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4T 2658-2023 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pdf岩石挖方边坡坡率按表11选用
表11岩石挖方边坡坡
矿棉板吊板技术交底记录DB 14/T 2658—2023
DB 14/T 2658—2023
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中的规定。 H) 不良地质路段、路基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0m和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m的边坡应进行
6.6.1路基防护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情况,一般宜采用柔性*植物防护、坛工*植物防护、 植物防护等绿色防护形式。 6.6.2边坡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质边坡上,应优先采用先种草、 铺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种草宜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或有匍匐茎的多年生 草种。 X5 6.6.3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边坡、易受水浸淹和冲刷的沿河路段等,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岸、 石笼、抛石等工程措施。 “就地取材”的原则确保边坡稳定
4 支挡结构及防撞安全设施等砌体工程设计应
6.7.1农村各级公路路基防排水工程应根据沿线气候与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和行车安全。排水设施应与沿线桥 涵和农田排灌系统相配合,形成通畅的综合排水系统,并提高公路的抗水毁能力。 6.7.2路基地表水可采用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设施。当路基范围内出露地下水或 地下水位较高,影响路基、路面强度或边坡稳定时,应设置暗沟(管)、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 6.7.3挖方路段及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路段应设置边沟。边沟横断面可根据实地地形采用多样化 形式,例如梯形、矩形、三角形及不规则形状。 6.7.4边沟尺寸应根据当地降雨量和地形特点确定,边沟型式应结合当地材料情况确定,一般路段可 设置土边沟,冲刷严重的路段应设置硬化边沟,通过村镇路段的边沟有条件的宜采用暗排式硬化边沟。 有条件的路段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浅蝶形边沟或生态边沟。 6.7.5超高路段的内侧边沟应予加深,以保证边沟排水畅通。边沟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 于0.5%,特殊路段最小不得小于0.3%。
DB 14/T26582023
合路基和当地使用经验进行综合设计。 7.1.2路面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 功能层组成。 7.1.3急弯陡坡路段应选择抗滑性能好的路面结构
设计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7.3.1公路路面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的原则,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 7.3.2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抗裂耐久的性能,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面层一般采用水泥或 沥青路面,村道也可采用其他路面结构形式。 7.3.3路面结构层厚度不应小于表12规定。
表12各类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值
路基强度、稳定性和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路段宜采用简易路面过渡。 基层应具有稳定、耐久、较高的承载能力,可为单层或双层结构,厚度不应小于表12规定, 根据实际情况路面结构可增设功能层。
7.4.1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一次铺筑宽度大于5.0m 时,应设置纵向缩缝;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选在缩 缝或胀缝处;在邻近桥梁或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 7.4.2接缝设计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的规定。
7.5.1路面排水由路拱坡度、路肩横坡和边沟排水组成。 7.5.2公路设计为单车道时,应设置单向横坡。路拱坡度见表13。
7.5.1路面排水由路拱坡度、路肩横坡和边沟排水组成。
DB 14/T 2658—2023
8.1.1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的原则,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貌、 地质情况以及施工要求和使用效果等因素,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 8.1.2桥梁布设应考虑桥位处的地形特点、地质情况、施工条件、施工工期及水文计算结果等因素, ?5 选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 8.1.3特大桥、大中桥桥位在服从路线走向的前提下,作为路线的控制点,进行路桥综合考虑,尽量 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地质良好的河段上。小桥、涵洞位置服从路线布设的要求。 8.1.4重视桥梁的总体造型和景观设计,使桥梁和周围的山水风貌融为一体。 8.1.5充分利用我国桥梁建设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桥梁建设 水平。 1 8.1.6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 8.1.7跨越人工沟渠的小桥布设应以原有沟渠为基础,以不影响现有排灌系统为原则,必要时合理合 并。跨越非人工沟渠的小桥考虑地形、排水、汇水面积等因素设置。 8.1.8容许有限度中断交通的农村公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跨越季节性河流。 8.1.9当桥上线形为曲线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特大、大中桥桥上纵坡不宜大于 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村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8.1.10公路桥梁应根据安全要求设置防护设施,大中桥应设置防撞墙式护栏,小桥可设置相应的安保 护栏,与路基护栏形式保持一致。
8.2.1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划分,分类规定见表
表14桥梁涵洞按跨径分类
14桥梁涵洞按跨径分类
DB 14/T26582023
8.3.1桥涵作为永久性构造物,各级公路的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桥面净空、桥下净空、汽车荷载、人 *荷载等均应严格按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相应规定执行。 1 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后,宜尽量利用。 ? 8.3.3对窄桥加宽宜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和跨径,以使新老桥受力均匀;对于使 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技术或其他因素暂不加宽和加固的桥梁,其两端应设置路基过渡段和窄桥标志及 其它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8.3.4特大桥、大桥的桥面净宽一般不宜小于7.0m。当利用原有桥梁时,如桥梁宽度小于路基宽度, 桥头引道应设置渐变段。 2 X?? 8.3.5村镇等行人密集区的桥梁宜根据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8.4.1涵洞是为渲泄地面水流(包括小河沟)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构造物,涵洞设置应充分考 虑农田排灌,因地制宜,尽可能就地取材,方便施工与养护,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 8.4.2常用的涵洞构造形式有:圆管涵、盖板涵、拱涵、箱涵和波纹管涵。圆管涵适用于有足够填土 高度的小跨径暗涵;盖板涵适用于过水面积要求较大的低路堤明涵或一般路堤暗涵;拱涵适用于跨越深 沟或高路堤;箱涵适用于软土地基;波纹管涵适应于高填方路段、黄土湿陷性等级较高、承载力较低的 地区。为减轻桥头跳车,应尽量采用暗涵形式
9.1.1 新建公路如需设置隧道,宜采用中、短隧道。 9.1.2 改建公路中既有隧道应尽量利用,应对拟利用隧道进行评价和鉴定,按使用要求对既有隧道进 行处治,使其满足使用和安全要求,并应进行交通组织设计。 9.1.3受到地形、地质或其他条件限制时,隧道区段采用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并应增设交通安全 设施。
9.2.1洞口内外侧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纵线形应一致。 9.2.2应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确定隧道平面线形。隧道内超高宜不大于3%。改建 三、四级公路利用隧道时,应尽量改善平曲线指标。 但短于100m的隧道可不受此限
DB 14/T 2658—2023
9.3.1单车道四级公路隧道宜按双车道公路标准修建。 9.3.2二级公路隧道应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作检修道,检修道或人行道的宽度应不小于1.0m;三级公 路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0.75m,行人少或建设资金紧张,人行道可单侧设置;四 级公路可单侧设置人行道。
4.1隧道洞门一般宜采用端墙式洞门,在洞口地形平缓处可采用削竹式洞门。 4.2 端墙式洞门一般宜采用现浇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
I~IⅢI级围岩洞身段可采用喷锚衬砌,隧道洞口段及IV~VI围岩洞身段应采用复合式衬砌或整体式 衬砌,复合式衬砌及整体式衬砌中二次衬砌现浇混凝土厚度应不小于30cm。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 均
9.6.1隧道应根据“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做妥善处理,保证 行车安全及隧道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 9.6.2隧道模筑混凝土衬砌应满足抗渗要求,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8。 9.6.3隧道排水宜采用边沟排水为主。岩体中赋水少时,可只设排水边沟;岩体富水及隧道位于寒冷 地区时,应设置中央排水沟,中央排水沟应位于冻结深度以下,且管径不应小于30cm。出水口应设防 寒措施。
9.7.1隧道内面层应与洞外面层一致,宜采用复合式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当采用复合式路面时, 沥青混凝土面层宜采用双层式,面层厚度宜为8~10cm;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0cm。 9.7.2隧道洞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表面应刻槽、压槽、拉毛或凿毛。 9.7.3无仰拱隧道,底部应设10cm厚贫混凝土基层;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时基层下可铺设20cm厚的 水稳碎石或水稳砂砾整平层。 9.7.4隧道仰拱回填应采用强度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
9.7.1隧道内面层应与洞外面层一致,宜采用复合式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当采用复合式路面时, 沥青混凝土面层宜采用双层式,面层厚度宜为8~10cm;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0cm。
之、三、四级公路的短隧道可不设照明设施;当不设照明时应设置视线诱导标志,并加强 施。 8.2 二、三、四级公路的中隧道中间段宜设置保证人车混合通行的灯光亮度,隧道内光亮度不 2.0cd/m。
10.1交叉类型及角度
DB 14/T26582023
10.1.1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应设置立体交叉;与一级公路交叉宜设置立体交叉,即通道或天桥;农村 公路与二级公路及以下应采用平面交叉,并应进行渠化设计。 10.1.2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斜交时,其锐角不应小于45°,见图2。
图2平面交叉口交角示意图
10.1.3因受地理条件限制,农村公路接入公路纵坡、视距等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设置附加 式进行交通管理。 一 10.1.4农村公路接入公路时,应采取主路优先的交通管理方式,必要时采取信号控制交通管
0.1.3因受地理条件限制,农村公路接入公路纵坡、视距等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设置附加车道等方 式进行交通管理。 0.1.4农村公路接入公路时,应采取主路优先的交通管理方式,必要时采取信号控制交通管理方式 0.2视距 0.2.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两相交公路间通视三角区应保证通视。条件受限无法满足要求的,应保证 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车道中心线5m~7m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通视。 纠面线形应满早停东视距西求贝丰1
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两相交公路间通视三角区应保证通视。条件受限无法满足要求的,应保 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车道中心线5m~7m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通视。 2 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纵面宜平缓,纵面线形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见表15。
表15平面交叉安全停车视距
10.3平面交叉范围内公路的线形
主要公路交叉范围内纵坡应在0.15%~3.0%的范围内,次要公路紧接交叉口的引道部分应以0.5%~ 2.0%的纵坡通往交叉,且此坡段至主要公路的路缘至少25m;改建公路平面交叉次要公路可以0.3%~2.0% 的纵坡通往交叉,但应加强排水设计;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圆曲线设置超高时,次要公路的纵坡应 服从主要公路的横坡。
表16相邻道路接入口最小间距
Q/GDW 11382.1-2015 国家电网公司小型基建项目建设标准 第1部分:调度生产管理用房.pdfDB 14/T 2658—2023
DB 14/T 2658—2023
DB 14/T 2658—202
10.4.2接入道路应设置不小于20m的直线段,并应分别设置不小于10m的水平段或纵玻段不超过接入 位置公路横坡度的缓坡段。紧接水平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受限路段不应大于6%。水平段应设置铺装 路面,并对其路基进行压实, 10.4.3道路接入位置不宜设置在圆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平曲线内侧,不应设置在凹形竖曲线的最低 点。
10.5公路与铁路交叉
10.5.1公路或铁路下穿农村公路时,不应影响公路桥墩、排水系统等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10.5.2公路或铁路下穿农村公路时,一般采用垂直交叉。必须斜交时,其交角不应小于60°;特殊 情况下不应小于45°;山岭地区特别困难路段不应小于30°。 ? 10.5.3公路或铁路从农村公路桥梁下穿可能改变桥梁基础受力时,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结 构和变形验算。 10.5.4公路或铁路从农村公路隧道上方跨越时,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结构和变形验算。 10.5.5农村公路下穿铁路时,净空需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的要求;农村公路上跨 铁路时,桥下净空应满足相关要求。 10.5.6农村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时,农村公路桥梁或铁路桥梁应设置对应等级的防撞措施和防落物网
凯悦大厦消防施工方案10.6公路与管线交叉
管线(电力、电讯、管道、渠道等)与农村公路交叉, ,一般采取垂直交叉,从公路路基下穿越,如 需斜交,交角不应小于60”,受限时不应小于45 从公路桥梁穿越,一般应垂直交叉,并从孔跨中部 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