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DAQI 018-2021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pdf

T/SDAQI 018-2021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38017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SDAQI 018-2021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pdf

式中: Ai一一间接加热系统的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m); Ac一一直接加热系统的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m); UL一一集热器总热损系数[W/(m·C)];对于平板型集热器,U.宜取4~6W/(m·C);对于真空管 集热器,U宜取1~2W/(㎡·C);具体数值应根据集热器产品实际测试结果确定; Uhx一一换热器传热系数[W/(m·C)],查看产品样本得出; Abx一一换热器换热面积(㎡),查看产品样本得出。 6.2.9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太阳能保 证率不宜低于30%。

式中: f一一太阳能保证率(%); Qi一一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MJ); Q一一系统总热量(MJ)。

/SDAQI0182021

6.2.9.2采用长期测试时,设计使用期内的太阳能保证率应取测试期间平均太阳能保证率。 2.10 2 采暖系统的太阳能集热效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采暖系统的太阳能集热效率Ⅱ应 计算得出:

a)在实际供暖设计工况下,热泵机组的制热量应能够满足冬季供暖负荷; b)应根据设计工况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热量TBT3244.3-2010 机车车辆用组合式管夹 第3部分:单管夹——重型系列,当设计工况与机组的标称工况不符时,应 根据室外温、湿度及结、除霜工况对制热性能进行修正; c)热泵机组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 6.3.2供暖系统中选用的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电空气源热泵机组名义工况制热性能系数最低COP应满足T/CECS564的相关要求;燃气空 气源热泵的COP不低于1.2; b)在最初融霜结束后连续制热运行中,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一个连续制热周期的20%。 6.3.3空气源热泵机组产生的噪声、振动应符合现行GB50118的规定。 6.3.4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b)多台室外机宜分散安装; c)避免受污浊气流影响; d)噪声和排热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e)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f)室外机应防积雪措施:

a)在实际供暖设计工况下,热泵机组的制热量应能够满足冬季供暖负荷; b)应根据设计工况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热量,当设计工况与机组的标称工况不符时,应 根据室外温、湿度及结、除霜工况对制热性能进行修正; c)热泵机组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 6.3.2供暖系统中选用的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电空气源热泵机组名义工况制热性能系数最低COP应满足T/CECS564的相关要求;燃气空 气源热泵的COP不低于1.2; b)在最初融霜结束后连续制热运行中,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一个连续制热周期的20%。 6.3.3空气源热泵机组产生的噪声、振动应符合现行GB50118的规定。 6.3.4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b)多台室外机宜分散安装; c)避免受污浊气流影响; d)噪声和排热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e)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f室外机应防积雪措施:

T/SDAQI0182021

9) 1 应采取可靠措施,对化霜水有组织排放。 3.5 当室外机组集中布置时,应在室外机组周围留有充足的散热空间,以防止进、排风的气法 或吸入其它室外机组的排风

6.4.1储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合理布置太阳能集热系统、生活热水系统、供暖系统与储热水箱的连接管位置,实现不同 温度供热/换热需求,提高系统效率。 b)储热水箱一般为常压水箱,水箱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适当的位置设有通气口、溢流口、 排污口。 c)应有可靠的技术措施防止储热水箱内的热量回流。 d)系统储热水箱材质应满足防腐要求,衬里材料和内壁涂料,应确保水质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 符合卫生标准,热水应无异味、铁锈或其他有碍人体健康的物质。 e)储热水箱不应与消防水箱合用。

6.4.2在确定季节储热系统的水箱容量时,应计算储热水箱内热水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宜利用计 算软件模拟全年运行性能,进行计算预测。水箱的最高水温应比工作压力下对应的工质沸点温度低 10℃

季节储热水箱应有避免池内水温分布不均匀

4.4对于容积小于0.6㎡的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储热水箱热损系数应不大于16W/m”·K;容积 于0.6㎡的储热水箱,其保温性能应满足GB/T20095中温降要求,

6.5.1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使用的管材和管件,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的要求, 6.5.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管线的布置应考虑检修的可行性,任何一组(根)管线检修或更 换时不应影响其他管线的正常使用

5.5.1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SDAQI0182021

式中: G一一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m/h; g一一太阳能集热器的单位面积流量,m/(h·m²); A一一太阳能集热器的采光面积,m。 6.5.5.2太阳能集热器单位面积流量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器生产企业给出的企业数值确定。在没有 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参数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系统,宜按表3给出的范围取值。

表3太阳能集热器的单位面积流量

6.6.1循环水泵应根据水系统的阻力计算结果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

6.1循环水泵应根据水系统的阻力计算结果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T/SDAQI0182021

a)供暖系统的冷热水循环泵应满足系统冬季供热设计工况所需流量和扬程的较大值; b)当水系统添加防冻液时应根据防冻液浓度和性质对系统循环流量和阻力进行修正。 6.6.2分散集热、分散储热的分散式太阳能系统,其集热循环泵量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大小 确定,并按下式计算:

qx=(0.01~0.02)Ac· 式中: Qx一一集热循环泵流量(L/s); Ac一一集热器总面积(㎡)。 6.6.3集中集热、集中储热的集中式太阳能系统,其集热循环泵流量应根据集热器及相关管路的容 积和集热循环泵一次运行历时确定,按下式计算:

式中: 集热循环泵流量(L/s);

Ac一一集热器总面积(m)。 6.3集中集热、集中储热的集中式太阳能系统,其集热循环泵流量应根据集热器及相关管路的 和集热循环泵一次运行历时确定,按下式计算:

式中: Vx 集热器及相关管路的容积(L) 个 集热循环泵一次运行历时(s)

6.6.4集中集热、分散储热的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流量可根据小时换热量折算后 按热量体积公式进行换算:

按热量体积公式进行换

式中: Q一一传热工质质量流量(kg/h); W一一小时换热量,以夏季平均日的辐照量换算得到的换热量乘以1.5的系数(kJ/h); C一一换热介质的定压比热容[kJ/(kg·℃)]; t;一一换热供路介质温度(°℃); tend一一换热回路介质温度(°℃)。 6.6.5太阳能集热循环泵的扬程应根据克服集热系统最大水头损失计算确定。 6.6.6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供水量应由系统根据水温自动控制,且冷水系统设计应保证热泵系统的水 量要求。空气源热泵机组循环泵流量应根据热泵的供热量和循环温差确定,按下式计算:

qrx =k. Qg (11) cpr△t

T/SDAQI018202

Q一一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循环泵流量(L/h); k一一安全系数,取1.10~1.20; Q一一热泵机组设计小时平均供热量(kJ/h); P一一水的密度,1kg/L; △t一一热泵机组的进出口温差(℃),一般取5℃。 6.6.7供暖系统的循环泵应设备用泵,太阳能系统和热泵机组两者的循环回路和循环泵应分开设置, 6.6.8循环泵宜靠近储热水箱设置,宜安装在室内;当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适当的防雨保护措施; 结冰地区还应采取适当的防冻保护措施。 6.6.9水泵应采用低噪音机组并采取防噪音措施。 6.6.10采暖循环泵的选型须满足管路和末端采暖设备的负荷需求。

Q一一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循环泵流量(L/h); k一一安全系数,取1.10~1.20; Q一一热泵机组设计小时平均供热量(kJ/h); P一一水的密度,1kg/L; △t一一热泵机组的进出口温差(℃),一般取5℃。 6.6.7供暖系统的循环泵应设备用泵,太阳能系统和热泵机组两者的循环回路和循环泵应分开设置, 6.6.8循环泵宜靠近储热水箱设置,宜安装在室内;当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适当的防雨保护措施; 洁冰地区还应采取适当的防冻保护措施。 5.6.9水泵应采用低噪音机组并采取防噪音措施。 6.6.10采暖循环泵的选型须满足管路和末端采暖设备的负荷需求,

6.6.9水泵应采用低噪音机组并采取防噪音

7.1 供暖末端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及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使用时间、热源状况、 需求等确定,应符合GB50019和JGJ142的规定,

6.7.2地面辐射供暖

6.7.2.1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室内设计温度宜使房间地表面平均温度在表4规定的适宜 且不应高于最高限值

表4地面辐射供暖地面平均温度(C)

6.7.2.2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不宜超过45℃,且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3℃,并应考虑以下因 素: a)供水温度不超过空气源热泵机组在当地室外供暖设计温度时能够达到的最高水温; b)供水温度宜采用在室内设计温度和加热管最小敷设间距条件下,满足房间所需向上的散热量

T/SDAQI0182021

所需的水温; c)同一系统各房间的设计水温应一致,即按要求水温最高的房间确定。 6.7.2.3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b)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潮湿 房间,填充层上或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c)地面辐射供暖面层材料热阻不宜大于0.05㎡·K/W; d)绝热层、隔离层、防潮层等的设置和地面面层的选择设置等,应符合JGJ142的相关规定, 6.7.2.4供暖地面类型可采用混凝土填充式、预制沟槽保温板式、水泥砂浆预制填充板式和预 经薄供暖板等形式。 6.7.2.5地面辐射供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 流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所需的水温; c)同一系统各房间的设计水温应一致,即按要求水温最高的房间确定。 6.7.2.3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b) 1 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潭 房间:填充层上或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绝热层、隔离层、防潮层等的设置和地面面层的选择设置等,应符合JGJ142的相关规定。 2.4供暖地面类型可采用混凝土填充式、预制沟槽保温板式、水泥砂浆预制填充板式和预 暖板等形式。 2.5地面辐射供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 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6.7.3.1散热器选择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同时应符合GB50736 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6.7.3.2散热器面积的确定应符合GB50736中的相关规定。并考虑散热器连接形式、安装方式、 组装片数、热水流量、进出口温度等因素。 6.7.3.3供暖系统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面积的修正。

6.7.4风机盘管供暖

6.7.4.1以下场所宜采用风机盘管供暖: a)有供暖和空调需求; b)室内温度有独立调节要求; c)间歇供暖。 6.7.4.2风机盘管规格应根据房间热负荷、设计供回水温度等确定HG/T 5966-2021 高氯废液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方法.pdf,其他参数应满足GB/T19232 中有关规定。

6.7.4.2风机盘管规格应根据房间热负荷、设计供回水温度等确定,其他参数应满足(

6.7.4.3采用风机盘管供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优化室内气流组织,减小温度梯度,

6.7.5直接冷凝式供暖

6.7.5.1直接冷凝式供暖机组及其末端的供热能力应满足热负荷需求。 6.7.5.2直接冷凝式热风供暖末端应合理优化气流组织,保持人员停留区舒适度。

T/SDAQI018202

6.7.5.3直接冷凝式热风供暖末端在热泵主机除霜时应具有防吹冷风功能。 6.7.5.4采用直膨式热风供暖末端的空气源多联式热泵机组应符合JGJ174的相关要求。 6.7.5.5直接冷凝式辐射供暖末端可采用直接冷凝式地板辐射供暖模块、墙体辐射供暖模块以 及直接冷凝式壁挂辐射板供暖模块等形式。 6.7.5.6直接冷凝式辐射供暖末端应设置蓄热装置。 6.7.5.7根据不同的直接冷凝式辐射供暖末端合理设计铜管管长以及布管方式。 6.7.5.8直接冷凝式辐射供暖末端中铜管直径和管间距的选择DB63/T 1607-2017标准下载,应根据建筑所需热负荷、系统 运行温度以及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其他设备的安装位置应满足下

.1.1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条件下,采暖期室内温度实测值应到达设计设定温度。 1.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评价指标及其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应符合 本规程附录B、附录C的规定: a)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文件无明确规定时应符合 6.3.2条的规定; b)室内温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文件无明确规定时民用建筑应符合GB50736、工业 建筑应符合GB50019的有关规定; c)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常规能源替代量、二氧化碳减排量、二氧化硫减排量、粉尘减 排量应符合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