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三峡库区工程地质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2012版).pdf本《勘查技术要求》保持了2005年版《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 求》总体框架、全部章节和主要内容,仅做了局部少量修订和补充。本次主要修订的内容 有:参照最新相关规范规程进行了总体内容的校核和修订,按照三峡水库实际调度运行情 况对水库水位降落工况进行了修订,对滑坡稳定性计算的荷载组合、水压力计算方式进行 了补充修订,修改完善了滑坡涌浪计算方法,补充了降雨标准定量化的方法及实例,删除 了部分资料性附录和参考资料。 参加本次修订的部门和单位是: 主编单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参编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中心;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勘查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含2005年版主要起草人):黄学斌、殷坤龙、徐开 祥、付小林、程温鸣、邓清禄、简文星、郭其达、高新平、晏鄂川、王洪德、罗先启、易 庆林、吴益平、彭光忠、郭建强、孙党生、郭满长、彭光泽、马霄汉、马飞、孙仁先、杨 建英、李辉武、李正川潘方贵、刘贵应潘更、庄建立、张志斌、伍志石、宋洪斌
1.1为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达到勘查手段适当、工 作量经济合理并确保成果质量的目标,制定《勘查技术要求》。 1.2本《勘查技术要求》适用于三峡库区滑坡、崩塌(危岩体)及塌岸防治工程地质 勘查。 1.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 重点治理”的指导思想。 1.4对于应急工程治理项目,在已完成的应急勘查的基础上,将方案论证比选和初步 设计阶段勘查两阶段合并,达到详勘深度要求。 在勘查过程中,根据设计需要,及时提出中间性勘查成果,供设计单位及时研究防治 方案。勘查单位应结合防治方案的工程布置,及时调整原勘查设计,使勘查成果满足防治 工程初步设计的需要。 对于其它勘查项目,按正常勘查阶段实施。应首先完成并及时提交方案论证比选勘查 报告,满足方案论证比选的要求,以尽快确定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防治工程决策 提供依据。此后则根据方案论证比选后的决策决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勘查,以及相应的 工作安排及成果提交。 1.5勘查应充分利用规前勘查的成果资料,进一步分析规前勘查稳定性初步评价和防 治工程建议方案,研究勘查方案的布设。 1.6勘查工作中,应加强勘查手段的综合利用,勘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稳定性的综合 评价,提高勘查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7《勘查技术要求》侧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特点而制定,没有提及的一些通用 要求如术语、符号、岩土分类以及归档要求等遵照国家及部门有关标准执行。 1.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别于工民建设及其它基本建设工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 时限性,勘查工作阶段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合并。
列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危岩体)、塌岸三类。 2.1.1滑坡分类 根据滑坡体物质组成、形成原因、滑动形式及规模等《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10》.pdf,可按表2.1.1对滑坡进行分 类
列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危岩体)、塌岸三类。
根据滑坡体物质组成、形成原因、滑动形式及规模等,可按表2.1.1对滑坡进行分 类
表2.1.1一般滑坡分类表
2.1.2崩塌(危岩体)分类
崩塌(危岩体)分类见表2.1.2
塌岸分类见表2.1.3
2.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2.2.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滑坡、崩塌(危岩体)、塌岸按危害程度等级划分三级,见表2.2.1。
2.1滑坡、崩塌(危岩体)及塌岸按危害对象、
持殊情况需要进行等级增减,需要经过专门论证与批准,
2.2.1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1)滑坡及崩塌(危岩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滑坡及崩塌(危岩体)按地质复杂程度划分三级。符合下列3个条件或3个条件以上 者为复杂,2个条件者为中等,1个条件或1个条件以下者为简单: ①)地形地貌复杂:地貌单元超过2个、地形起伏变化大、危岩体陡崖高度在50m以 上; ②岩土组成种类多、变化大、结构复杂; ③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外围及滑床岩体破碎、危岩体不利结构面(包括软弱夹层)3 组以上,卸荷强烈; 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有多个含水层、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较多。 2)塌岸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塌岸预测段按地质复杂程度划分三级。符合下列3个条件或3个条件以上者为复杂, 个条件者为中等,1个条件或1个条件以下者为简单: ①地形复杂:地形坡陡多变,不利于库岸稳定; ②岸坡岩土组成复杂:土质岸坡土层厚度大、组成变化大,岩质岸坡以软岩为主, 或软、硬岩相间; ③构造复杂:岩体结构面发育、岩体破裂、强风化、倾角小于坡角具软夹层的顺向 坡或处于大的断裂破碎带; 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土体的性质对水较敏感,含水层、隔水层及地下水分布变
2.3.1方案论证比选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在规前勘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论证比选勘查,论证对致灾地质体进行工程治理的必 要性和可行性。勘查其产出的地质环境、边界条件、规模、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 有关稳定性计算的参数,对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并作出综合评价,分析其成灾的可能 性、成灾的条件,调查其危害范围及实物指标,分析论证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工 程治理与搬迁避让的比较,提出工程防治方案建议。为方案论证比选提供必要的地质资 料。
2.3.2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在充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及方案论证比选阶段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方案论证比 选方案设计的工程布置及尚需研究的地质问题,对设计的治理工程轴线、场地和重点部位 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探和测试,进一步查明边界条件,复核有关物理力学指标及计算 参数,为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 深度和工程施工等提出工程地质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2.3.3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对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论证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专门性或复核性勘查 (【SL/T188一96】,P2,修改)。施工期间开展地质工作,对开挖所揭露地质现象进行地 质素描、地质编录和检验,验证已有的勘查成果;必要时补充更正勘查结论,并将新的地 质信息反馈设计和施工。当勘查成果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不能满足设计施工需要或设计 有特殊需要时,应进行施工勘查。施工勘查应充分利用已有施工工程(【DB/50/143 2003】,4.3.5)。
(十一)勘查设计主要附图附表: (1)以致灾地质体地质图为底图的勘查工作布置图(附勘探剖面图及典型钻孔、 签 井、平洞等勘探设计图); (2)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3)仪器、设备及主要材料明细表; (4)各种费用预算表。
(十一)勘查设计主要附图附表: (1)以致灾地质体地质图为底图的勘查工作布置图(附勘探剖面图及典型钻孔、! 竖 井、平洞等勘探设计图); (2)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3)仪器、设备及主要材料明细表; (4)各种费用预算表。
3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3.2测区采用的坐标系统及成图规格
1)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按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分带。当测区范 围比较大、测区处于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长度投影变形较大,应当考虑长度投影 变形的问题; 2)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特别提示:三峡水库蓄水水位采用的高程系统 为吴淞高程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吴淞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H56黄海(m)≈H吴淞 (m)-1.79(m),各地段之两高程系统差值可查相应手册。 3)地形图规格: ①图幅分幅:采用50cm×50cm矩形分幅,图廓坐标为0.25千米(1:500)和0.5千米 (1:1000)的整数倍数,图幅不可错开拼接。当图廓外有少量地形属于测绘范围时,可破图 郭测入同一图幅内; ②图幅编号:以西南角图廓坐标公里数作为图幅编号,注记在北图廓外中间图名下 方; ③图名:三峡库区××省(市)××县(区)××滑坡(或塌岸、危岩体)地形图。
3.3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可采用对点边连式D级GPS测量进行平面基本控制,有些库岸段
3一 Ⅱ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2)标石理设要求 所有D级、E级或相对应等级以上控制点要求砼预制后运到现场理设或现场浇筑;对 不宜埋设标石的地方,可采用在稳定岩石或建筑物上刻“十”字的方法(刻划深度3mm, 旁边写出点号,字头朝北)。埋石规格,一般普通标石:顶面20×20cm,底面40×40cm, 高40cm;建筑物上标石:顶面20×20cm,底面30×30cm,高15cm)。所有埋石点均应填 绘点之记,要实地绘出点位略图,并作简要点位说明。 3)高程控制测量 测区基本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高程起始点不得少于两个,并应进行连测检查。 由于三峡库区存在几种不同高程系统的测量成果,须特别注意核实搜集到的起始点的高程 系统),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5mm。图根点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方法,并可与平面控制同时进行。较平坦地区也可采用等外水准测量方式。
注:K为路线或测段的长度(km);L为符合路线(环线)长度(km);R为检测测段 长度(km) 注意:非特殊困难地区的高程控制不得采用GPS测量方法;对个别特殊困难地区, 司 用四等以上水准高程起算点对GPSE级点进行高程拟合(拟合时的起算点不得少于6个某小区会所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且 应经过四等水准联测,并分布均匀),并应分析拟合高程精度是否达到土5cm要求。
1)剖面测量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 2)每条剖面两端点、剖面控制点一般应埋石,每一条剖面至少应有两个埋石点; 3)实测剖面应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施测,剖控点(含两端点)间距应小于 1000m,剖面点至测站点最大距离应小于800m; 4)测站点间距离应一次照准两次读数,水平角、天顶距各观测一测回。 5)测站点至剖面点距离一次照准一次读数测定,天顶距采用盘左一次读数,用全部仪 可直接读平距、高程(或高差); 6)剖面测量的计算取位,平距取0.1m,高程0.01m; 7)作剖面图时,剖面方向一般按左西右东、左北右南原则; 8)剖面图应注明名称、编号、剖面比例尺、剖面实测方位等
3.6钻孔等勘探点工程测量
1)所有点位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极坐标法测定; 2)水平角、垂直角、距离均测一测回; 3)钻孔平面位置以封孔后标石中心或套管中心为准,高程以套管口为准,并量取标石 面或套管口至地面的高差。
3.7重要野外地质观测点、物探控制点测量
1)采用极坐标法测量; 2)水平角、垂直角盘左测半测回,距离读数一次; 3)在同一测站测定点数量超过10个或观测时间超过1小时后,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 新归零。
1)GPSE或相应等级以上控制点展点图、点之记、成果表、图根控制点成果表。 2)GPSE级以上控制点DL/T 2268-2021标准下载,四等水准观测、计算手薄。 3)测量仪器检验记录; 4)数字地形图、铅笔原图及数字化光盘(包括地形图接合表); 5)测量报告。
4.1滑坡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2)工程地质测绘的详细程度,应与所选的比例尺相适应。图上宽度大于2mmm的地质现 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对于评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如裂 缝、鼓丘、滑坡平台、滑坡边界、剪出口等,在图上宽度不足2mm时,应扩大比例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