半径不
宜小于4倍渠底宽度,转弯应在泄槽前完成,且弯道至控制堰之间 或弯道与泄槽之间宜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或平段内水深的 直线段,应在弯道凹岸做好护砌工程; 7溢洪道宜修建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地基上,若遇到局 部软弱地基时可做开挖回填处理或桩基架空等措施;进口、泄槽及 出口应采取防护设施,防护范围及措施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防冲 要求确定; 8溢洪道进水口距坝肩不应小于5m,溢洪道进口附近坝坡 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进口靠坝一侧应设置顺应水流的曲面导 水墙,靠山一侧可开挖或衬护成规则曲面; 9溢洪道出水口距下游坝脚不应小于20m,出口应采取可靠 的消能措施,消能后的水流不应淘刷坝脚和岸坡,并能顺畅地泄入 下游沟道; 10开敬式溢洪道堰顶一般布设在设计淤积高程,如通过调 洪演算的溢洪道断面不科学时,可高于设计淤积高程; 11开式溢洪道进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之前设置渐变 段,其长度视地形、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前水深;进水 渠较短时,进水渠宜采用八字墙形式,进水渠底宽顺水流方向收缩 时,进水渠首、末端底宽之比宜在1.5~3之间,在与控制段连接处 应与溢流前缘等宽,底板宜为平底或不大的反坡; 12泄洪洞或输水洞宜优先采用涵洞,应根据地形、地质、施 工、造价及运行条件等综合比较确定;在满足淤地现工程总布置要 求的条件下,泄洪洞洞线应选在线路短、沿线地质构造简单、水文 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地区,洞线布置宜避免相邻建筑物的 不利影响;泄洪洞洞口应选在山坡稳定、土质条件较好处,不宜布 置在卸荷带上;洞口的设计边坡应视土质和开挖高度通过边坡稳 定分析确定;泄洪洞纵坡应根据上下游衔接、沿线建筑物的底部高 程以及施工和检修条件等综合分析决定,满足不淤流速的要求,沿
皮不宜变化过多,不宜设置平坡和反坡; 泄洪洞洞线在平面上宜布置为直线;如需要设置弯段时 合下列要求: 1)对于流速小于20m/s的无压隧洞,弯曲半径不宜小于 5.0倍洞径(或洞宽),转角不宜大于60°;对于流速小于 20m/s的有压隧洞,可适当降低要求,但弯曲半径不应 小于3.0倍洞径(或洞宽),转角不宜大于60°; 2) 高流速无压隧洞不应设置曲线段:高流速有压隧洞设 置曲线段时,其弯曲半径和转角宜通过试验确定; 3)应在弯段的首尾设置直线段,其长度不宜小于5.0倍洞 径(或洞宽)。 泄洪洞进出口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泄洪洞进、出口布置应根据总体布置要求,地形地质条 件,使水流顺畅,进流均匀,出流平稳,满足使用功能和 运行安全的要求; 2)泄洪洞进、出口宜选在地质构造简单、风化覆盖层较浅 的地区,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和容易发生崩塌、冲沟、危 崖、滑坡的地区;进、出口洞脸和两侧边坡宜避免高边 坡开挖:无法避免时,应分析开挖后的稳定性,采取相 应的加固措施; 3) 泄洪洞进、出口应有必要的清坡范围,并采取适当的工 程措施.防止覆盖层、坡积物、松动岩块等在风力、地面径 流、水位变化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滚落,影响其正常运行; 4) 泄洪洞进口宜布设在设计淤积高程.泄洪洞引水渠宜 采用对称或不对称的喇叭口型式; 5) 泄洪洞出口宜采用挑流或底流消能,当条件允许时也 可采用其他消能方式;采用挑流消能时,应注意减少 泄水产生的雾化、泥化、溅水对其他建筑物的影响
4.1.1 对筑坝材料应进行调查和土工试验,查明坝址附近各种大 然土料以及开挖料的性质、储量、开采条件和运距
1填筑坝体的土料应具有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的物理力学 性质,并具有长期稳定性; 2就地、就近取材,优先使用坝址附近的天然材料和开挖料; 3便于开采、运输和压实。 4.1.3土质材料防渗体可用黏性土、砾石土(含岩石风化料)填 筑,干硬性黏土、膨胀土、分散性土、软黏土等不宜直接筑坝。防渗 土料中水溶盐(指易溶盐和中溶盐,按质量计)含量不大于5%;有 机质含量(按质量计):均质坝不大于5%,心墙坝、斜墙坝不大于 2%,超过此规定需进行论证
4.1.4防渗体宜选用塑性指数I=7~20的土料填筑,如采用塑性 指数较小的土料,应适当加大防渗体厚度,并做好反滤层。土料的 含水量宜与最优含水量相近,如相差较大应进行处理。 4.1.5压实后防渗体的渗透系数,均质土坝不应大于1.0x10cm/s, 心墙、斜墙和铺盖不应大于1.0×10cm/s。 4.1.6用于填筑防渗体的砾石土(含岩石风化料),粒径大于5mm 的含量不宜大于50%,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宜小于15%,最 大粒径不宜超过150mm或铺土厚度的2/3,且不应发生粗料集中 架空现象。应通过试验确定砾石土的级配范围。
GB50275-2010《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pdf4.1.8红黏土可用于填筑土石坝的防渗体。
表4.1.11筑坝土料控制性指标
4.2.1 现体应密实均匀,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较小的压缩性,并 满足渗流控制标准。应合理规定填筑标准,并通过生产性试验对
规定的填筑标准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