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温州地区高层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实施细则(20201229终稿附条文说明)(正式稿).pdf3.2.5剪力墙边缘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3.2.5剪力墙边缘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数量不应小 于6根SN/T 2558.3-2012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3部分:免烫性能,纵筋间距及沿墙肢方向箍筋(拉筋)肢距不应大于200mm
3.2.6抗震等级为四级时剪力墙轴压比限值为0.7。
3.3.1主体建筑平面角部剪力墙应设端柱或翼墙,端柱或翼墙 召剪力墙平面外方向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0mm。
3.3.1主体建筑平面角部剪力墙应设端柱或翼墙,端柱或翼墙
3.3.1主体建筑平面角部剪力墙应设端柱或翼墙,端朴
3.3.2主体结构纵向两侧边缘抗侧结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纵向两侧边缘应拉通设置抗侧结构,拉通设置的纵向抗 则结构框架梁高度不应小于300mm及16d(d为两侧竖向构件钢 筋的最大直径)的较大值。 2个别板跨未设置框架梁时,每侧无框架梁跨不得超过两 处且不应相邻,两侧无框架梁跨不应在同一开间;无框架梁跨两 侧应设置剪力墙且开间不应大于4.0m。 3无框架梁跨外边梁到内边梁距离不应大于3.6m,内边梁 应设置为框架梁,与两侧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梁的端支座处剪 力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或设置端柱、翼墙,翼墙沿剪力墙平面 外方向截面尺寸不应小于300mm
图3.3.2无梁板跨内侧框架梁设置
1连廊有效结构宽度(投影宽度)不应小于2m;连廊纵向 (X向)应设置框架梁;连廊跨度大于5m米时梁宽不应小于 250mm,大于7m米时梁宽不应小于300mm。 2当连廊中部设置独立剪力墙简体时,简体沿横向(Y向) 长度不应小于建筑总高度的1/8;由于连廊平面内刚度较小,应 进行符合结构实际受力情况的补充计算
3连廊中部无独立剪力墙筒体时,连廊两端竖向构件需双 向与主体结构框架梁拉结且间距不应大于10m
4内天井周边应形成有效抗侧结构,不应设置无框架梁跨, 1梁高不小于300mm及16d(d为两侧竖向构件钢筋的最大直径 的较大值。内天井周边框架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剪力墙厚 度不应小于250mm或设置端柱、翼墙,翼墙沿剪力墙平面外方向 截面尺寸不应小于300mm。 5标准层楼层偏心率不应大于0.20,且刚度较弱一侧(质 心为界)应至少设置两道长度大于8h的纵向剪力墙
4. 1. 1 灌注桩长径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端承载力小于桩承载力的10%时,不应大于110; 2 桩端承载力介于桩承载力的10%30%时,不应大于100 3桩端承载力大于桩承载力的30%时,不应大于80; 4桩径不大于600mm时均不应大于90。 4.1.2预制桩长径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端承载力小于桩承载力的30%时,预应力管桩不应大 于100,预制方桩不应大于120; 2桩端承载力天于等于桩承载力的30%时,预应力管桩不 应大于80,预制方桩不应天于100。 4.1.3灌注桩在软弱土层(淤泥层及淤泥质粘土层)范围内的 桩身配筋率不应小于0.4%
4.1.1灌注桩长径比应符合下死
4.1.4采用后注浆的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提高幅度一般不应
大于按灌注桩计算的基桩承载力特征值的30%。当同一条件下所 有设计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试验数量不少于6根且不 少于总桩数的1%时,提高幅度可大于按灌注桩计算的基桩承载 力特征值的30%,但不应大于60%
结果超过地质勘察报告计算值20%时,应由勘察单位出具各土层 力学指标修改报告。
最大裂缝限值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抗拔桩分段配筋时,应分段 验算强度和裂缝。
4.2.2预应力管桩作为抗拔桩使用,应采用可靠的接头连接措
施。采用钢端板焊接法连接时,应仅考虑最上一节桩的抗拔力。
4.2.3山地建筑地下室应考虑抗浮设计,水浮力不应小于 20kN/m。
4.2.4施工图文件应明确地下室施工期和使用期抗浮设防水位。
4.3.1主楼基础应满足以下要求
4.3承台和地下室底板设计
1独立桩基承台需在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连系梁,连系梁高 度不应小于40mm*N(N为楼层数)且不应小于700mm,宽度不应小 于400mm;三桩以上条形承台,应在其短向合理部位设置不少于 两道连系梁。 2筏形承台板厚不应小于40mm*N(N为楼层数),且不应小 于600mm。
4.3.2除嵌岩桩筱基础外,桩筱基础板面高差不应大于筱板厚
基础贴临下一层地下室时,桩筏基础应下降,两者桩顶高差不大 于水平距离。
4.3.3单层地下室底板厚度不应小于400mm,两层地下室底板
享度不应小于500mm,三层地下室底板厚度不应小于600mm,底 板配筋率不应小于0.20%和0.45f/f,的较大值
.4地下室底板上有混凝土墙且不具有按深梁传递底板荷载 时,底板应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包络设计。
4.4地下室混凝土墙设计
4.4.1地下一层外墙厚度不应小于300mm,地下二层
300mm,地下一层外墙厚度 不应小于400mm,地下三层外墙厚度不应小于500mm。地下室列外 墙水平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
4.4.3地下室外墙顶端及底部均应设置加强筋,单层地下室不
应小于4 20,两层地下室不应小于4 22,三层地下室不应 小于 4 25。
4.5地下室梁板结构设计
4.5.1主楼范围内外地下室顶板高差处应有可靠的水平力传速 途径,两者高差大于600mm时,应采用板加腋处理方法,处理范 围沿主楼各边不小于3/4边长。
4.5.2地下室顶板应优先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4.5.2地下室顶板应优先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4.5.3山地建筑地下室存在临空面时,顶板处不应作为嵌固端。 当有多个主楼时,应加强地下室临空面垂直方向的抗侧刚度或进
4.5.3山地建筑地下室存在临空面时,顶板处不应作为
当有多个主楼时,应加强地下室临空面垂直方向的抗侧刚度或进
4.5.4地下室顶板应采用梁板结构体系,顶板厚度不应小于
180mm;有防水要求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种植土顶板厚 度不应小于250mm;顶板双向双层通长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 0.25%;除人防荷载组合外顶板不应采用塑性算法。 4.5.5地下室中间层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mm;与外墙相连的 边柱跨板厚不应小于150mm,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且配筋率不应小 于0.25%。
温州地区高层居住建筑结构设计细则
总 则, 17 2 荷载和地震作用. .18 结构布置与构造 ..20 3.2 梁柱墙设计 ..20 3.3 结构平面布置 .20 4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21 4. 1 桩基础基本规定 .21 4.2 抗浮设计 .21 4.5地下室梁板结构设计 21
总 则, 17 2 荷载和地震作用. .18 3 结构布置与构造 ..20 3. 2 梁柱墙设计 .20 3.3 结构平面布置 .20 4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21 4. 1 桩基础基本规定 .21 4.2 抗浮设计 .21 4.5地下室梁板结构设计 21
1.0.2参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类项目规划设
1.0.2参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类项自规划设 计与管理的实施意见》(温市规(2017)54号)精神,将可能 存在类住宅设计的商业、办公等高层建筑项目也纳入管理。
1.0.2参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类项自规划设
2.0.1在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以外的行政区域从事 建筑工程建设活动时,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 应根据工程场址的地理坐标查询《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确定。 2.0.2表2.0.2基本风压是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第8.1.3条比照附录E附图E.6.3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确定,并 依据《温州市瓯江口新区基本风压研究》报告确定洞头区相关区 域基本风压。 表2.0.2基本风压为50年重现期的风压,对应10年重现期 与100年重现期风压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临近区域相同比 例确定。可按下列数值采用:
表1温州部分区域不同重现期风压建议值
2.0.3基于目前工程中地面粗糙度取值就低不就高的音
2.0.3基于目前工程中地面粗糙度取值就低不就高的普遍现象 有必要明确地面粗糙度类别。城市中心区域指建筑密度较大且不 直接面临大片农田的街道。 评估报告的编制依据应为符合规范要求的计算书或风工程 评估结果,采用的数据应是权威机构发布的实测数据。评估报告 的编制单位应为具备相应能力的风工程领域专业机构。
.3楼梯梁、楼梯柱抗震等级参照主体结构。 6高轴压比情况下墙肢平面外弯矩对纵筋影响明显,鉴于 住宅设计中框架梁与墙肢垂直相交处普遍未设扶壁柱或翼 有必要对墙肢轴压比做出限制。
3.2.6高轴压比情况下墙肢平面外查
目前住宅设计中框架梁与墙肢垂直相交处普遍未设扶壁柱或翼 墙,有必要对墙肢轴压比做出限制。
3.3.2纵向两侧边缘拉通设置抗侧结构的要求是基于以下规范
3.3.3连廊两端竖向构件为框架柱时GB/T 15142-2002 方形开口镉镍单体蓄电池总规范,短边尺寸不小于400。
竖向构件为墙肢时,墙肢厚度不小于连廊纵向(X向)框架梁梁 宽;按墙肢边缘控制计算跨度时,内天井洞口连廊方向投影范围 以内,墙肢长度不得大于墙肢厚度的3倍,
1本条款灌注桩不包括挤土型灌
4.1.4温州地区历年工程实践经验显示
承载力离散性较大,并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136 一2017相关规定,细则对采用后注浆的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提高幅度进行了具体规定
法,可参考图集2013浙G35P28页抗拔桩接桩详图做法处理 4.2.3山地建筑勘察报告一般反映未见地下水,考虑洪水期间 可能形成的地下水浮力作用,应进行地下室抗浮设计,
可能形成的地下水浮力作用,应进行地下室抗浮设计
4.5.2由于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等特殊原因,结构计算嵌固
4.5.2由于地下室板开设大洞口等特殊原因HJ 462-2021 工业锅炉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结构计算嵌固 瑞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地下室顶板及地下一层墙柱仍 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6.1.14条第1、3、4 款要求,且需控制地上一层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比。 4.5.3增加地下室临空面垂直方向的抗侧刚度,可采用设置该 方向剪力墙或锚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