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070-2022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pdf

HY/T 070-2022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8007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HY/T 070-2022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pdf

用海项目权属资料、设计方案、竣工验收图等工程

的海底地质和地貌、水深、潮汐、岛礁等基础地理

收集相邻用海项目的权属资料、最新版或近三年大比例尺海图、能反映现状的遥感影像等相

技术设计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a)测量任务概述; b)技术要求和技术依据; c)资料收集与分析; d)测量实施设计; e)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f) 测量人员配置; g)测量进度安排; h)质量控制、检查与评定; i) 安全措施; j) 提交成果资料。

EPC项目机电施工组织设计.pdf技术设计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测量任务概述; b) 技术要求和技术依据; c) 资料收集与分析; d 测量实施设计; e) 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f 2 测量人员配置; g) 测量进度安排; h) 质量控制、检查与评定; i) 安全措施; j) 提交成果资料。

6.1测点对象选取的一般方法

6.1.1一般测点对象选取

用海对象外缘线规则的,测点对象为外缘线拐点;用海对象外缘线不规则的,测点对象在不 缘线上选点。应视测点对象的变化,在确保真实反映用海范围情况下,控制选点密度。

当用海对象的外缘为封闭圆时(如圆形锚地),可以把圆心作为测点对象,兼以相应半径的圆周 址线。也可依据6.1.3按弧线步长选取测点对象

6.1.3弧线用海边界

当用海对象的外缘为圆弧时,可按弧线步长(弧线相邻两取点的直线距离,也可取为这两点的弧 长),在弧线上均匀选取测点对象。 最大限差时弧线相邻两点取值的直线距离L。按公式(1)计算取值,弧线步长L'取值范围为: 0.9L。≤L'≤1.1L。。

Lo 最大限差时弧线相邻两点取值的直线距离,单位为米(m); 弧半径,单位为米(m); D 最大允许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单位为米(m); 系数,4取值0.1m时,6取值2,4取其他值时,6取值0.5

当用海对象的外缘结构为直立式(如直立式的填海、围海、构筑物等),测点对象为用海外缘线 寺征点。

当用海对象的外缘结构为斜坡式(如斜坡式的填海、围海、构筑物等),测点对象为坡底外缘线上的 特征点,也可以为坡顶线上的标志点

有用海设施的,测点对象为用海设施外缘线上的特征点;无用海设施的,为实际设计特征点。

排放的有害物质浓度随离排放口距离而衰减,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保护目标,测点对象为有害物质 浓度达到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时水体受波及的范围线的特征点

其他用海,可根据用海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几类方法确定测点对象。

7.1测点对象位于海面以上(含海面)

宜采用GNSS或全站仪等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直接对测点对象进行实测,获取

HY/T 070—2022

测点对象位于海面以下海床面以上(含海床面

7.2.1位于边坡、构筑物、倾倒区、矿产开采区

宜采用水下声呐或激光等设备进行扫测,获取测点对象所在区域的水深地形、地貌影像、三维模型 等数据。 a)水深地形:对获取的水深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海床面和用海区的水深地形特征,解译出自海床 面向用海区发生水深特征变化的交界线,解析测点对象坐标。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用海施工前 的水深数据地形辅助判断。 b)地貌影像:对获取的地貌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海床面和用海区的声学影像特征,解译出两 者色差发生明显变化的交界线,解析测点对象坐标。 c)三维模型:对获取的三维模型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用海区与海床面的交界线,或构筑物垂直投 影的外缘线,解析测点对象坐标。

7.2.2位于海底管道

宜采用水下声呐、海洋磁力等设备进行扫测。 a)水下声呐:获取测点对象所在区域的地貌影像并进行分析,识别海床面和海底管道的声学影像 特征,解译出两者色差发生明显变化的交界线或海底管道影像条带的中心线,解析测点对象 坐标。 b)海洋磁力:管道材质为金属时,可使用海洋磁力仪等设备进行探测,获取测点对象所在区域的 磁力场数据,识别出磁力发生突变的位置,解析磁力曲线波峰点作为管线的中间点,获得测点 对象坐标。

7.2.3位于海底电缆

测量方法见7.2.2的b)。

7.3测点对象位于海床面以下

7.3.1位于边坡及构筑物

宜采用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地震设备等进行探测,获取测点对象所在区域的地层剖面数据,识别海 床、构筑物的地层剖面特征,解译出自海床向用海区出现构筑物地层特征的构筑物前沿线,解析测点对 象坐标。

7.3.2位于海底隧道

宜采用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地震设备等设备进行测量,测量方法见7.3.1。或采用全站仪等设备从 隧道内部施测,测量获取隧道内部测点对象坐标。由此根据实测相对位置数据或设计图纸,解析出海底 隧道中心线或海底隧道两侧外缘线坐标数据。

7.3.3位于海底管道

宜采用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地震设备等进行测量,测量方法见7.3.1。管道材质为金属的,测量方法

7.3.4位于海底电缆

测量方法见7.2.2的b)

7.4.1有可视标志物

测量作业时测量测点对象瞬时位置坐标,测量方法见7.1。

作业时测量测点对象瞬时位置坐标,测量方法见

根据其他相关标志点测量结果及设计资料确定测点对象坐标。可参考标志点测量,测量方法见 必要时可开展现场放样测量验证

7.4.3污水达标排放

根据相邻用海或周边标志点特征,采用7.1的方法,测量相邻用海界址点坐标或标志点坐标,结合 用海批复、设计资料或峻工资料推算出的界址点坐标。 其他用海的测量可以根据用海特征参考以上类型选择测量方法(如海底场馆可参考海底隧道的测 量方法)。

测量误差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点对象的选取误差、解译误差、测量误差。 a) 选取误差:指施测前在现场选择点对象时,由于点对象所在体的物理和几何特性等因素,引起 判别、选择点对象位置而存在的差异。 b) 解译误差:指现场施测时,测量采集了点对象及其周边点的位置及特征信息,根据点对象测量 数据的特征,从测量数据集中,解译识别点对象的误差。 c)测量误差:利用定位系统、遥感、声纳、磁力或激光等设备直接测量造成的直接误差。

8.2测点对象选取误差或解译误差

8.2.1海面以上测点对象

位于海面以上测点对象,边角清晰的,选取误差不超过土0.02m,通过遥感手段测量时,解译误差不 超过士0.1m。 位于海面以上测点对象,边角不清晰的,选取误差不超过士0.5m,通过遥感手段测量时,解译误差 不超过±0.5m。

8.2.2海面以下测点对象

利用声纳、磁力或激光等设备扫描成像测量的,影像解译误差不超过士1m。

国家大地网点及各等级的海控点、GPS网点、导线点均可作为测量的平面控制基础。 平面控制点的定位中误差近岸区域应不超过士0.05m,远海区域应不超过士0.1m。

8.3.2点对象测量误差

点对象测量误差要求如下: a) 2 直接利用高精度定位设备测量,近岸区域的测量中误差应不超过士0.1m,远海区域的测量中 误差应不超过士0.2m; b) 1 通过遥感手段测量,近岸区域的测量中误差应不超过士0.1m,远海区域的测量中误差应不超 过士0.2m; c) 利用声纳、磁力或激光等设备扫描成像测量,当所处水深小于或等于20m时,测量中误差不超 过士2m;当所处水深大于20m时,测量中误差不超过士(1.8十0.01h)m,h为所处深度。

界址点位于公布海岸线或毗邻用海界址线上的,沿用公布海岸线或毗邻用海界址线特征点坐标, 开展插值计算和现场测量验证。 涉及海陆分界处无公布海岸线时,参照《全国海岸线修测技术规程》测定岸线。

9.1.2测点对象为界址点

将测点对象坐标作为界址点坐标。

9.1.3测点对象为标志点

HY/T124的规定,推算界址点

9.1.4污水达标排放

在包络线上提取影响范围等值线特征点坐标作为界址点坐机

9.2.1面积计算内容

面积计算包括但不限于用海及各内部用海单元的面积计算

9.2.2面积计算方法

根据确定的用海界址点,连接成界址线,形成用海或用海单元闭合多边形,依据4.2.4确定的投影 方式计算各界址点平面坐标,采用公式(2)或公式(3)平面解析法计算用海面积。也可采用计算机辅助 软件计算用海面积。

式中: S 用海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2 第i个界址点的纵坐标,单位为米(m),2。=n,2(n+1)=α1; yi 第i个界址点的横坐标,单位为米(m); 界址点的个数。

现场测量时获取的数据及现场作业记录表,主要包括现场测量记录表及示意图、界址点坐标、标志 点坐标等,根据测量作业方式,还应包括相应获取的原始数据(如GNSS记录、遥感影像、声学数据、测 深数据、磁力探测数据等)。 必要时给出示意图予以说明

整编数据指对原始数据进行解析、解译等处理产生的过程数据,主要包括对现场测量记录表进行整 饰,对界址点坐标进行导出、展点、连线,对标志点坐标进行解析推算出界址点坐标等。 见10.1.1。根据测量作业方式,还应包括:相应产生的整编数据(如:对采集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 形成符合精度要求的影像数据);对声图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符合精度要求的声图数据;对测深数据进行 处理,形成符合精度要求的水深地形数据;对磁力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符合精度要求的磁力数据;根 据数值计算,水体受波及的最大包络线数据等。

成果数据为界址点成果坐标表和海域使用测量面积值。 坐标表的样式按照HY/T251的规定执行。

成果图件指反映用海位置、用海形态、用海界址、用海面积的成果图集,包括海域使用位置图、海域 使用界址图。如果用海单元较多小区室外管网施工方案2,需反映各用海单元全貌和关系时,可增加海域使用平面布置图。海域 使用位置图是指反映项目用海地理位置、平面轮廊及其与周边重要地物位置关系的图件。海域使用界 址图是指反映用海及内部单元的界址点分布、界址范围、用海面积、用途、用海方式及其相邻用海信息的 图件。海域使用平面布置图是指反映同一用海项目内多个用海之间平面布置、位置关系的图件。

HY/T070—2022

测量报告包括概述、技术执行情况、成果质量说明和评价、提交和归档的成果及其资料清单四部分。 体内容如下: a)概述:说明测量工作总体情况(如:任务来源、目标、工作量、作业区概述,以及任务的安排和完 成情况等); b)技术执行情况:任务测量过程中主要技术问题和处理方法(如: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型号及精 度、数据处理方案、所采用的软件、起算点数据和坐标系统,误差检验及相关参数等); c)成果质量说明和评价:简要说明面积计算方法与结果,质量控制和测绘成果的质量情况; d)提交和归档的成果及其资料清单:说明上交和归档的成果形式,并上交归档的资料文档清单。

严格按照相关测量规范、技术设计要求和仪器使用要求开展测量工作。对项目各个工序的过程成 具和最终成果进行有效质量控制。 a)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测绘合同,经审批的技术设计书或作业指导书,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有 关测绘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 b)测量仪器设备检校: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应满足测绘成果精度要求,并按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 定、校准或自校并在有效期内,以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c)定位仪器设备比对:测量前应在已知对象进行校准比对,并应符合测图要求。也可与高精度数 据、专题数据、生产中使用的原始数据、可收集到的国家各级部门发布的数据等参考数据对比 确定是否错漏。 d)检查点、检查线布设:为了避免出现错误,需要利用检查点、检查线进行检验比对测量成果数据 的准确性。检查点、检查线的布设,按各测量仪器作业要求确定。 e)记录完整可溯源: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测量原始数据记录、关键过程的信息记录,保证测 量工作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f)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包括测量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 1)过程检查由测量单位作业队伍中的检查人员承担,贯穿于整个作业过程; 2)最终检查由测量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对最终成果进行检查; 3)验收工作由任务的委托单位组织实施,或由该单位委托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验收。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详细方法可参考GB/T24356。

附录A (规范性)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记录表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记录表见表A.1。海域使用面积测量示意

表A.1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记录表

表A.1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记录表

热控施工组织设计. 每域使用面积测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