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204-2022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土.pdf在矿石工艺矿物学基本研究基础上,初步了解主要工业类型矿石的选冶技术性能。具体按DZ/T 0340执行。矿石选冶技术性能内容参见附录C。不同类型矿床有以下不同的要求。 a)原生稀土矿床:对于易选矿石和中小型规模的较易选矿石进行类比研究;难选矿石和大型资源 量规模的较易选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对于新类型矿石一般进行可选性试验,大型资源量规模 的新类型矿石,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 b)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进行类比研究。
收集、研究区域和勘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结合矿区(床)所处的水文地质单 元,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 体顶板、底板及围岩的稳定性。初步了解风化壳岩(土)体粒度、渗透性等,以及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床矿体底板完整情况。与开采技术条件相似的矿山进行类比,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适当布置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初步了解勘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水文地质和工 程地质勘查类型
5.2.6资源量分布及比例
按初步确定的勘查类型或第Ⅱ勘查类型(无类比条件的)和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估算推 2
5.3.1.1基本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成矿地质条件及主要矿产。对风化壳离子吸附 型稀土矿床,还应基本查明区域第四纪地质、地貌类型、微地貌特征及与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关系。 5.3.1.2通过1:10000~1:2000地质填图部分水泥混凝土旧路面拆除施工方案,结合工程控制和揭露,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 的地质模型。基本查明地层时代、层序、岩相,含矿层位或容矿层位的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背景、含 矿性和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与稀土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含火山碎屑岩)种类、岩性、成分、产状、形态、规模、 空间分布、时代、相带或喷发旋回与成矿的关系;基本查明控制与破坏矿体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规模、性
4)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开采利用,采用集采(溶浸采矿)选(化学选矿)、冶(湿法冶金)技术于一体的 性新工艺,故其矿石的可选(冶)性又称“可浸出性”
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开采利用,采用集采(溶浸采矿)选(化学选矿)、冶(湿法冶金)技术于一体的综合 敬其矿石的可选(冶)性又称“可浸出性”
质、产状及对矿体的影响与破坏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成分、时代、相带特征及 其与成矿的关系;基本查明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围岩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 5.3.1.3基本查明风化带(壳)特征。原生稀土矿床应研究风化带的发育程度、范围、深度、分带性、矿物 组合和变化规律及稀土元素的表生富集、贫化作用。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应基本查明风化壳分布 范围内的地貌类型、微地貌特征、第四纪地质等,以及风化壳在山脚、山坡、山脊和山顶的分布情况;基本 查明表土层(腐殖层、黏土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的发育和保存程度等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通过系统取样工程或结合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主要矿体;基 本查明矿体数量、赋存部位、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及连接对比条件等;基本查明夹石、顶底板围岩的 岩性、厚度及分布情况等。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还应基本查明不同地貌及地貌要素(山脚、山坡 山脊和山顶)中矿体、夹石、盖层的变化特征
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和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品位、化 分,主要有用组分及轻、重稀土的含量与比例,有益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划 石类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还应基本查明黏土矿物类型、含量与品位的关系。
5.3.4矿石选冶技术性能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基本研究基础上,基本查明主要工业类型矿石的选冶技术性能。直接提供开发利 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具体按DZ/T0340执行。矿石选冶技术性能内容参 见附录C。不同类型矿床有以下不同的要求。 a)原生稀土矿床:小型资源量规模的易选矿石一般进行类比研究,必要时进行可选性试验;大中 型资源量规模的易选矿石或中小型资源量规模的较易选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 实验室流程试验;大型资源量规模的较易选矿石或中小型资源量规模的难选矿石,进行实验 室流程试验;大型资源量规模难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 试验。 b)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有类比条件的一般进行类比研究,必要时进行柱浸试验”;新类型 矿石或无类比条件的矿石进行柱浸试验
5.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3.5.1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水文地质工作,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确定矿床水文地质勘查 类型,并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基本评价。不同类型矿床有以下不同的要求。 a)原生稀土矿床: 1)调查研究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或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 很大时),收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气象、水文资料,查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 高,调查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及水(流)量情况,圈出汇水边界。 2)基本查明矿区(矿床)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节理、裂隙的发
5) 柱浸试验: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室内试验方法,相当于可选性试验。一般采用6根长2.0m、直径1101 的有机玻璃管,分别用0.5%、1%、1.5%、2.0%、2.5%、3%六种不同浓度的溶浸液对试样(高度一般0.3m 行对比试验,提出合适的工艺技术指标。
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其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隔水性能和稳定性,矿体围岩的富水 性和水压。研究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其富水性。 3)基本查明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及导水性、构造对各含水层及地表水水力联系的影响程度 调查老窿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分析可能引起突水的位置。 4)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与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矿区水文地质边 界和矿床主要充水因素。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初步确 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主要水文地质参数,预测矿坑涌水量。 5)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量、水位、水质、水温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调查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及 其水质、水量等,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a)原生稀土矿床: 1)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 2)测定矿石、夹石及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矿体及围岩的岩体质量做出基本评价。 3)基本查明矿区内构造破碎带、风化软弱带、裂隙(节理)带等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4)对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和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基本评价。 5)调查老窿的分布情况,大致圈出采空区范围。 6)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b)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1)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基本查明岩(土)体的产状、岩性、结构、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 和水理性质,以及矿石和盖层的颗粒成分、粒级、含量及分布。 2)基本查明矿区内断裂的分布及发育程度。 3)基本查明矿体底板状态,包括完整程度、产状、起伏状况等。 4)基本查明各类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露天采场边坡及自然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基本 评价。 5)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a)基本查明矿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情况。 b)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元素及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以及 放射性强度,指出可能污染环境的因素。 C) 收集或调查地震、泥石流、滑坡、山洪、岩崩、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 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
基本查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开发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分析产生泥石流、滑坡等次 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预测矿床开采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上范围,一般探求控制和推断资源量,且应具有合理的比例分布。控制资源 般集中分布在可能首先或先期开采的地段。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般不进行深人工作,可对成 景做出评价。资源量比例根据资源储量规模(参见附录D)与矿床复杂程度确定。一般矿床和复杂 中的大、中型矿床,控制资源量应不少于总资源量的30%;复杂的小型矿床,仅估算推断资源量
5.4.1成矿地质条件
5.4.1.1通过1:5000~1:1000地质填图,加密各种取样工程DB33/T 1246-2021标准下载,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详细查明成矿 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地质模型。详细查明地层时代、层序、岩相,着重研究含矿层位或容矿层 位的岩性、岩相、岩石的矿物组分、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岩层对比标志及岩石地球化学背景,了解其含矿 性,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矿床形成和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详细查明控制及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性质 规模、产状、形态、分布规律和生成顺序,对矿体破坏较大的断层应有加密工程控制。详细研究与成矿有 关的岩浆岩岩性、相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查明岩体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时代或喷发旋回 阐明其与成矿的关系。详细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成分、时代、相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 系。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以及围岩蚀变的类型、矿物组合、强度、分带性及其与成 矿的关系。提出找矿方向及找矿标志。 5.4.1.2原生稀土矿床应详细研究风化带(壳)的发育程度、范围、深度、分带性、矿物组合和变化规律及 稀土元素的表生富集、贫化作用。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应详细研究风化壳分布范围内的地貌类 型、微地貌特征、第四纪地质等;着重研究风化壳在山脚、山坡、山脊和山顶的发育与保存程度,以及表土 层(腐殖层、黏土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的厚度变化等与成矿的关系;详细研究成矿母岩稀土的物质组 分和赋存状态(参见附录E),探讨成矿母岩成岩时代、成岩方式、物质来源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5.4.2.1原生稀土矿床用加密系统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和研究矿体的空间特征和赋存规律,详细查明矿 体的赋存部位、分布范围、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夹石分布及矿体顶、底板特征,断层、岩脉对矿体的穿插 破坏情况及风化带对矿体的影响等,正确圈定并连接矿体。 5.4.2.2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采取加密取样,详细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范围、数量、规模、形 态、产状以及夹石、盖层、底板情况等;详细研究矿体与母岩的关系,特别是与地貌类型、地貌要素之间的 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详细研究抗风化较强的硅化带、岩层、岩脉(体)及风化残留体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并圈 定其集中分布范围;在勘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本查明沟谷冲(坡)积层下的矿体及其特征。
5.4.3.1详细查明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及其含量或品位、轻重稀土含量与比例、矿
DZ/T0204—202
石结构和构造及其有益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原生稀土矿床应详细研究矿石矿物和脉石矿 物的种类、含量、粒级、嵌布关系、生成顺序、共生组合及其稀土元素占有率和配分值;风化壳离子吸附型 稀土矿床还应详细研究全风化、半风化矿石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及其变化规律,详细查明黏土矿物 类型、含量与品位的关系。
类型、含量与品位的关系。 5.4.3.2原生稀土矿床依据矿石的有用组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依据矿 石的有用组分含量及可利用的程度、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风化程度等划分矿石自然类型。依据矿石技 术性能及其分采、分选的可能性划分矿石工业类型。研究不同矿石类型的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
5.4.4矿石选冶技术性能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详细研究基础上,结合矿山建设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矿石类型,采集有代表性的样 品进行选冶技术性能试验,详细查明矿石选冶技术性能,为矿山建设设计推荐合理的选冶工艺流程。具 本按DZ/T0340执行。矿石选冶技术性能内容参见附录C。不同类型矿床有以下不同的要求。 a)原生稀土矿床:小型资源量规模的易选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大中 型资源量规模的易选矿石或中小型资源量规模的较易选矿石或小型资源量规模难选矿石红星雅苑2#楼施工组织设计,进行 实验室流程试验;大型资源量规模的较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 连续试验;大中型资源量规模的难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型资源量规模的难选矿 石,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 b)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进行柱浸试验。大型资源量规模的新类型矿石或大型资源量规模 的无类比条件的矿石,有条件时可视矿床开采方式进行原地浸矿或堆浸试验。
5.4.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