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4405-2022 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pdf基础数据测绘包含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测。基础数据测绘完成后提交控制测量成果 地形测量成果和地下管线探测成果,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测绘成果的一致性和可共享性,
5.2.1.1本文件的控制测量是为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提供工程建设各阶段测量的平 面和高程基础。 5.2.1.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宜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工 期和范围选择控制网等级和加密级次,一般按两级布网为宜。 5.2.1.3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方法,根据工程精度要求可辅以导线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 等方法。 5.2.1.4首级平面控制网宜选择在工程建设项目周边,既不受施工影响,又方便发展联测下级控制网的 区域范围内。加密控制网宜选在方便观测,相对稳定的区域范围内。 5.2.1.5宜使用平面控制点为高程控制点。 5.2.1.6工程建设高程控制网点宜与国家二、三等高程控制网建立联系,也可采用经大地水准面精化处 理后的GNSS高程。如采用GNSS高程的,应以一个首级控制点为起算,采用二、三等水准观测方法, 对高程控制网点进行水准联测。 5.2.1.7工程建设项目控制测量开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a)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的有关文件; b)工程建设项目周边高等级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成果;
a) 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的有关文件; b) 工程建设项目周边高等级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成果; C) 其他需要的相关成果资料
锤击管桩桩基施工组织设计5.2.2平面控制测量
5.2.2.1一般工程建设项目首级平面控制网应布设不少于3个两两通视的控制点。市政道路工程项目 需根据线路长度间隔布设首级控制网点,首级控制网点间隔距离宜控制在6km~8km。 5.2.2.2加密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范围和建设测量需要进行布设。 5.2.2.3平面控制网点的选点应符合GB55018和CJJ/T8的规定。 5.2.2.4平面控制网点埋石可采用埋设预制标石或现场浇灌的方法,保证点位牢固稳定和长期保存。 预制标石规格按照CJ/T8的规定执行,并进行基础和周边加固稳定,现场浇灌挖坑深度不应小于 0.6m,标志采用不锈钢刻中心点标志。 5.2.2.5首级平面控制网应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方式测量,以不低于四等GNSS点的精度要求与周边 CORS站点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联合解算。加密控制网点可采用网络RTK方式进行平面测量,如采 用网络RTK测量方式应与首级控制网建立联系,确保平面基准的一致性。 5.2.2.6平面控制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卫星定位网的基线解算、检 验及平差应符合CJJ/T73的规定。 5.2.2.7导线网、边角组合网的布设、观测和平差各技术指标应符合CJJ/T8的规定。 5.2.2.8平面控制网坐标解算完成后,应及时编制控制点成果表,表格样式应按照附录B。
5.2.3.1一般工程高程控制网可不分级施测。市政道路等线状工程建设项目,可根据需要进行分级布 设。高程控制网需根据建设项目规模确定观测等级,一般以二等水准测量为宜,小型工程建设项目也可 采用三、四等水准进行测量。 5.2.3.2高程控制宜布设为附合或闭合路线。各等级高程控制网施测方法和采用仪器均应执行相应等 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5.2.3.3当个别平面控制点不宜进行水准测量时,应在其附近稳定处埋设地面高程控制点。 5.2.3.4高程控制测量的观测、计算按照CJJ/T8的规定执行
5.2.4成果检查与提交
5.2.4.1成果检查
应对下列内容实施质量检查: a)点位质量:检查控制点位置选择和埋设质量情况; b)) 观测质量:检查观测方法的正确性、观测记录准确性和观测数据的完整性; C) 1 计算质量: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平差软件的合规性、计算数据的正确性和成果精度的符合性; d) 附件质量:资料完整准确。
下列内容实施质量检查: 点位质量:检查控制点位置选择和理设质量情况; 观测质量:检查观测方法的正确性、观测记录准确性和观测数据的完整性; 计算质量: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平差软件的合规性、计算数据的正确性和成果精度的符合性; 附件质量:资料完整准确。
5.2.4.2成果提交
建设工程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日) 控制点成果表、布网图和点之记; b)相关技术文档
建设工程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日) 控制点成果表、布网图和点之记; b 相关技术文档
3.1.1 1场1 地形测量是为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服务的地形图测绘,提供的地形图成果是基础性图形资 3.1.2 工程测量项目的地形测量宜采用全野外采集或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等方式。 3.1.3 1场1 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选用1:500或1:1000,带状地形图可选用1:2000比例尺。 314 地形测量开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5.3.1.1地形测量是为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服务的地形图测绘,提供的地形图成果是基础性图形资料。 5.3.1.2工程测量项目的地形测量宜采用全野外采集或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等方式。 5.3.1.3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选用1:500或1:1000,带状地形图可选用1:2000比例尺。 5.3.1.4地形测量开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a)立项、审批的有关文件; b)已有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成果; c)其他需要的相关成果资料
5.3.2.1图根控制点宜采用网络RTK方法进行施测,利用已布设的首级或加密控制点进行检校,确保 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当采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时,像片控制点测量可按图根控制点施测方法进行 测设。 5.3.2.2图根点的布设应根据地物密度和通视环境合理布设图根控制点,保证大部分重要地物点能与 图根控制点直接通视,并保证与相邻图根控制点的相互通视。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应满足空三加密和精 度验证的需要,必要时也可提前布设地面标志点 5.3.2.3图根点的埋设应选择在牢固的硬化地面上,且可制作测量标志,便于作业和保存,必要时应理 设图根标石
5.3.2.4图根点高程宜采用网络RTK经大地水准面精化处理后的GNSS高程。 5.3.2.5当局部地区网络RTK测量不能满足图根点布设密度要求时,可在网络RTK图根点的基础 上,发展一次图根导线。图根导线测量按照CII/T8的规定执行
3.1 地形要素采集的内容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 主记等要素
a)水系应详细表示。河流除表示上坎线外还应测量水涯线,要区分岸线的性质,沟渠有排灌功能 区分的要尽量区分,水塘、水池、水井、水闸要逐个表示,防洪堤、拦水坝要准确表示。 b)房屋建筑应准确采集位置,区分功能、层次、建筑材料性质等属性。围墙、楼梯、台阶、柱子、路 灯等附属设施,烟囱、水塔、储气罐、电讯发射塔、碑柱牌坊等设施,操场、庙宇、文物古迹等人文 设施,按GB/T20257.1的要求表示。必要时应采集工程建设项目外围保留的已有建筑及其 高度。 c)严格区分公路、城市道路和农村道路。宽度在3m以上的农村硬化道路可根据其通达情况按 9级公路或机耕路表示,宽度在3m以下的农村硬化道路宽度按乡村路表示,村庄内部构成道 路网的通道一般按乡村路表示,小路一般不表示。停车场要准确表示,工程建设项目外围已有 高架道路要采集其高度。 d)管线表示地面上的各种图上长度大于15mm的运输管道及其支柱,表示输电线及其电杆和入 地,表示配电线及其电杆和人地,表示有3根电杆的通信线及其电杆和人地。检修井应采集 表示。 e)乡、镇以上境界应准确表示,村、组界线根据工程建设项目需要表示。 f)图上长度大于10mm的陡坎等人工地貌应表示,公园、广场、道路两侧人为施工造成的地面起 伏形成闭合等高线在3根以下的不表示。 5.3.3.3高程注记点的密度为图上每平方分米为8个~15个。 5.3.3.4峻工图要素采集应包括工程建设地面建(构)筑物、道路、植被(绿化)、管线、地下防空设施、地 下隧道、空中悬空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要素。 5.3.3.5峻工图应测定建筑物各主要角点坐标和高程、土0地坪高程、结构层数、主体房顶(女儿墙除 外)高程等,测定建筑物坐标的角点矩形建筑不应少于3点,车行道人口、各种管线进出口平面位置和 高程。 5.3.3.6地形要素采集如采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方法时,选址地形测量的影像地面分辨率应控制在 0.05m以内,峻工地形测量的影像地面分辨率应控制在0.02m以内,航摄重叠度按GB/T39610的规 定执行。采用摄影测量方法采集地形要素需经空三加密、立体数据采集或基于三维模型数据采集、现场 调绘和编辑成图、回放检查、编辑修改等环节
5.3.4.1数据编辑应选用通过测试的成图软件进行作业,最终成果提交图形文件和数据库文件。成果 数据按《江苏省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的要求进行编辑。 5.3.4.2数据编辑要保持要素完整,主次要素避让交接合理,公共边严格重合、线状地物连续、面状地物 封闭。 5.3.4.3要素的点、线、面几何特征正确,实体对象进行编辑时,线状要素或面状要素分割要合理,点状 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的拓扑关系要正确
北京某地铁车站装修施工组织设计5.3.5成果检查与提交
5.3.5.1成果检查
应对下列内容实施质量检查: a)委 数学精度:检查成果数据数学基础、平面精度、高程精度的正确性; b)数据及结构正确性:检查成果数据文件命名、数据组织、数据格式、要素分层、属性代码的正 确性; C) 地理精度:核查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类地形、地貌要素表示是否完整、正确,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否协调,核查各种名称注记是否表示完整、正确,高程注记点分布、密度及选点位置是否合理; d) 整饰质量:检查图廊外整饰的内容、规格、位置的正确性,符号使用、配置的正确性,各种线划规 格、文字注记的字体和字大的规范性,各要素用色的正确性; e) 附件质量:检查资料的齐全性、装订规整性、资料内容的符合性和完整性,
5.3.5.2成果提交
建设工程地形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a) 地形图成果; b) 相关技术文档
5.4.1.1地下管线探测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查和测绘的行为(简称探测),其 成果为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监督、峻工及后期使用、维护等提供数据依据。 5.4.1.2地下管线探测应查明工程建设范围及周边地下管线的类别、平面位置、走向、埋深、规格、材质、 建设年代和产权单位及管线附属构筑物信息等,测量管线三维坐标,编绘以地形图为背景的地下管线图 (综合管线图和专业管线图),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信息。 5.4.1.3地下管线探测的工作内容包括前期准备、管线探查、管线点测量、数据处理、报告书编写。 5.4.1.4地下管线成图的比例尺和分幅应与城市基本地形图保持一致,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要求而定。 5.4.1.5地下管线探测的取舍标准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管线的疏密程度和工程建设要求确定,探 测的取舍标准宜按照CJ61的规定执行。 5.4.1.6地下管线探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软件等应性能稳定、状态良好,并符合下列规定: a)物探仪器应按照CJJ/T7的规定进行校验和保养; b)测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按照CJJ/T8的规定进行检验,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和保养; c)所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应经实践检验证明有效。基本功能宜包括数据输入或导入、数据检验 大能业超州特超教地国大量会北效
a) 1 已有的各种管线图; b)名 各种管线的设计图、施工图、管线峻工图、技术说明资料及成果表 c) 1 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 d)探测区内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5.4.2.1地下管线探测的前期准备工作宜包括管线现况调绘、现场踏勘、仪器校验、探查方法试验和技 术设计书编制等。 5.4.2.2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应对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并将有关管线属性信息转 绘到相应比例的地形图上,编绘成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TB 10418-2018标准下载,作为地下管线探测作业的参考
术设计书编制等。 5.4.2.2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应对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并将有关管线属性信息转 绘到相应比例的地形图上,编绘成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作为地下管线探测作业的参考。 5.4.2.3探测前应进行现场踏勘,现场踏勘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a)核查收集的资料,评价资料的可信度和可利用度,编制利用计划; b)踏勘工程建设范围内地物、地貌、交通和管线分布情况、地球物理条件及各种可能产生干扰的 因素。 5.4.2.4所有管线探测仪在投人使用前应进行一致性检验,校验应选择在已知管线(指管线的位置、埋 深、管径和材质均为已知)上进行,将结果记录在探测仪一致性校验表中。一致性校验结束后,应编制 “探测仪一致性校验报告” 5.4.2.5在管线探查工作开展前应进行方法试验,确定所采用的管线探查方法及所选用仪器的有效性 精度和有关参数,为技术设计书的编制提供技术依据。每台仪器、每种方法均要通过在探测区内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