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52.3-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3部分:路线设计.pdf

DB63T 2052.3-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3部分:路线设计.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089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2052.3-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3部分:路线设计.pdf

地质选(定)线应对滑坡区域进行绕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a)不稳定(见JTG/T3334)、处治难、伴生有其他地质灾害的滑坡地段; b) 2 欠稳定(见JTG/T3334)滑坡、滑坡影响地段; C) 条件困难时,应对绕避和处治方案进行比选,并确定路线方案; d) 2 路线布设于滑坡上缘时,应避开滑动面影响范围,且路线纵面宜采用挖方形式; e) 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1时,路线可布设于滑坡下缘,且路线纵面应采用填 方形式。

地质选(定)线应对岩堆、崩塌区域进行绕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a) 2 高陡斜坡、结构松散、稳定性差、补给源丰富且处于发育阶段的岩堆或崩塌、不稳定斜坡地 段; b) 崩塌、不稳定斜坡、落石等边界条件清晰时,路线宜从边界外通过,并预留设置碎落台空间: C) 岩堆地质结构稳定且规模较小时,应采用地质横断面分析确定合理线位; d) 应对绕避和处治方案进行比选。

地质选(定)线应对泥石流区域进行绕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3a 路线布设应绕避高频特大型泥石流、低频特大型泥石流、高频大型泥石流,对于低频大型泥 石流宜绕避,中小型泥石流可直接通过(泥石流分类见JTGD20); O) 路线不宜布设在淤积严重或泥石流摆动的区域,且不宜采用改沟或并沟方案;

DB63/T 2052.32022

C) 绕避困难时,路线宜从泥石流的流通区通过,且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偏角较小的大半径曲线; d) 1 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对绕避和桥梁跨越方案进行比选,并确定路线方案; e) 路线纵面设计应考虑桥下泥石流的流动厚度、淤积厚度、安全高度、桥梁上部建筑高度等因 素JC/T 2126.4-2012标准下载,并符合JTGC30规定。

风吹雪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2 丘陵、山岭区路线宜采用阳坡布线; b) 1 路线布设宜与主导风向平行,条件困难时路线与主导风向夹角宜小于30°; C人 风口段宜采用直线方案,条件困难时曲线外侧应面向迎风侧; 1 路线平纵面不应采用极限指标,超高值应不大于6%; C e) 路线纵面设计不宜采用路堑或低路堤方案通过。

风积沙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1 路线布设应绕避流动沙丘、风积沙地段,宜绕避固定、半固定沙丘地段及植被带; b) 路线宜选择沙害较轻的丘间低地、扇形边缘、植被稀疏的空隙通过; C 1 垄(丘)高陡坡、谷深脊窄地段,路线宜选择高度较小、纵坡较缓、横向宽阔的位置通过; d) 路线布设宜与主导风向平行,条件困难时路线与主导风向夹角宜小于30°; e) 1 沙丘连绵、垄低脊宽地段,路线宜布设在高差较小位置,平面线形宜短而顺直,转角宜均衡 且宜不大于35°; f) 2 高大沙丘地段,路线宜布设在迎风侧前,避免布设在背风侧后; g) 路线纵面应顺应地形,宜采用缓边坡或低路堤方案通过。

采空区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日 路线布设应绕避煤矿、金矿、铜矿等采空区及次生影响区域,并符合相关批准文件规定; B 绕避困难时,应进行专项勘察,路线宜选择埋深大、倾角缓,且垂直于矿层走向的布设方案; ? 路线通过埋藏较浅的小型采空区时,可采用明挖回填、强夯回填等处理后通过

7.3.7库岸再造、塌岸区域

地质选(定)线应对库岸再造、塌岸区域进行绕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a) 路线宜绕避库岸再造、塌岸及次生地段,条件困难时应对绕避、治理、桥梁方案进行比选, 并确定适用的推荐方案; b)库岸再造剧烈、易诱发滑坡等灾害时,路线应满足专项勘察、地灾评估结论及相关批准文件 的要求; c)应根据地质勘察已查明的波浪、壅水、升降、冲刷、坍岸、浸泡、渗透、淤积等情况,确定 平面、纵面线位,并通过横断面检查优化平纵面线形; d) 1 横断面检查包括涌浪作用对坡脚的稳定性、库岸坡率及岩层产状对支挡构造物的可靠性、路 基形式及岩层产状对上边坡的安全性等影响; e 2 受库区波浪、雍水影响的路段,路线纵面线位高度除符合JTGD30相关规定外,最低点设计 高程应位于水库校核洪水位之上不小于2.5m,并考虑冰凌高度及水位抬升影响; f) 11 桥位选址及引道路线设计应符合JTGC30规定

7.3.8地震频发及高烈度区域

DB63/T 2052. 3—2022

地震频发及高烈度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二级及交通量较大的三级公路走廊带选择时,应绕避发震核心区,不宜布设在断裂破碎带内 或穿越两条活动断裂带的交汇点; b) 地震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形成堰塞湖的路段,路线方案应满足专项勘察、地灾评估结论及相 关批准文件的要求; C) 1 路线布设应避开滑坡、崩塌、泥右流、地震液化及悬崖陡壁等抗震不利或危险地段,宜布设 在地质勘察报告确定的抗震有利地段; d) 路线穿越活动断裂带时,宜在断裂带较窄处以路基形式通过; e) 2 同一山坡不宜回头展线; f) 11 桥位选择应避开活动断裂、地震液化及次生灾害等不利地段,宜选择在河岸稳定、地基坚固 地段; g)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时,应通过桥位方案优化,减小桥梁规模及桥梁高度; h) 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g时,应通过桥位方案优化,避免设置中桥及以上桥梁; 计) 1 纵面设计应避免高填深挖及高陡临空面,不宜设置高挡墙、深长路堑,宜采用低路堤方案

涎流冰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路线宜布设在地形平缓、阳坡、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段通过; b) 2 宜绕避涎流冰严重地段,条件困难时应选择较窄(里程短)的地段通过; C) 1 涎流冰发育路段宜采用填方形式,并符合JTGD30规定; d) )路线通过涎流冰发育沟谷路段时,宜采用桥梁跨越方式,

7.3.10多年冻土区域

多年冻土区域地质选(定)线应遵循“宁填勿挖”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2 应绕避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含土冰层,以及冰丘、冰锥、热融湖(塘)、热融滑坍等工程 治理困难的地段,难以绕避时应选择较窄(里程短)的地段通过; b) 宜选择在岩石、卵石土、砾石土等路段通过; C) 山坡布线时宜选择阳坡,当坡面较陡且节理发育时宜绕避; d) 沿河谷定线时应绕避融陷地段,宜选择在阶地上缘通过。

7.3.11盐渍土区域

盐渍土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1 路线布设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地下水位低、含盐量小的地段; b) 应绕避潮湿盐渍土地段,条件困难时应选择地势较高或较窄(里程短)的地段通过; C) 盐壳及结皮发育的干涸盐渍土地段,宜采用路堤形式通过; d) 路线纵面高度应综合考虑冻结前地下水位、毛细水上升高度、临界冻结深度等因素,并符合 TTGD30规定

7.3.12湿陷性黄土区域

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设应选择在黄土塬、宽谷阶地、平缓斜坡及稳定

DB63/T 2052.32022

b 应选择湿陷等级低,且地表排水条件较好的地段; C) 应绕避陷穴、冲沟发育的塬边和斜坡地带; d) 跨越深沟且山体横坡较缓时宜绕沟展线,较深时宜对高填路基和桥梁方案进行比选,

7.3.13膨胀土区域

膨胀土区域地质选(定)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1 路线布设应选择地形平缓、坡面完整、植被良好的地段通过; b) 1 路线应避免沿山前斜坡地带布线或与坡面平行布线,并宜垂直垄岗轴线; C) 1 路线应绕避中、强膨胀土地段,或伴生滑坡、裂隙发育等不良地质地段,或地表水体或地下 水发育地段,条件困难时应选择较窄(里程短)的地段通过; d) 路线纵面宜采用浅挖或低填形式,并符合JTGD30规定

选(定)线包括准备阶段、选线阶段、定线阶段

图3安全选(定)线流程图

应进行资料收集、编制风险清单、实地踏勘、绘制风险源分布图,并符合以下规定: a) 收集既有公路沿线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布位置及类别,并编制风险源检查清单; b) 实地踏勘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核实,查明各类风险源与路线的关系,并纳入外业大组

绘出风险源的位置 类型及等级。

DB63/T2052. 3—2022

应进行路线方案安全性分析、改(扩)建路段风险分析、防灾减灾要素检查,并符合以下规定: a 1 采用经验分析、安全风险清单等方法,对地形选(定)线结果进行安全性检查; b) 采用安全指标分析法对比选的各方案进行安全性检查; C) 应按照本文件7.3规定进行防灾减灾要素检查; a 改(扩)建工程应符合本文件8.1.5规定,二级公路宜按照JTGB05规定的安全性后评价 法对既有公路进行评估,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宜进行合规性检查、运行速度分析、设计要素检查、虚拟技术检查,结合实地放线优化路线方案或 平纵面线形,并符合以下规定: a)实地放线前,应按照JTGD20、JTG/T3311规定对平曲线最小半径、平均纵坡、坡度(坡长) 平纵线形组合、横坡、视距等路线技术指标进行逐项合规性检查; b)实地放线阶段,应组织路基、路面、桥涵、沿线设施等专业组进行设计要素检查,并提出优 化改进措施; c)条件允许时,宜采用虚拟仿真驾驶技术,模拟各种运行状态,对发现的线形组合欠佳、视距 不良、运行速度不协调等路段进行优化改进

8.3.1运行速度协调性

表1 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协调性判定条件表

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协调性判定条件应符合表2

表2 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协调性判定条件表

度协调性分析结论优化,优化改善措施应符合表

DB63/T 2052.32022

表3运行速度协调性优化改善措施表

应对视距进行安全性检查及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应采用会车视距检查安全行车条件,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停车视距进行检查,但需采取分车道 行驶措施; b) 1 条件允许时宜采用运行速度检查视距,大型车比例高的三级及以上公路下坡路段,应采用货 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 C) 2 交叉口每条岔路均应提供与行驶速度相适应的引道视距,且通视三角区不应存在阻挡视线的 障碍物;条件受限时,应提供主要公路车辆识别次要公路车辆的停车视距条件; d 1 各类视距值应符合JTGD20、JTG/T3311规定; e 1. 存在视距不良时,可通过调整平纵面线形、加宽土路肩、清除障碍物等方法进行优化; f) 1 绕山嘴、凸岩等路段视距不良时,宜优化平面线形或采取其他改善措施;绕避障碍物时宜采 用大半径平曲线,条件受限时曲线交点宜与障碍物错开布置。

应对横断面进行安全性检查及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x 横断面宽度、车道数等发生变化时,应检查横断面过渡渐变段的位置、长度; b) 1 路侧设有服务(站)点、停车港湾、观景台时,应检查出入口过渡段位置、长度及平纵面线 形; C) 1M7 村镇过境段公路应结合高峰小时交通量、混合交通程度及行人密度,检查行车道数量、人行 道宽度及断面形式等; d )当存在不利影响时,可通过调整渐变段长度、渐变方式、出入口位置、出入口加减速车道、 增加人行道或行车道等方法进行优化改进

曲线段横坡安全性检查及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应按公式(1)计算的超高横坡检查设计采用值;

用改良型氧化沟污水处理厂施工组织设计DB63/T2052. 3—2022

9.1.1应遵循“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地形选(定)线成果进行环保检查,并优化改进 9.1.2选(定)线应符合相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及相关批准文件规定。 9.1.3应结合地形、环境特征、敏感区(点)、保护对象等因素,确定环保选(定)线技术路线。 9.1.4新建工程应选择环保有利区域布设路线,并绕避敏感区(点)。 9.1.5应按照ITGB04、DB63/T2052.8规定,编制环保要素检查表。

图4环保选(定)流程图

9.2.2准备阶段应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踏勘、绘制敏感区(点)分布图,并符合以下规定: a)收集沿线气象、水文、地质、生态、文物、规划等资料,以及沿线环境敏感区(点)的位置、 范围及保护内容; b)实地踏勘应对资料进行核实,查明各类环境敏感区(点)与路线的关系,并纳入外业大纲; c)应在地形图上绘出各类敏感区(点)分布的位置、范围、名称、级别或等级。 9.2.3选线阶段应检查路线走廊带或路线方案,按环保要素划分路段,经比选确定初步方案,并符合 以下规定: a)检查路线走廊带或路线方案时,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水源 保护地等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 b) 按照环保要素特征划分路段时,宜避让水土流失预防区、地质发育区、重点植物保护区、连 片分布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环境敏感区(点); c)对地形选(定)线提出的比选方案,经分析论证确定环境影响较小的路线方案,并符合本文 件9.1.2规定。 9.2.4定线阶段应进行环保要素检查,通过实地放线优化路线方案或平纵面线形,并符合以下规定: a)实地放线前,应检查路线与环境敏感区(点)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平纵面线形及横断面的 优化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b) 实地放线阶段,应组织路基、路面、桥涵、沿线设施等专业组检查相关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优化改进措施; c)条件允许时,宜利用数字实景模拟技术进行检查和优化。

500米超高层建筑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9.3.1自然保护区选(定)线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DB63/T 2052.3202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