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640-2016 频率同步网网络设计及验收要求.pdf

Q/GDW 11640-2016 频率同步网网络设计及验收要求.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8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5633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1640-2016 频率同步网网络设计及验收要求.pdf

a)1级基准时钟: b)2级节点时钟; c)3级节点时钟。 7.1.21级基准时钟可以是独立于其它源而工作的自主时钟,也可以是通过无线或卫星系统同步于源 自UTC精确信号的非自主时钟,1级基准时钟包括全网基准时钟PRC和区域基准时钟LPR两种类型,其 功能及性能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的要求,2级节点时钟(2级BITS)和3级节点时钟(3级 BITS)是同步网节点从钟,其功能及性能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的要求。

7.2节点时钟设置原则

QYCBS 0002S-2016 延边长白松叶研究有限公司 松花粉茶7.2.1节点时钟设置总体原则

D/GDW116402016

任进行公可频率同步网规划组织时,频率 a)同步节点的设置既要满足各种业务网设备的同步需求,还应兼顾传输同步安排的需求和同步网 定时链路组织的需要,保证所有传输系统均具有主备用定时输入参考信号,使于同步网定时基 准信号按照其节点分级由上而下逐级传送: 6 同步网设置的节点时钟类型(1级基准时钟、2级BITS和3级BITS)应与同步网等级(一级 节点、二级节点和三级节点)一一对应,其中,一级节点包括第一基准时钟节点、第二基准时 钟节点和辅助基准时钟节点等3种类型: 原则上应在每个同步区内设置1个第一基准时钟节点和1个第二基准时钟节点,第一基准时针 节点应设置1级基准时钟PRC或LPR,第二基准时钟节点应设置1级基准时钟LPR,第一基准 时钟节点和第二基准时钟节点应作为同步区的主备用定时源头

7.2.2骨干频率同步网节点时钟设置原则

在进行公司骨干频率同步网规划组织时,节点布局及节点时钟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基准时钟、第二基准时钟节点应设置在省际传输网与省级传输网的交汇点,同时需兼顾 站点地理位置,原则上优先选择省会城市或省中心城市的重要站点: 在骨干频率同步网层面,超过1500km的传输系统或单链传输系统末端,应增设辅助基准时钟 LPR; 配定时基准节点

7.2.3省内频率同步网节点时钟设置原则

8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设计

8.1定时链路的组织原则

8.1.1定时链路组织总体原则

Q/GDW116402016

王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组

公司骨干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组织原则如下: 按照第一、第二和辅助基准时钟节点的设置进行省际传输网定时链路组织: 省际SDH传输系统应有来自两个不同1级基准时钟的定时基准源: 省际SDH传输网的主备用定时源应来自不同的第一基准时钟,在省际传输网的边缘部分或者链 型网内,主用定时源应来自第一基准时钟,备用定时源可以来自第二基准时钟: d 第二基准时钟应通过省际传输网同步于本同步区和邻近同步区的至少两个第一基准时钟,以提 升同步区内的同步可靠性: e) 第二基准时钟应通过SDH设备的定向导出功能获取源自第一基准时钟的定时信号,不允许从其 它任何第二基准时钟、辅助基准时钟和节点从钟获取定时信号: 第二基准时钟应基于省际传输网溯源至第一基准时钟,原则上不允许通过省级传输网、地市传 输网溯源至第一基准时钟:

Q/GDW116402016

当直接同步存在困难时,允许 时钟同步于 哺助基准时钟

8.1.3省内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组织原则

公司省内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组织原则如下: 作为公司频率同步网的一部分,省内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组织应与骨干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组 织协调一致,确保整网同步性能满足规划目标; 在组织省内频率同步网定时链路时,同步区之间即省与省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以利于构建公司 同步网平滑演进; C 按照第一基准时钟节点、第二基准时钟节点和辅助基准时钟节点的设置来组织省级传输网层定 时链路,按照2级BITS节点和3级BITS节点的设置来组织地/县传输网层定时链路,省级传 输网层的SDH传输系统必须来自本省的两个1级基准时钟的定时基准源,地/县传输网层的SDH 传输系统应保证有来自可溯源至1级基准时钟的两个不同物理路由的定时基准源: d 省内频率同步网辅助基准时钟,其定时信号应通过至少2条省级传输网不同路由溯源至省内第 一基准时钟和第二基准时钟: e 省内频率同步网2级BITS,其定时信号应通过至少2条省级传输网不同路由溯源至省内第 基准时钟、第二基准时钟或辅助基准时钟: 省内频率同步网3级BITS,其定时信号应通过2条地市传输网不同路由同步于省内2级BITS 第一基准、第二基准或辅助基准时钟: 名 省级SDH传输网原则上应通过本省第一基准时钟或第二基准时钟获取定时,不能从与其交汇的 省际传输网中获取定时: h 地市传输网应从省级频率同步网同步节点或省级传输网获取至少两个定时来源,不能向省级传 输网注入定时: i 省级、地市传输系统定时安排应规划定时注入点和定时流向设置,原则上应具备两个定时注入 点,传输系统中除注入点外的每个网元的主备用定时应来自该系统的不同方向。

8.2基于SDH传输网的定时链路设计方法

8.2.1定时信号的网络层间纵向传送方法

Q/GDW116402016

8.2.2传输系统传送定时的技术要求

B.2.3传输系统定时安排方法

图4网络层间定时传送方式

对于单个环形传输系统,应有两个注入定时,具有下述三种定时组织方法,如图5所示 a)主备用定时安排方法1:两个注入定时作为主备用定时参考,均单方向贯穿全环: b)主备用定时安排方法2:两个注入定时作为主备用定时参考,分别由双向为环系统提供定时: c)互为主备用定时安排方法:两个注入定时分段为环系统提供主备用定时

图5单环传输系统的定时安排

如图6所示,对于单链传输系统,应有两个注入定时,具有下述两种定时组织方法: )主备用定时安排方法:两个注入定时作为主备用定时参考,均单方向贯穿全链: b)互为主备用定时安排方法:两个注入定时分段为单链系统提供主备用定时。

8.2.2两个相切环系统

图6单链系统定时安排

Q/GDW116402016

图7非共节点相切环间直接定时连接

图9共节点相切环的定时安排

D/GDW11640201

9通信设备同步接入设讯

9.1被同步设备定时接口的基本要求

9.1.3外定时接口的数目

被同步设备的外定时接口数目一般至少为2个。

图10环带链系统定时安排

Q/GDW116402016

Q/GDW116402016

9.1.4外定时接口的要求

9.1.5 接口性能要求

通信设备同步接入要求见YDN117—1999中8.3条

9.3通信设备同步原则

9.3.1交换设备的同步原则

交换设备包括电路交换设备及IMS、软交换的网关设备,其同步原则如下: a)同步接入方式的由高至低优选顺序如下: 1)站内同步设备: 2)站内SDH网元设备外同步接口的输出: 3)上游业务码流(经纯PDH传输): 4) 上游业务码流(SDH和PDH混合传输情况下的PDH支路信号,但SDH侧须启用再定时功能 或加装再定时设备); b)应设置两路定时参考;

9.3.2传输系统的同步原则

传输系统的同步原则如下: a)省际传输系统、省级传输系统和地市传输系统均应接入同步信号: 每个SDH传输系统均应有统一的定时注入点规划; ) 站内已设有同步设备且该站作为传输系统的定时注入点,传输系统定时注入源应直接来自该同 步设备; d 站内没有同步设备且该站作为传输系统的定时注入点,传输系统定时注入源应来自其他传输系 统。

3.3其它通信设备的同

D/GDW11640201

其它需要考虑频率同步的通信设备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系统的MCU设备、TDM网关设备等,均需接 两路定时,其同步原则如下: a)视频会议系统MCU设备:原则上应直接接入站内的同步设备,在不具备接入条件的情况下, 通过SDH设备的外时钟接口接入定时: TDM网关设备:原则上应直接接入站内的同步设备,在不具备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S 设备的外时钟接口接入定时

9.3.4互联互通设备的同步原则

9.3.2对于和电信运营商、南方电网公司等外部单位互联互通的通信设备,原则上各自负责所辖通 设备的同步。

10.11级基准时钟设备配置

10. 1.1 PRC 基本配置

a)1~2个艳钟; b)2个卫星接收机,其中至少1个北斗卫星接收机; c)1个2级BITS设备,具体包括支持多路输入和余配置的定时输入模块,配置双钟的时钟 模块,支持至少60路输出且能余配置的定时输出模块,穴余配置或非穴余配置的通信管理 模块。

10.1.2LPR基本配置

LPR基本配置如下: a)2个卫星接收机,其中至少1个北斗卫星接收机 b)1个2级BITS设备,具体包括支持多路输入和穴余配置的定时输入模块,配置双钟的时钟 模块,支持至少60路输出且能穴余配置的定时输出模块,穴余配置或非穴余配置的通信管理 模块

22级节点时钟基本配置

2级节点时钟基本配置如下: a)定时输入模块:支持多路输入和允余配置; b)时钟模块:配置双钟或2级高稳晶振; c)定时输出模块:支持至少40路输出,且能穴余配置; d)通信管理模块:余配置或非穴余配置

10.33级节点时钟基本配置

及节点时钟基本配置如下:

/GDW116402016 a) 定时输入模块:支持多路输入和穴余配置: b)时钟模块:余配置3级高稳晶振; c)定时输出模块:支持至少40路输出,且能余配置; d)通信管理模块:穴余配置或非穴余配置

11节点时钟设备安装设计

11.1设备布置及安装

11.1.1节点时钟设备安装之前,机房环境工艺等条件应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设备所需的电源告 求和容量应符合设备配置的需要,DDF应有足够的空闲端子供节点时钟设备输入输出使用。 11.1.2节点时钟设备主要包括卫星天馈线、接收机、BITS设备、网管设备等,设备宜单独组屏,且 应安装在数字传输机房中,环境要求与安装加固方式可与机房中其他传输设备相同。 11.1.3配置数字同步专用的DDF用于连接BITS设备的输入、输出及监测信号线,该DDF宜与机房中 其他DDF放在一起,且尽量与BITS设备靠近。 11.1.4卫星天线应安装于调度通信楼或变电站控制楼顶平台上,可安装固定在楼顶女儿墙或横梁框 架结构上,其关线视角、抗干扰特性等安装环境应符合设备的技术要求,一般原则为在天线6来范围 内障碍物应不超过10度仰角线,通常卫星天线距离其他天线宜大于3米。

11.2.1布线电缆应满足传输频带、允许衰耗、特性阻抗等指标要求,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阻燃 性能。 11.2.2机房内电源电缆和信号电缆应分别沿不同走线槽布线,且电缆布放应捆扎整齐,标识清楚。 11.2.3通常同步工程的设计界面在同步DDF处,同步工程负责将节点时钟设备的输入、输出同步信 号线及监测线布放到同步DDF,从同步DDF到楼内各通信设备的同步信号线,由各相关工程自行布放 11.2.4BITS设备输出的同步信号线一般采用同轴射频电缆(75Q)或高频对称电缆(120Q),同轴射 顿电缆线对的外导体或高频对称电缆线对的屏蔽层应首选在输出口接地,次选在输入口接地。 11.2.5从节点时钟设备到被同步通信设备需要布放主用、备用两条同步信号线时,则这两条同步信 号线应分别从两块输出卡上接出。 11.2.6从楼顶至传输机房的卫星系统天馈线应楼内电缆管道布放,不应与电力电缆及空调线等 放。卫星系统天馈线暴露在楼顶户外部分应加装保护套

11.3.2网管系统的设备由交流220VUPS不间断连续供电

D/GDW11640201

备子架与机柜接地排可靠连接。 11.4.2采用卫星关线定时接收系统时,天线、馈线及其他组件应严格按设备技术要求进行避雷接 地,馈线进大楼之前应安装避雷器,其接地线应就近与楼顶避雷接地环可靠连接,馈线的金属外护屋 应在进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避雷器及其接头应做好防水处理,时钟同步设备的接地应符合GB 506892011的相关要求

节点时钟设备环境要求应符合Q/GDW/Z11394.2—2015第9节的规定。

12.1.1根据公司频率同步网结构,频率同步网的网络管理可分为骨干频率同步网和省内频率同步网 两层来分别进行管理。 12.1.2骨干频率同步网既要具备网络层的管理功能,又要具备网元层的管理功能,而且能够对下层 网络管理上传的信息进行管理。 2.1.3省内频率同步网要具备网元层的管理功能和省内频率同步网的拓扑管理功能,而且能向上层 网络管理上传管理信息。

13.1.1工厂验收前应具备的条件:生产厂家已提交工厂验收大纲,并通过项目建设负责单位审核,生 产厂家已按照合同要求完成设备生产、集成,以及厂内检测及试验工作,并提供完整的测试报告。 13.1.2工厂验收时应检查的同步设备类型包括PRC设备(由双卫星接收机单元、钟单元、双钟 8ITS单元组成)、LPR设备(由双卫星接收机单元和双钟BITS单元组成)、2级节点时钟设备、3 级节点时钟设备等,检查的技术指标包括同步设备的功能、性能以及电气环境要求。 13.1.3工厂验收时应检查的频率同步网网管功能测试项目包括:频率同步网网管的一般功能、故障管 理功能、性能管理功能、配置管理功能、安全管理功能等。 13.1.4工厂验收时同步设备单机测试技术指标及网管系统测试技术指标见附录D

13.2同步设备技术指标测试

Q/GDW116402016

PRC设备功能包括: a 卫星接收机单元:卫星接收机单元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1,相关配置情况及功能应满足 Q/GDW/Z11394.2—2015第7.1.1.2条的要求; 艳钟单元钟单元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2,相关配置情况及功能,应满足Q/GDW/Z11394.2 2015第7.1.1.1条的要求; ) 双钟BITS单元:双钟BITS单元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3,相关配置情况及功能,应满足 Q/GDW/Z11394.2—2015第7.1.1.3条的要求。

13.2.1.2PRC设备性能

PRC设备性能的指标验收见附录D.4,具体要求如下: 频率准确度:测试时要求同步设备正常锁定于设备配置的钟或卫星接收机单元,测试时间不 少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7.2.1条的要求; 6 噪声产生:测试时要求同步设备正常锁定于设备配置的钟或卫星接收机单元,测试时间不少 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2015第7.2.2条的要求; 相位不连续性:在同步设备进行内部重组(如时钟倒换、输出卡板倒换)的情况下,测试其相 位不连续性,每次重组测试时间不少于1200秒,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 7.2.5条的要求。

13.2.1.3电气环境要求

13.2.2区域基准时钟设备(LPR)测试关键指标

或基准时钟设备(LPR)测

13.2.2.1LPR设备功能

LPR设备功能包括: a)卫星接收机单元:卫星接收机单元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1,相关配置情况及功能应满足 Q/GDW/Z11394.2—2015第7.1.1.2条的要求; b) 双钟BITS单元:双钟BITS单元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3,相关配置情况及功能,应满足 Q/GDW/Z11394.22015第7.1.1.3条的要求,

13. 2. 2. 2LPR设备性能

LPR设备性能的指标验收见附录D.5,具体要求如下: a)频率准确度:测试时要求同步设备正常锁定于设备配置的钟或卫星接收机单元,测试时间不 少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7.2.1条的要求; b 噪声产生:测试时要求同步设备正常锁定于设备配置的钟或卫星接收机单元,测试时间不少 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7.2.2条的要求: 相位不连续性:在同步设备进行内部重组(如时钟倒换、输出卡板倒换)的情况下,测试其相 位不连续性,每次重组测试时间不少于1200秒,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 7.2.5条的要求

13.2.2.3电气环境要求

LPR设备电气环境指标验收见附录D.5,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9章的要求。 13.2.32级节点时钟设备测试关键指标

13.2.3.12级节点时钟设备功能

D/GDW116402016

2级节点时钟设备功能如下: a 输入功能:2级节点时钟设备输入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6,其输入功能应满足Q/GDW/Z 11394.2—2015第8.1.1条的要求; 6 时钟功能:2级节点时钟设备时钟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6,其时钟功能应满足Q/GDW/Z 11394.2一2015第8.1.2条的要求: C 输出功能:2级节点时钟设备输入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6,其输出功能应满足Q/GDW/2 11394.22015第8.1.3条的要求; d SSM功能:2级节点时钟设备SSM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6,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 第8.1.4条的要求; 监控管理功能:2级节点时钟设备监控管理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6,其监测功能和管理 功能应分别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1.5条和8.1.6条的要求

13.2.3.22级节点时钟设备性能

2级节点时钟设备性能的指标验收见附录D.6,具体要求如下: a 频率准确度:在设备刚启动时处于自由振荡情况下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不少于1000s,测试结 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1条的要求: b 牵引入和保持入范围: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2条的要求; 噪声容限和噪声转移特性:在同步设备跟踪标准噪声模板的情况下,测试其噪声容限和噪声转 移特性,测试时间不少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4条和第8.2.5 条的要求; d 噪声产生:同步设备正常锁定于高精度基准源,测试时间不少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 Q/GDW/Z11394.2—2015第8.2.3条的要求; e 相位瞬变:在同步设备的输入参考发生倒换的情况下,测试其相位瞬变性能,每次倒换测试时 间不少于1200秒,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6.2条的要求: 相位不连续性:在同步设备进行内部重组(如时钟倒换、输出卡板倒换)的情况下,测试其相 位不连续性,每次重组测试时间不少于1200秒,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 8.2.7条的要求: 保持性能:在同步设备去失所有输入参考的情况下,测试其保持性能,测试时间不少于24小时, 如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6.3.1条的要求

13.2.3.3电气环境要求

2级节点时钟设备电气环境指标验收见附录D.6,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9章的要求 13.2.43级节点时钟设备测试关键指标

2级节点时钟设备电气环境指标验收见附录D.6,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9章

级节点时钟设备电气环境指标验

13.2.4.13级节点时钟设备功能

3级节点时钟设备功能如下: ) 输入功能:3级节点时钟设备输入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7,其输入功能应满足Q/GDW/Z 11394.2一2015第8.1.1条的要求: 时钟功能:3级节点时钟设备时钟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7,其时钟功能应满足Q/GDW/Z 11394.2—2015第8.1.2条的要求

Q/GDW116402016

C 输出功能:3级节点时钟设备输入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7,其输出功能应满足Q/GDW/Z2 11394.2一2015第8.1.3条的要求; SSM功能3级节点时钟设备SSM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7,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 第8.1.4条的要求: e 监控管理功能:3级节点时钟设备监控管理功能的技术指标验收见附录D.7QFSJZC 0001-2015 北京卓宸畜牧有限公司 牛、羊肉片(卷、方砖),其监测功能和管理 功能应分别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1.5条和8.1.6条的要求。

13.2.4.23级节点时钟设备性能

3级节点时钟设备性能的指标验收见附录D.7,具体要求如下: 频率准确度:在设备刚启动时处于自由振荡情况下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不少于1000s,测试结 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1条的要求: b 牵引入和保持入范围: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2条的要求; 噪声容限和噪声转移特性:在同步设备跟踪标准噪声模板的情况下,测试其噪声容限和噪声转 移特性,测试时间不少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4条和第8.2.5 条的要求; d 噪声产生:同步设备正常锁定于高精度基准源,测试时间不少于36小时,测试结果应满足 Q/GDW/Z11394.2—2015第8.2.3条的要求; e) 相位瞬变:在同步设备的输入参考发生倒换的情况下,测试其相位瞬变性能,每次倒换测试时 间不少于1200秒,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6.2条的要求: 相位不连续性:在同步设备进行内部重组(如时钟倒换、输出卡板倒换)的情况下,测试其相 位不连续性,每次重组测试时间不少于1200秒,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 8.2.7条的要求; 保持性能:在同步设备丢失所有输入参考的情况下,测试其保持性能,测试时间不少于24小时 测试结果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8.2.6.3.2条的要求

13.2.4.3电气环境要求

3级节点时钟设备电气环境指标验收见附录D.7 应满足Q/GDW/Z11394.2一2015第9章的要求。

13.3频率同步网网管功能测试

网管的一般功能要求如下: a)具备北向接口协议,可向上级网管或其它运维管理系统提供告警、配置、资源及状态信息; b) 北向接口通信协议应采用SNMP协议、TL1语言或CORBA协议QBZCY 0001S-2015 济南百众餐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海藻果冻专用调味剂,且北向接口开放; C) 网管和网元之间的管理支持Q3或Qx协议; 网管系统应能显示版本信息: e) 网管系统应能显示管理的有效网元数。

13.3.2故障管理功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