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454-2015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相参数测量导则.pdf

Q/GDW 11454-2015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相参数测量导则.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5735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1454-2015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相参数测量导则.pdf

Q/GDW11454=2015

图1自阻抗末端开路测量接线图

式中: Z。特征阻抗,单位为欧姆(Q2); 1 一传播系数,单位为1每千米(1/km); L 线路长度,单位为千米(km)。 再计算: z = Z,1 , r =Re(z), x = Im(z) 式中: 单位长度自阻抗,单位为欧姆每千米(2/km); 单位长度自电阻,单位为欧姆每千米(Q2/km); x一单位长度自电抗,单位为欧姆每千米(Q2/km)。 异频频率下的参数应按照式(1)方法转换为工频频率下的参数。 详细过程参见附录A.1.1。

自阻抗末端接地测量接线

NY/T 2964-2016 鲜湿发酵米粉加工技术规范arcth 1 0,0 i, U,

Q/GDW 114542015

采用双端同步测量方法,对被测量相导线首端施加单相电源,未端接地,其余相两端开路。 测量并记录首端电压U,、电流i及末端电流i,以同塔双回线路测量接线为例,见图3。其余相测 量方法相同。

异频频率下的参数应按照式(1)方法转换为工频频率 详细过程参见附录A.1.2,计算示例参见附录B、D。

图3自阻抗双端法测量接线图

且抗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测量的数据U,、1,及1.计算

U. i,ssinh(1L) L z =Z,1, r=Re(2), x=Im(2)

测量线路相导线自电容时,对被测量相导线首端施加单相电源,末端开路,其余相两端接地。 将被测量相导线末端开路,测量并记录首端电压亡,与电流i,以同塔双回线路测量接线为例,见 图4; 再将被测量相导线末端短路接地,测量并记录被测量相导线首端电压U,与电流12,见图5。其余相 则量方法相同, 单端法测量自电容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测量的数据U,、i,、U,及i,计算Z。与1:

D.1 0,U, arcth, Vi, U, 1.

Q/GDW 114542015

Q/GDW11454=2015

图4自电容末端开路测量接线图

单位长度自导纳,单位为西每千米(S/km); W表示角频率。 异频频率下的参数应按照式(2)方法转换为工频频率下的参数 详细过程参见附录A.2.1

图5自电容末端接地测量接线图

采用双端同步测量方法,对被测量相导线首端施加单相电源,末端开路,其余相两端接地 测量并记录被测量相首端电压U,、电流i,及末端电压U,,以同塔双回线路测量接线为例,见图6 其余相测量方法相同。 双端法测量自电容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测量的数据U,、I,及U,计算Z。与1:

VOSU U,sinh(IL)

Q/GDW114542015

Q/GDW11454=2015

异频频率下的参数应按照式(2)方法转换为工频频率下的参数, 详细过程见附录A.2.2,计算示例参见附录B、D。

图6自电容双端法测量招

单端法测量线路两相导线相间互电容时,对被测量的其中一相导线首端施加单相电源,末端开路, 其余相首端接地,末端开路。 测量施加电源相首端电压U,,另一相首端接地电流i,,以同塔双回线路测量接线为例,见图7。 单端法测量相间互电容表示为:G2=i,/(U,jwL),单位为法每千米(F/km)。 异频频率下的参数按照式(2)方法转换为工频频率下的参数。

图7相间互电容单端法测量接线图

采用双端法测量时,以测量A1相与B1相间互电容为例,对其中A1相导线首端施加电源,末端 路,其余相首端接地,末端开路。同步测量A1相首、末端电压U.、Ui2,B1相首端电流12l与末端 压U12,以同塔双回线路测量接线为例,见图8。

Q/GDW 114542015

Q/GDW11454=2015

图8相间互电容双端法测量接线图

以同样方法对A1相施加电源,依次同步测量U、U,,及其余相首端接地电流i31、14、is1、ic, 末端电压U312、U412、U512、U612,其中A1相多次施加电源,需多次测量U.、U2。 再依次对B1、C1、A2、B2、C2相导线首端施加电源,末端开路,其余相导线首端接地,测量的 量与以上相同,同步测量施加电源相首、末端电压,其余相首端电流与末端电压,对于前面已施加电源 的相不再进行测量。对于N相导线系统,可列出计算公式:

Ym)=2im, mwj Vzy,L/2

采用单端法测量,对其中一相导线首端施加电源, 末端接地,其余相导线首端开路,末端接地。 测量施加电源相首端电流1,和其余相首端电压U,,以同塔双回线路测量为例,接线方式见图9。其 余相间互阻抗采用同样方法测量。 单位长度相间互阻抗可按照以下两种方法计算。 第一种方法:Zm=U,/(i,L)1

Q/GDW11454=2015

Q/GDW11454=2015

图9相间互阻抗测量接线图

tanh(/z,y, L) tanh( y Zy)L) Zmj U,/ z,y,L z,(y Zya)L

Q/GDW 114542015

U. cosh(1L) Z,sinh(IL) U.9 sinh(1L) cosh(IL) Z. is

Q/GDW11454=2015

测量接线见图1、图2。图1中未端开路,图2中末端短路接地。末端开路时,由式(A.1)可推导 得式(A.2):

末端短路时推导获得式(A.3):

求解获得单位长度相导线自电阻与自电抗高。

1./0.==th(1L)

U//2=Z.th(1L)

6+jx, =2.·2

则量接线见图3。被测量相导线未端接地, 由式(A.1)可推导获得式(A.5)与(A.6)

由式(A.5)与(A.6)分别求得1和Z。。 按照式(A.4)计算单位长度相导线自电阻r与自电抗x。

测量接线见图4与图5。将测量的两种状态 按照式(A.7):

求解获得单位长度相导线自电容c.。

go+jwc,=1/Z

测量接线见图6。被测量相导

由式(A.8)与式(A.9)分别可求得1与Z。。 按照式(A.7)计算单位长度相自电容c。

cosh(1L)=U,/U.

Z=U sinh(1L)/I

Q/GDW 114542015

Q/GDW11454=2015

A.3相间互电容测量计算

测量接线见图7。单位长度相间互电容由式(A.10)计算: C, =i. /(U.DiwL

Cz为所测量两相间互电容,单位为F/km: i,—另一相接地电流,单位为A; U.—施加电源相首端电压,单位为V。

Cz²——为所测量两相间互电容,单位为F/km; i,—另一相接地电流,单位为A; U,—施加电源相首端电压,单位为V。

由于对地电容的影响,对于大于200km的线路相间互电容测量宜采用双端法。 图A.2中列出了3相导线系统p型电路测量原理图,结合图A.2,推导N相导线系统的互电容求解 方程。忽略电导,导纳只考虑电纳,由于接地相首端接地,p模型中左臂对地导纳被短接。

图A.2三相导线系统p型电路测量原理图

图A.2中:第1相导线首端施加电源,末端开路,测量首末端电压,其余两相导线首端接地,末端 开路,测量首端电流,末端电压。 Y2第1相与第2相间互导纳; ic2—第2相首端电流i2.与末端导纳臂Y2上电流i%之和。 由图A.2可得式(A.11):

同时有式(A.12):

将式(A.12)代入式(A.11)整理可得(A.13):

2+=+(U2) is,=Ua, Y92

[2 +U212(Y 2)

其中Uae的下标abc中第一个数字a表示第2、3、4、5或6相,第二个数字b为1表示第1相施 加电源,2表示第2相施加电源,3、4、5以此类推,第三个数字c为1表示首端,2表示末端,如U2. 表示当第1相施加电源时第2相末端电压,1的下标相同

Q/GDW11454=2015

由于U212是感应电压,远小于U+U2,可忽略分母中U212,Y是第2相对地总导纳,设第2相 自导纳为Y,则Y由相总自导纳Y减去与其它相间总互导纳获得式(A.14):

设第2相对应分布参数等值电路的总自导纳为Y,则相总自导纳Y由分布参数等值电路的总自导 纳Y,转换获得,转换方法为式(A.15):

式中Y2=Y,有两个待求的相间互导纳未知数Y、Y,无法求解。 同理,第1相与第3相,第2相与第3相间互导纳方程分别为式(A.17)与式(A.18):

(A.17) (A.18)

第2相施加电源时得式(A.21)

第3相施加电源时得式(A.22):

第4相施加电源时得式(A.23):

GB/T 34981.1-2017 机构编制统计及实名制管理系统数据规范 第1部分:总则(y,L) ZYm)=2i,2uj=3、4、5、6(A.21) z.y,L/2

Q/GDW 114542015

第5相施加电源时得式(A.24)

A.4相间互阻抗测量计算

相间互阻抗采用单端测量法,接线如图9。 对于短距离线路,不考虑到分布参数特性的影响,可采用简单的计算方法,任意两相间互阻抗可由 (A.25)计算:

z.=U/(iL)(A.25)

U一一另一相首端电压,单位为V; i一施加电源相首端电流,单位为A。 对于大于150km的线路,由于分布参数特性影响明显,需考虑分布参数特性的影响,宜采用以下方 法计算任意两相间互阻抗 将长距离同塔双回线路零序互阻抗测量原理应用于N相导线系统相间互阻抗的测量计算,对其中的 参数2、y、z,与y按照N相导线系统进行取值。设施加电源相等效平均电流I,感应相总感应电势E,, 并将E,引入感应相长线方程QB/T 5295-2018 美白化妆品中鞣花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表示为:

式中: ,() 施加电源相距线路末端距离1处的电流: 2 施加电源的i相导线单位长度阻抗; 施加电源的i相导线单位长度导纳: i相导线首端电流; Zmj 所求两相间单位长度互阻抗: Z 所求两相间单位长度总互阻抗: 感应相沿线产生的单位长度感应电势; 感应相沿线产生的总感应电势; U,) 感应相距线路末端距离1处的电压。 i() 一感应相距线路未端距离1处的电流, 图A.3中列出了3相导线系统相间互阻抗分布参数测量原理图,结合图A.3可推导N相导线系统的 相间互阻抗求解方法。图A.3中:在第1相首端施加电源,2、3感应相沿线产生感应电势é.()、é.():

Q/GDW11454—201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