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GDEIIA 7-2021 智慧灯杆系统通用检验方法.pdf由作用在灯杆上的风压引起的力,单位为牛顿(N); 灯杆在垂直于风向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²); 灯杆部分的形状系数; 离地高度z(单位:m)处的特征风压,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²)。z值取灯杆轴部分 的高度。
F=A*C*q(z)
F 2 一一由作用在挂载设备、灯具上的风压引起的力,单位为牛顿(N); A一一挂载设备、灯具在垂直于风向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²); C 一一挂载设备、灯具的形状系数; q(z)一一离地高度z(单位:m)处的特征风压,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N/m²)。z值取挂载设 具中心区域的高度。 注:特征风压g(z)、形状系数c可分别参考QB/T5093.1一2017中表D.2、表D.3确定
5.7.1.2计算灯杆和挂载设备的弯矩
风压对整个多功能路灯的弯矩随高度不同而不同,可采用近似计算隧道中导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相当于风压全部作用在灯杆 处的弯矩。 灯杆重心应使用式(3)计算得出: Hx=(2d +D) *H/3(d +D)........... (3 式中: H一一灯杆重心,单位为米(m); d一一上口直径,单位为米(m); 一一下口直径,单位为米(m); D H 一一灯杆高度,单位为米(m)。
风压对整个多功能路灯的弯矩随高度不同而不同,可采用近似计算,相当于风压全部作用在灯杆重 心处的弯矩。 灯杆重心应使用式(3)计算得出:
挂载设备的弯矩应使用式(4)~ (7)计算得出:
灯杆总弯矩应使用式(8)计算得出:
式中: M—一灯杆总弯矩,单位为牛米(Nm); Mr杆一一灯杆弯矩,单位为牛米(Nm); M生载设备一挂载设备1弯矩,单位为牛米(Nm) M性载设备2—一挂载设备2弯矩,单位为牛米(Nm) Mr具一一挂载灯具弯矩,单位为牛米(Nm)。
5.7.1.3计算抗弯模量
灯杆抗弯模量应使用式(9)计算得出:
式中: 抗弯模量,单位为立方米(m") 上口直径,单位为米(m); y 下口直径,单位为米(m)。
5.7.1.4灯杆弯曲应力计算
灯杆弯曲应力应使用式(10)计算得出:
式中: >a一 灯杆的弯曲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o一一灯杆的弯曲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 灯杆的弯曲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5.7.1.5比较大小
T/GDEIIA 202
T/GDEIIA7 202
M 挂载设备1 ..... 挂载设备n=Fin*Hn
M 灯具 *H 灯具
20<0] 若 则灯杆强度足够,反之,灯杆强度不足。([为材料的许用应力)例如:( Q235 用应力为225Mpa。
5.7.2灯杆横向变形量计算
5.7.2.1方法一:
T/GDEIIA 202
5.7.2.2方法二:风洞试验
使用相同材质、相同比例设计较小的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对模型施以“5.7.1灯杆强度计算”中算 较。
5.8.1用目测法检验避雷针或防雷装置以及接地装置的规格正确,连接可靠。 5.8.2按GB50689一2011中附录E的方法测量接地电阻,雨后不应立即测量接地电阻,推荐使用(62% 法)测量接地电阻
测试方法按GB/T4208规定的试验进行。功能模块及灯杆应以有代表性的部件单独进行测试, 相同比例设计较小的设备进行
照明控制功能模块检验方法
环境信息传感功能模块检验方法
7.2尺寸和重量的检查
用卡尺、千分尺、天平等适当量仪对传感器的外形尺寸、机械接口形式与尺寸和重量(如适月 行检查。
低温试验应按GB/T2423.1的规定进行。传感器样品放入温度为试验室温度的试验箱内,然后将试 验箱内的温度慢慢调节到样品的最低工作温度,如制造商声称的最低工作温度低于本文件的要求,则应 采用制造商的声称;待箱内的温度达到规定值并稳定后,应持续2h,此过程中进行中间检测;试验后, 从试验箱内取出样品在标准大气压下恢复2h后进行最后检测;中间检测和最后检测中样品应无明显的 损坏,且性能符合本文件的要求,如果制造商的声称性能高于本文件的要求,则应符合制造商的声称。
T/GDEIIA 202
表1不同被测处不同工作电压的试验电压(续)
不暴露于外部环境之中的传感器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32,暴露于外部环境之中的传感器防护等 低于IP53。测试方法按GB/T4208规定的试验进行,
8公共通信接入功能模块检验方法
8.2通信基站检验方法
通信基站及其辅助设备应按照YD/T2583.1及其适用特殊标准中的测试要求进行测试, 智能网关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应遵循GB/T22239中7.1.2的规定进行检查,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二级 保护要求中的安全通信网络要求。
通信协议与射频基本性能
8.4公共WLAN接入模块检验方法
9公共信息服务模块检验方法
9.1LCD显示屏的安全按照GB4943.1进行试验、电磁兼容按照GB/T9254和GB17625.1进行试验、 性能指标按照GB/T18910.5、GB/T18910.61进行试验。 9.2LED显示屏合格性按照SJ/T11141和SJ/T11281进行试验。 9.3类 数字广播合格性按照GB50526进行试验。 9.4功能性由现场操作进行验证,合格性由目测法检验。
用目测法检查,并现场操作进行验证,
I/GDE1IA 7—202
通过检查结构和检查所提供的数据,或者必要时通过如下的试验来检验其是否合格。 智能安防模块中摄像头(机)应当按安装说明进行安装,然后通过重心向下施加一个除摄像头(机) 重量外的力,持续1min。该附加的力应当等于摄像头(机)重量的三倍但不小干50N,摄像头(机)和 它相关的安装装置在试验期间应当保持在位。试验后,摄像头(机)、包括任何相关的安装部件不得损 坏。
T/GDEIIA 202
11.2.5非绝缘材料外壳应可靠接地,使用电桥、接地电阻测试仪等设备测量桩(栓)的非绝缘材料外 壳上任意一点到总接地之间的电阻,测量可能的部位不能少于3个。同时接地端子应粘贴明显的接地标 志。 注:如有防腐漆等涂层材料,测试时应需刮去,在漏出非金属材料后再进行测试。
11.3充电桩电气部分检验方法
1.3.1接触电流检验方
3的规定选用额定绝缘电压对应的电压等级的测试仪器进行测量,供电设备非电气连接的各带 间、各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Ω。 如果考核的位置存在不同额定值时,应按照最高额定绝缘电压选取测试电压。
表3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
11.3.3介电强度检验方法
11.3.3.1交流耐压
电源频率(50Hz或60Hz)上的介电强度试验电压应按如下方式进行,时间1min。 对于I类供电设备: (Un+1200V)r.m.s,在通用模式(涉及外露导电部分的所有电路)和差异模式(在每一个 电气独立的电路和所有其他外露导电部分或电路之间)下,见GB/T16935.1。 注:U是中性点接地的电源系统中标称线对中性点的电压。
T/GDEIIA 202
一对于Ⅱ类供电设备: 2x(Un+1200V)r.m.s,在通用模式(涉及外露导电部分的所有电路)和差异模式(在每一个电 气独立的电路和所有其他外露导电部分或电路之间)下,见GB/T16935.1。对于1类和2类的 交流供电设备,当电源和超低电压电路之间的绝缘是双重或加强绝缘时,则为2x(Un+1200V) r.m.S。 也可选取直流电压进行测试,试验电压为交流电压有效值的1.4倍。 在电动汽车供电设备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回路之间、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进行 测试,试验时,检查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的泄漏电流值和观察试验部位是否出现绝缘击穿和闪络 现象。
11.3.3.2冲击耐压
电路脉冲的绝缘耐压应按GB/T16935.1中表F.1的类型Ⅲ来判断,脉冲电压应适用于带电部件和外 露导电部件。当GB/T16935.1有合适的降低过压值的规定时,则可应用更低的过压类型。 在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回路之间、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进行测试,测试施加3次正 极和3次负极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每次间隔不<5s,脉冲波形1.2/50μs,电源阻抗500Ω,试验 时其他回路和外露的导电部件均需接地。试验过程中,观察试验部位是否出现击穿放电情况,可接受不 损坏绝缘的闪络。但如出现闪络,则应复测介电强度试验电压值降低为75%的介电强度测试。
11.3.4充电桩雷电防护检验方法
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与选型应根据供电设备的安装场所并满足GB50057一2010中6.4的要求,当 备必须采取避雷防护措施时,应在导电体和PE之间安装浪涌保护装置。采用图纸核查及目检方式 验
11.3.5充电桩防护要求检验方法
11.3.5.1.1充电桩(栓)应具备急停开关,可通过手动或远方通信的方式紧急停止充电,通过观察, 并通过下列要求进行检验: 将充电桩(栓)按额定负载状态运行,手动按下急停开关或远方通信的方式紧急停止充电,检查充 电桩(栓)将充电接口电压降至42.4VAC(峰值)或60VDC以下的保护时间。 11.3.5.1.2充电桩(栓)应具备输出侧的漏电保护功能。通过观察,并通过下列要求进行检验: 充电桩(栓)在充电过载中,模拟漏电电流:30mA,检查充电桩(栓)的充电状态。 11.3.5.1.3充电桩(栓)应具备输出侧过流和过压保护功能,通过下列要求进行检验: 交流充电桩按照GB/T34657.1—2017中6.4.4.5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其中模拟过流值的上限值需符 合下面要求:交流充电桩输出的PWM信号对应的最大供电电流L≤20A时,模拟过流值为超过L+2A并 保持5s时;或交流充电桩输出的PWM信号对应的最大供电电流I>20A时,模拟过流值为超过1.1In 并保持5s时。 交流充电桩确定出现过流故障后,应在规定的保护时间内将充电接口电压降至42.4VAC(峰值) 以下,并要求控制开关S1切换到+12V连接状态。 注:最大供电电流I≤20A时,模拟的最大过流值不超I+3A;最大供电电流I>20A时,模拟的最大过流值不超1.11 +2A。
11.3.5.2过压保护功能验证
T/GDEIIA 202
将电动汽车供电设备设置在额定输出状态下运行,通过调整输入电源电压超过输入电压保护动作值 时,检查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的充电状态和告警状态。输入过压保护动作值不应低于115%额定输入电压。
11.3.5.3短路保护功能验证
将交流充电桩在供电导通前,模拟充电桩(栓)输出短路故障,记录交流充电桩启动充电的状态; 充电过程中时,模拟输出短路故障,记录交流充电桩的充电状态和告警状态。 在非车载充电机充电过程中,模拟输出短路故障,记录非车载充电机能否自动进入恒流输出状态或 立刻切断输出,是否存在告警提示。
1.3.5.4外壳防护等级
DL/T 5373-2017标准下载11.3.5.5防锈(防氧化)保护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的铁质外壳和暴露在外的铁质支架、零件等按照NB/T33008.2一2018中5.19的方 法进行防锈(防氧化)试验。 试验后,检查试样表面的锈迹情况,边缘上的锈迹和可擦掉的任何黄色印记均可以忽略不计。 注:如果使用的外壳材料是符合防锈(防氧化)相关要求的,且没有对其进行降低性能的处理,则不需进行测试
11.3.6充电桩温度要求
11.3.6.1极限温升
在电动汽车供电设备被测部位上安装测温元件,安装位置为对被测部件温度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地方 让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运行额定负载直至发热元件的温度稳定为止,测试时间不低于 1hd 注:热稳定的定义可参考GB/T2421.1中的规定。
东城国际土方开挖施工方案11.3.6.2允许表面温度
在额定电流和环境温度40筹件下,进行手动操作可接触的表面最高允许温度为: 金属部分:50C 一非金属部分:60℃C 同样条件下,用户可能触及但是不需要手动操作的表面最高允许温度为: 金属部分:60C 非金属部分:85C
在额定电流和环境温度40筹件下,进行手动操作可接触的表面最高允许温度为: 金属部分:50C 一非金属部分:60C 同样条件下,用户可能触及但是不需要手动操作的表面最高允许温度为: 金属部分:60C 非金属部分:8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