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2052.2-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2部分:工程地区勘察.pdf6.4.3.1中桥及以上桥梁勘探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结合场地地质条件、桥跨形式布设地质纵断面,勘探点数量宜不小于总桥长除以40的整数 且应不小于2个:
DB63/T2052.2—2022
b) 桥宽大于20m或陡横坡设桥时应布置典型地质横断面,典型地质横断面应不小于1个,每个 典型地质横断面的勘探点应不少于2个; C) 1 地层简单、层序规律,或覆盖层较薄、岩面平缓且岩性单一时,可结合桥跨、基础形式减少 勘探点; d) 1 地质条件复杂或墩高大于40m时,应增加勘探点; e) 2 风化层较薄或为硬质岩时,勘探深度应穿透强风化层,进入弱(微)风化层宜不小于3.0m; 风化层较厚或软质岩时,应根据其风化程度,按设计需要确定勘探深度; f) )桥梁结构复杂(单孔跨度大于50m、墩高大于40m)或地基为流塑状黏性土、饱和粉(砂) 土、软土时,应进行勘探深度研究或重新选择桥位; g) 1 桥基地层为粉性土、砂性土时,其密实程度及地基承载能力宜采用原位测试;桥基地层为黏 性土时,其压缩性和承载能力宜采用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相结合进行确定; h)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1g及以上地区的饱和粉(砂)土时,应进行砂土液化评价。 3.2小桥及涵洞勘探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每个工点的勘探点应不少于1个,勘探深度宜不小于基础以下2.0m; b)地质简单、地层单一的小桥及涵洞可利用相邻路基勘探资料:
6.5.1服务(站)点、养护(站)点相关建筑物某公园体育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方法等应符合GB50021、 GB55017规定。 6.5.2二级公路天然筑路材料勘察内容及方法应符合DB63/T1922规定;三级及以下公路宜参照执行 6.5.3其他材料试验应符合JTG3420、JTG3430、JTGE20、JTGE41、JTGE42、JTGE51规定
6.5.1服务(站)点、养护(站)点相关建筑物,及其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方法等应符合GB50021、 GB55017规定。 6.5.2二级公路天然筑路材料勘察内容及方法应符合DB63/T1922规定;三级及以下公路宜参照执行 6.5.3其他材料试验应符合JTG3420、JTG3430、JTGE20、JTGE41、JTGE42、JTGE51规定
7.1.1收集沿线气象水文、区域地质、地质构造等资料,以及相关建设工程勘察成果和防治措施。 7.1.2查明不良地质成因、分布、类型等特征,分析评价对相关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处治建 议。 7.1.3可采用遥感、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等方法,并结合室内试验进行综合勘探和分析。 7.1.4影响公路安全的不良地质路段,应加大地质勘察深度;有重大影响的,可根据需要进行专项勘 察和监控量测。
DB63/T 2052.22022
风吹雪路段勘察应符合JTGC20规定,并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2 调查收集所在行政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降雪量、积雪季节,以及最低气温、 最大风速、最大降雪量、年总降雪量等资料; b) )收集沿线不同地貌单元积雪量、垂直梯度风速、风雪流特征,以及起动风的方向和季节分布、 吹雪量、发生频率等资料; c)调查既有公路3~5年雪害资料,包括主风向、风速、最大积雪深度、风吹雪发生频率等; d) 1D 收集当地风吹雪防治措施和经验,分析确定可能积雪路段; e) 1 查明积雪路段风雪流主导风向及频率、风速及风压、持续时间、与路线夹角等要素; f) )分析计算并确定积雪路段长度、积雪厚度及危害程度,并提出处治建议。
7.2.2.1宜采用测绘、调绘、遥感等综合性勘探方法。 7.2.2.2勘察包括文献资料调查、资料分析研究、现场勘察,并符合本文件7.2.2.3、7.2.2.4、 7.2.3.3~7.2.3.5规定。 7.2.2.3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结合海拔、地形、地貌、植被及路基形式,分析确定可能积雪 路段,并进行详细调查, 7.2.2.4现场勘察主要采用访谈、询问、调绘、设立观测站等方法,对吹雪量、积雪厚度等数据进行 验证或修正。
7.2.3.1风吹雪调绘宜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a)应详细调查可能发生雪害影响交通安全的路段,记录雪害位置、地形、地物等数据; b)收集沿线不同时期的卫星照片,分析积雪范围、分布区域、形态特征; c)收集历年气象、民政救灾资料,分析主导风向、降雪量、形成灾害的积雪厚度等; d)在工程地质平面图内标注风吹雪范围及主导风向。 7.2.3.2风吹雪现场勘察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a)应进行地形测绘及代表性横断面测量; b)代表性横断面选择应结合地形、路基形式等因素综合确定,地形简单时断面间距宜不大于50m, 地形复杂时宜不大于20m; c)当设置挡雪栅、挡雪墙、防雪棚洞等构造物时,应结合设计方案进行构造物专项勘探。 7.2.3.3主风向、风速应采用不同方法分析判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采用气象站的平均风速图、最大风速图确定; b)条件允许时,现场设立观测站(宜配置自动风速记录仪、降雪量记录仪、视频录像等设备) 进行测定,并利用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修正; c)主风向可采用现场观察积雪或岩土体风蚀痕迹、询问等方法确定。 7.2.3.4吹雪量的确定宜采用资料研究与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采用气象部门吹雪量分布图进行取值: b)已设防雪设施的,应以实测值为准; c)沿线设有气象站的,可采用气象站连续观测资料预测; d)现场自设观测站的,应采用区域内气象站资料对现场观测的气温、风速、主风向、降雪量等 数据进行插补和修正。
DB63/T2052.2—2022
7.2.3.5积雪厚度应采用不同方法分析判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采用气象部门积雪、降雪量分布图进行取值: b)既有公路存在雪害的,可通过现场量测或询问调查确定,并利用历史气象、雪灾等资料进行 校核、修正; c)利用同地区同类公路雪害资料,可按类比法进行计算; d)条件允许时,设立观测站进行测定,并利用相关资料校核、修正。 7.2.3.6既有道路改(扩)建时,应对发生过积雪灾害的路段提出路基形式改造或改线的建议。
涎流冰路段勘察应符合JTGC20规定,并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调查收集沿线涎流冰发育规律、分布范围、类型规模、防治经验等资料; b) 1 调查涎流冰发育路段的气象、水文、地形、地层、岩性等资料; C) 查明涎流冰路段水源类型、流量、成冰时间、冻融周期、埋深等要素; d) 分析涎流冰危害程度,并提出处治建议,
3.2.1应以调绘为主、勘探为辅的综合性勘探方法。 3.2.2可结合线位、路基形式及沿线涎流冰发育规律,初步确定涎流冰路段,并按本文件7.3.3 3.3.4进行详细调查。 3.2.3勘探可采用坑探、钻探方法。
a)冬季调查涎流冰的分布范围、地下水露头位置、淤冰时间、淤积厚度、淤积规律等; b)夏季调查涎流冰路段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布、类型、流量及补泾排关系等; c)冰体堆积路段应调查其范围、厚度,冰体聚集和消融时间等; d)改(扩)建公路应调查涎流冰危害及程度。 7.3.3.2涎流冰勘探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a)每个工点代表性横断面应不小于1个; b)每个代表性横断面上的勘探点宜不少于1个,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加密; c)勘探深度宜不小于路基基底标高以下2.0m; d)地下水发育路段应进行简易抽水试验; e)因路基开挖致使地下水出露时,应综合研判冬季形成涎流冰的可能性; f) 设置保温盲沟、保温挡墙、挡冰墙的路段,应查明地层岩性、土质分类、承载能力、地下水 位; g) 2 天然河沟冬季存在淤冰时,所设桥(涵)孔径除按正常水文计算外,还应考虑桥(涵)上部 结构遮挡阳光所形成的分层淤冰厚度; h)大型涎流冰及复杂路段治理时,宜调查前3年自然冻融循环周期。 7.3.3.3代表性地质横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a)根据地层、岩性和斜坡特征,并结合工程处理措施确定; b) )新线挖方路段宜布设在植被发育、洼地、地下水出露(泉眼)地段;
DB63/T 2052.2—2022
c)有利于查明地层岩性、节理裂隙、地下水分布等的位置; d)改(扩)建公路宜选择在既有涎流冰位置。 7.3.3.4淤冰厚(高)度应采用不同方法分析确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既有公路存在涎流冰时,可通过现场量测或询问调查确定; b)可利用同地区同类公路的涎流冰资料,采用类比法计算确定。 7.3.3.5公路改(扩)建时,应对既有涎流冰处治方案适应性进行调查,并根据涎流冰对公路影响程 度提出改线、改坡、增加桥(涵)等根治建议。
水草地勘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2 调查水草地分布范围、类型、规模; b) 1 查明水草地路段的水文、地形、地层、岩性,以及历年水位变化规律、植被发育情况、冬夏 积(冰)水等要素; c)收集既有水草地路段的处治方案或区域内相关公路治理经验
7.4.2.1应以调绘为主、勘探为辅的综合性勘探方法。 7.4.2.2调绘阶段应查明水草地分布范围,并向路线专业组提出绕避建议;当无法绕避时, 件7.4.3.1、7.4.3.2进行详细调查。 7.4.2.3勘探可采用坑探、钻探等方法。
7.4.3.1水草地调绘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a)调查收集近10年(可利用历史卫星影像)水草地范围的变化,并分析水草地成因; b)调查地表水流量、地表水和地下水位变化及补泾排关系; c)特殊岩土水草地应符合本文件第8章规定; d)改(扩)建公路应调查相关路基病害及影响程度。 7.4.3.2水草地勘探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a)每个工点代表性横断面应不少于3个; b)每个代表性横断面上的勘探点宜不少于2个,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适当加密; c)宜采用小型钻机进行钻探; d)宜采用物探方法对钻探和调绘成果进行验证; e)应查明软弱层的界限和厚度,大中桥还应进行砂土液化评价; f)采用桥梁跨越水草地时,应查明持力层位置及物理力学参数; g)特殊岩土水草地应符合本文件第8章规定。 7.4.3.3公路改(扩)建工程勘探应符合本文件7.4.3.2规定;拼宽宜在水草地反向侧,条件受限 勘探深度应满足设置护坡道、抛石挤淤、桥(涵)等设计要求。
工程地质勘察应按JTG/T3334、DB63/T1427执 少工程地质勘察应按JTG/TD31、DB63/T1859.
DB63/T2052.2—2022
8.1.1收集沿线气象、水文、构造、遥感等资料,并收集公路、铁路、水利、矿山及其他建设工程的 处治措施和防治经验。 8.1.2查明沿线特殊岩土的类型和特征,分析评价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处治建议。 8.1.3布设的勘探点、测试点等应具有代表性,勘探数量和勘探深度应满足特殊岩土的评价要求和工 程设计要求。 8.1.4应配合路线专业确定选线、选址方案:特殊路段勘察应满足方案比选及设计要求室内散热器组对与安装技术交底,
8.2.1.1应查明沿线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类型、特征、含冰量、天然上限、人为上限等。 8.2.1.2应按含冰量、地温、融沉、冻胀进行分类,编制冻土分布一览表。 8.2.1.3应在工程地质平面图中示出多年冻土范围及类型,在工程地质纵面图中示出多年冻土范围 类型、天然上限等。
8.2.3.1查明或验证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时应在8月~10月进行,季节性演变特征勘探应在2月~5月
3.2多年冻土勘探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日) 代表性横断面选择应符合JTGC20规定,地层单一路段间距宜不大于300m,类型变化及不良 地质发育路段,代表性横断面应加密; b) 每个工点代表性横断面的勘探点应不小于1个,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加密,控制性勘探 点数量应不少于总数的1/3; C) 勘探深度应符合本文件8.2.3.4~8.2.3.6规定; d) 桥梁勘探深度应满足桥梁基础设计要求。
3.2 多年冻工勘抹应付合但不限于以下规定: a) 代表性横断面选择应符合JTGC20规定,地层单一路段间距宜不大于300m,类型变化及不良 地质发育路段,代表性横断面应加密; b) 每个工点代表性横断面的勘探点应不小于1个,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加密紫芳园防水施工方案,控制性勘探 点数量应不少于总数的1/3; C) 勘探深度应符合本文件8.2.3.4~8.2.3.6规定; d) 11 桥梁勘探深度应满足桥梁基础设计要求。
DB63/T 2052.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