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T 278-2020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替代SL 278-2002,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参照参证站长、短系列的统计参数或通过地区综合,对设计依据 站的径流计算成果进行调整或加以说明
3.5.1径流频率计算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在30年以上。径流的统 计时段可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年、期等。 3.5.2在连序径流系列中,按大小次序排列的第m项的经验频 率应按公式(3.5.2)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3.5.1径流频率计算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在30年以上。径
甘12D4:外线工程.pdf计时段可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年、期等。
r X100% n+1
3.5.4径流频率曲线的统计参数采用均值、变差系数C、和偏态
系数C,表示。统计参数可用矩法等方法初估,用适线法调整确 定。适线时,应在拟合点群趋势的基础上,侧重考虑平、枯水年 的点据。
3.5.5当工程地址与设计依据站的集水面积相差不超过15%
且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相似时,可按面 积比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当两者集水面积相差超过15%, 或虽不足15%,但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 域差异较大时,应考虑区间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降水、下垫面 条件的差异,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 3.5.6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可采用长系列或选用代表段 代表年的径流资料作为设计依据。代表段的径流系列应包含丰 平、枯水年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周期,且其年径流的均值 变差系数应与长系列接近。代表年应选择测验精度较高的年份 其年、期的径流量应与设计频率的径流量接近
且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相似时,可按面 积比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当两者集水面积相差超过15%, 或虽不足15%,但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 域差异较大时,应考虑区间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降水、下垫面 条件的差异,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
代表年的径流资料作为设计依据。代表段的径流系列应包含丰 平、枯水年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周期,且其年径流的均值 变差系数应与长系列接近。代表年应选择测验精度较高的年份, 其年、期的径流量应与设计频率的径流量接近
资料,采用设计流域或邻近相似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估算,也可 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最新水文图集或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经 验公式等方法估算。设计年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参照邻近相似流 域的资料,采用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分析确定。
3.5.8平原水网区,可采用水文模型推算径流
3.5.10 )径流的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 的计算成果比较,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3.6枯水径流分析计算
3.6.1枯水径流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计算其最小流量、最小 日平均流量、时段径流量及其过程线等。 3.6.2枯水径流分析计算,应调查历史枯水水位、流量及其出 现与持续时间,河道变化、十涸断流情况及人类活动对枯水径流 的影响等。
致性处理。径流还原计算可采用分项调查、退水曲线、长短时 段或上下游枯水径流量相关等方法。现状条件下的枯水径流计算 可采用成因分析、径流相关等方法。
3.6.5特枯径流的重现期应根据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文献、文 物,设计流域和邻近流域长系列枯水径流、降水等资料,综合分 析确定
3.6.6枯水径流的分析计算,应结合枯水径流特性,按3
的规定执行。枯水径流系列中出现零值时,可采用包含零值项的 频率计算方法计算
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3.7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
3.7.1设计流域冰川覆盖率大于5%或受冰雪融水影响的设计 依据站,其水位、流量夏季有明显日周期变化时,应根据冰雪融 水补给特性进行径流分析计算
面积和储量,季节性积雪,冰川区降水,冰川站和邻近地区探空 站气温,冰川湖容积,冰坝溃决及冰川考察研究成果等资料。 3.7.3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还原计算,除应符合3.2节的规 定外,尚应调查人工融冰化雪和冰川湖溃决等情况。资料具备时 应进行还原计算,还原计算困难时,应加以说明。 3.7.4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资料短缺时,应进行插补延长 采用上下游径流插补延长时,应分析设计依据站与区间径流补给 条件的差异。采用邻近流域的径流资料插补延长时,应分析设计 依据站与参证站径流成因的相似性。当径流与气温关系较好时 可用气温与径流相关,或降水、气温等与径流相关进行插补 延长。
面积和储量,季节性积雪,冰川区降水,冰川站和邻近地区探 站气温,冰川湖容积,冰坝溃决及冰川考察研究成果等资料
3.7.3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还原计算,除应符合3.2
定外,尚应调查人工融冰化雪和冰川湖溃决等情况。资料具备 应进行还原计算,还原计算困难时,应加以说明。
采用上下游径流插补延长时,应分析设计依据站与区间径流补 条件的差异。采用邻近流域的径流资料插补延长时,应分析设 依据站与参证站径流成因的相似性。当径流与气温关系较好的 可用气温与径流相关,或降水、气温等与径流相关进行插 延长。
世长 3.7.5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可根据设计依 据站或气候一致区内邻近流域的长系列径流资料,按3.4节的规 定分析评价。冰雪融水比重较大且无长系列径流资料时,也可采 用与径流关系密切的气温资料等分析评价。 3.7.6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可按3.5节的规定执
据站或气候一致区内邻近流域的长系列径流资料,按3.4节的规 定分析评价。冰雪融水比重较大且无长系列径流资料时,也可采 用与径流关系密切的气温资料等分析评价,
3.7.6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可按3.5节的规定执
行。频率曲线线型,除采用皮尔逊Ⅲ型外,经分析论证也可采 适合冰雪融水补给地区的线型
3.7.8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计算成果,应充分利用已有的
文、气象图集等资料,分析冰雪融水补给地区的水文规律,根据 冰雪融水补给条件,通过上下游及邻近流域成果比较,分析检查 其合理性
3.8岩溶地区径流分析计算
3.8.1岩溶地区设计依据站与邻近非岩溶地区水文站的年径流 系数相差20%以上,且径流年内分配有明显差异,或设计依据 站以上流域地下分水线与地面分水线的控制面积相差20%以上 时,应根据岩溶地区的径流特性进行径流分析计算。
地下分水线及其控制面积,漏斗、溶洞、泉水出露及伏流、暗河 的水文特征,人类活动影响等资料。必要时,可开展连通试验或 设站观测。
据设计依据站径流推算工程地址径流时,应考虑区间岩溶对
据设计依据站径流推算工程地址径流时,应考虑区间岩溶对径流 的影响
3.8.5采用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参证站的径流年内分配推求设计
依据站的年内分配时,应分析溶洞、暗河等的调蓄作用对径流年 内分配的影响
3.8.6岩溶地区径流计算成果,可通过上下游、邻近流域参数
比较,降雨径流关系对比分析及径流参数等值线图查算等,检查 其合理性。对比分析时,应将非闭合流域计算成果换算成闭合流 域相应成果。
3.9.1地下水资源量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计算补给量、排泄 量、可开采量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 3.9.2地下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搜集含水层特征、水文地质 参数、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资料。 3.9.3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区域地形地貌 特征、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和矿化度等进行分级、分区
特征、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和矿化度等进行分级、分区
3.9.4水文地质参数应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室内外试验资料 分析确定。资料短缺时,可移用岩性、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的邻近地区参数,并分析其合理性,也可按照附录A取值。 3.9.5地下水资源量应以现状条件为基础,按水文地质单元分 区、分年计算。资料不足时,可仅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3.9.6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可只计算排泄量。平原、盆地区地 下水资源量应以计算补给量为主。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 区,应利用排泄量法结合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补给量与排泄量 的平衡分析
广州国际展览会议中心暖通机电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方案3.9.7潜水与承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潜水可开采量应在地下水区域性评价基础上确定。 2承压水可开采量应在满足开采量和水位变化不超过规定 要求、不影响已建水源地的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 问题等条件下确定
4.1.1悬移质泥沙分析计算,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资料条件可 包括下列内容: 1多年平均含沙量、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 2不同典型年的年平均含沙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 3实测最大的断面平均含沙量及其出现时间,最大、最小 年输沙量及其出现年份。 4多年平均和多年汛期平均颗粒级配,平均粒径、中数粒 径、最大粒径及矿物组成。 5泥沙来源、地区分布、水沙关系及人类活动影响调查 分析。 4.1.2人类活动对工程地址的输沙量影响显著时,应进行资料 一致性分析,分析不同代表时段泥沙特征值。 4.1.3设计依据站具有20年及以上,且有一定代表性悬移质泥 沙资料时,可统计泥沙特征值。 4.1.4设计依据站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系列不足20年,或虽有 20年但代表性不足时,可用下列方法进行插补延长: 1流量资料系列较长时,可采用流量与悬移质输沙率的关 系插补延长。 2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参证站有较长悬移质泥沙资料时,可 建立设计依据站与参证站悬移质输沙量的相关关系,并考虑区间 或邻近流域产输沙特性的差异插补延长
4.1.5悬移质泥沙系列的代表性分析可采用下列方法:
1悬移质泥沙系列较长时可按3.4.2条1款的规定评价长 系列或代表段系列的代表性。 2悬移质泥沙系列较短,而径流系列较长且水沙关系较好
时,可分析径流相应短系列的代表性,评价泥沙系列的代表性。 3悬移质泥沙系列较短,而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参证站 有较长悬移质泥沙系列时,可分析参证站相应短系列的代表性, 评价设计依据站泥沙系列的代表性。 4.1.6无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时,可用下列方法估算多年平均 输沙量: 1进行短期悬移质泥沙测验,可按4.1.4条的规定插补延 长泥沙系列后进行估算。 2上下游或降水、产沙条件相似的邻近流域有径流、泥沙 资料时,可采用类比法估算。 3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输沙模数图估算。 4采用侵蚀模数估算时,应通过输移比进行改正。 4.1.7悬移质输沙量计算成果,可通过上下游沙量平衡和降水 产沙条件相似的邻近流域输沙量的对比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4.2.1设计依据站具有较长系列的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时,可 统计下列特征值: 1多年平均和不同典型年推移质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 2颗粒级配及平均粒径、中数粒径和最大粒径。 4.2.2上游有较大的蓄水工程时质量通病技术交底(模板),可只计算蓄水工程至工程地 址区间的推移质输沙量。 4.2.3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短缺时,根据设计要求和资料条件
址区间的推移质输沙量。 4.2.3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短缺时,根据设计要求和资料条件, 可采用下列方法估算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 1推移质泥沙实测系列较短,而流量系列较长时,可建立 流量或断面平均流速与推移质输沙率的关系估算。 2无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时,可进行短期推移质测验,按 本条1款的规定估算。 3利用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已建水库的泥沙淤积量和颗粒级 配估算入库推移质输沙量,并考虑地区产沙和推移因素的差异,
可采用下列方法估算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