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GDHS 004—2022 水泥稳定道路混凝土再生集料基层施工技术规范.pdf表4公路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的推荐级配范围(%)
6.3.1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应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设计与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 6.3.2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R应符合表5的规定,
6.3.1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应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设计与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应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设计与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R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公路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R5.2.4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表.doc,(MPa)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
7.1.1 按施工需求布置建设场地,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措施及机械设备。 7.1.2 将试验段确定的施工参数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 7.1.3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作基层或底基层时,下承层应满足设计要求。
C) 对完整芯样应切割成标准试件,测定强度; d) )按车道,每10m一点检测弯沉指标,并计算代表弯沉值。 7.2.5试验段铺筑阶段应对下列关键工序、工艺进行评价: a) 拌合设备各档材料的进料比例、速度及精度,结合料进料比例和精度,含水量的控制精度; b) 松铺系数合理值,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c)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若采用振动碾压还应记录振动频率。 7.2.6试验段施工后,应及时总结并编写试验段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试验段检测报告; b) 试验段总体效果评价: c)施工关键参数的推荐值,包括配合比、含水率、松铺系数、碾压工艺、压路机吨位及碾压组合 与工艺、辅助人工数量等; d)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7.2.7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试验段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正式施工。
7.3.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拌和场地应采用混凝土硬化,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0,厚度不应 小于200mm。 7.3.2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应先调试所用设备,使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和含水率都达到配合比设计 要求。原材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 7.3.3混合料宜采用振动拌和,不具备振动拌和条件时,应采用双拌缸的拌和工艺,保证混合料拌和 时间超过15s。 条文说明 混凝土再生集料吸水率大、表面粗糙且多棱角,如采用常规拌和设备进行搅拌,不利于混合料搅拌均匀。研究表明, 振动搅拌可以增加混合料的搅拌效率,且在振动的作用下,再生集料表面孔隙更容易被水泥浆体所填充,提高再生集料 质量,从而提高混合料整体强度。另外,增加混合料的拌和时间也可提高其拌和均匀性,因此对于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 合料,在不具备振动拌和条件下,则应延长混合料搅拌时间。 7.3.4天气炎热或运距较远时,混合料拌和时宜适当增加含水率,可高于最佳含水量0.5%~1%。 7.3.5应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和运距的长短,配备足够数量的运输车。混合料运输车装料前应清理干净 车厢,不应存有杂物。 7.3.6混合料运输车装好料后,应用篷布将厢体完整覆盖,直到摊铺机前准备卸料时方可掀开。 7.3.7混合料从装车、运输至现场,时间不宜超过1h,不应超过1.5h。在装料过程中应采取缓降、来 回分层装料等措施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7.4.1底基层、基层混合料应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 7.4.2综合考虑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生产效率和数量、施工人员数量及操作熟练程度、施工季节和 气候条件、水泥的初凝时间和延迟时间、减少施工接缝的数量,合理确定每日施工作业段长度, 7.4.3混合料宜在加水泥拌和后2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应取混合料的初凝时间与容许延迟时间中较 短者作为施工控制时间。 7.4.4底基层、基层施工应选择适宜的气候环境,宜选择气温较高的季节施工,气温低于5℃时不宜 施工,应针对当地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 7.4.5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压实标准
7.4.6混合料摊铺应保证足够的厚度,碾压成型后每层的摊铺厚度宜不小于160mm,最大厚度宜不大 于200mm。具有足够的摊铺能力和压实功率时,可适当增加碾压厚度,具体的摊铺厚度应根据试验结果 确定。 7.4.7应在下承层施工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摊铺上面结构层。采用两层连续摊铺时,应有合适的质 量控制手段保证下层摊铺碾压质量,如下层质量出现问题,上、下两层应同时处理。 7.4.8在上层结构施工前,应将下层养生用材料彻底清理干净。采用人工、小型清扫车以及洒水冲刷 的方式将下层表面的浮浆、尘土清理干净。下承层局部存在松散现象时,应彻底清理干净。 7.4.9摊铺上层前,下承层清理后应封闭交通,在上层施工前1~2h内,喷洒水泥净浆。 7.4.10在摊铺机后面应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及时铲除局部粗集料堆积或离析的部位,并用 新拌混合料填补。 7.4.11应在混合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气候炎热干燥时,混合料含水量可比最佳 含水量增加0.5%~1.0% 7.4.12再生集料混合料施工宜先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1遍,然后用自重22t以上单钢轮振动压路机 碾压3~5遍,再采用30t以上胶轮压路机碾压3~5遍,错轮不超过1/3的轮迹带宽度,最后采用钢轮 压路机碾压,消除轮迹。 条文说明 混凝土再生集料比天然集料强度低,在振动碾压完成后,混凝土再生集料较容易因压碎而形成断裂面,由于新的断 裂面没有襄覆水泥浆,较容易形成路面基层结构的薄弱区。因此,在振动碾压完成后应多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揉搓提 浆,使再生集料断裂面重新覆盖水泥浆,减少基层结构薄弱区的形成。 7.4.13应安排专人负责指挥碾压,严禁漏压和产生轮迹。碾压成型后的表面应平整密实、无轮迹。 7.4.14在碾压过程中出现软弹现象时,应及时将该路段混合料挖出,重新换填新料碾压。 7.4.15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严禁随意停放,应停放在已碾压完成的路段。 7.4.16应保持混合料的连续摊铺,因故中断时间大于2h时,应设置横向接缝,并应按规定制作施工 缝。 7.4.17摊铺时宜避免纵向接缝,多幅摊铺时,前后摊铺机的间距应控制在10m之内,纵向接缝处应加 强碾压。存在纵向施工缝时,施工缝应垂直相接,严禁斜接。
7.5.1对于边角、井盖、停车港湾等摊铺机不能摊铺部位的施工,可采用装载机或其他机械结合人工 进行摊铺施工,但须与主线同步碾压成型。 7.5.2混合料卸完后,应及时用装载机或其它机械设备配合人工初步整形。 7.5.3人工整形时,应用锹、耙先将混合料摊平,用路拱板整形。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 并应保持无明显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7.5.4应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订碾压方案,使各部分碾压次数尽量相同,路面 的两侧宜多压2~3遍。 7.5.5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平板振动夯或冲击夯进行夯实。 7.5.6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的要求。
8.1.1碾压完成并经现场检测合格后,应及时养生。养生期不应少于7天,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 工的前2天。 8.1.2应覆盖养生,宜采用节水保湿养生膜覆盖、也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塑料薄膜洒水覆盖、五 工布覆盖洒水等方式。 8.1.3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除洒水车外严禁其他车辆通行。 8.1.4应根据结构层位的不同和施工工序的要求,进行层间处理。
正式施工前宜建好施工便道。对高速及一级公路,无施工便道时,应分幅交叉施工,以避免
型施工车辆对强度尚未形成的结构层的碾压,干扰其养生以及造成早期损伤, 8.2.2养生期间,洒水车的行使速度应小于40km/h。养生7天后,施工需要通行重型车辆时,应有专 人指挥,按规定的车道行使,且车速应小于30km/h。
8.3.1 基层施工后应尽快进行面层施工,施工前1~2天内,应清理基层顶面。 8.3.2如果短期内不能进行面层施工,宜对养生完毕的基层进行保护,宜撒布透层油,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9.1.1基层、底基层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参数确定、施工过程中 验收等方面,并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的相关规定。 9.1.2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时,应加大检测频率:必要时应停工整顿,查找原因
9.2.1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或混合料发生变化时,应进行材料检验。 9.2.2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粗集料,应按表7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检测评定,
表7基层和底基层用粗集料试验项目和要求
9.2.3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细集料,应按表8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检测评定。
表9基层和底基层用水泥试验项目和要求
9.3.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外形尺寸检查和内在质量检验两部分。 9.3.2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
9.3.3施工过程中的内在质量控制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拌和质量控制、摊铺及碾压质量控制四部分。 水泥稳定道路混凝土再生集料混合料宜采用集中厂拌法生产,质量控制按前场和后场划分。 9.3.4后场质量控制的项目、内容应符合表11的规定,实际检测频率应不低于表中的要求,检测结 果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或具体工程的技术要求。
表11施工过程中后场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
9.3.5前场质量控制的项目、内容应符合表12的规定,实际检测频率应不低于表中的要求,检测结果 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或具体工程的设计要求
工过程中前场质量控制
9.3.6施工过程中的压实度、取芯等检测时间、检测方法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 F20)的技术要求
3.6 施工过程中的压实度、取芯等检测时间、检测方法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20)的技术要求
集料性能、级配符合要求;水泥剂量、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混合料拌和均匀,无粗细颗 离析现象。养生符合规范要求,标高、平整度符合要求。板结性好,钻芯取样检查,芯样完整, 匀且无较大的孔洞,且各水稳层的芯样应连接成一个整体。
水泥稳定道路混凝土再生集料底基层、基层内在
外观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边线整齐、无松散、软弹现象; b) 施工接头平顺。
试样的最小取样数量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杂物含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检测用以下仪具和材料: a 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土5)℃; b) 电子天平:称量20kg,感量0.1g; C) 方孔筛:孔径为4.75mm; d 铁铲、搪瓷盘、毛刷等。
A.3试验步骤与结果处理
A.3.1试验步骤与结果处理按如下操作: a) 1 按照《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中规定的方法取有代表性的试样; b) 1 将试样烘干后过4.75mm方孔筛,取筛上部分进行试验。将试样缩分至不少于表A.1规定的数 量; C) 1 称取试样总质量m1,精确至0.1g; d) 2 人工分选出试样中除混凝土、石、砂浆材料之外的杂物颗粒,称取其总质量m2,精确至0.1g; e) 1 按公式(A.1)计算再生粗集料中杂物含量,精确至0.1%。
验结果取两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精确至0.1%
A.3.2试验结果取两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精
料取样量应满足试验要求,试件尺寸及每组试验的数目应符合《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JTGE51)T0841的规定。 ?
水泥检验项目包括细度、安定性、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方法参照 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3420)
粗集料检验项目包括级配、含水率、密度、吸水率、压碎值、小于0.075mm以下颗粒和针片状 量;必要时,还应包括软弱颗粒、有机质、易溶盐、杂物颗粒含量。
B.2.2.3确定各档材料使用比例
根据天然集料和再生集料的筛分试验结果,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及相应的变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 差计算各档天然集料和再生集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根据集料筛分级配波动范围确定实际生产中混 合料级配的上限、下限及中值级配,中值级配为目标级配。
B.3确定水泥剂量的掺配范围
根据设计文件规定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及经验,选择不少于5个水泥剂量,确定水泥剂量的掺 配范围。目标配合比设计中DL/T 1831-2018 柔性直流输电换流站检修规程,5个水泥剂量宜采用3%、4%、5%、6%、7%。
进行混合料标准重型击实或振动压实试验,确定各水泥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 密度。
B.5测定7d无侧限抗压强度
按照各水泥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拌和混合料,并成型试件。 B.5.2强度测定
3.6确定最小水泥剂量
水泥剂量应符合表B.1规定的水泥最小剂量要求。材料组成设计所得水泥剂量少于表B.1中的最 时,应按表B.1采用最小剂量。
某经济适用住宅小区3、4、5号楼工程脚手架施工方案表B.1水泥的最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