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pdf

DB36/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6/T 1378-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54290
VIP资源

DB36/T 1378-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6/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pdf

湿地修复与建设可在现状湿地区域开展湿地修复,也可在现状非湿地区域新建湿地,现状湿地区域 按GB/T24708规定,现状非湿地区域按GB/T21010规定。

湿地“占补平衡”修复与建设的区域选址,应符合江西省各市县湿地保护、规划、治理的需求,应 优先考虑湿地生态补水的水源保障情况

6. 1受损湿地生态调查

湿地本底调查内容:水文与水质、基底、动植物、土壤、保护与管理、利用状况和受损因子、 度。受损退化湿地干扰因子:人为采砂、光伏基建和城市建设、围垦、泥沙淤积、污染、过度捕 集、非法猎、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水利工程和引排水的负面影响。

SZDBZ 36-2011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通信协议6.2 受损湿地问题识别与诊断

6.2.1主要受损因子

湿地主要受损因子包括:湿地水文、湿地水环境、湿地生境、湿地植被、湿地土壤。

6. 2. 2 主要受损类型

DB36/T1378202

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污水排放、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缺失等,受损湿地评估按照DB36/T1328 的规定

根据修复区域不同的尺度、受损类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特性,针对性的制定修复目标,并确 定修复参照点。

5.4修复工程的规划设

湿地修复工程确立修复目标后应进行技术、环境和经济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应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 构进行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分类、分步骤实施。

根据不同类型湿地的受损类型诊断,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选择针对性的湿地修复技术类型和方 法,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方法见表1。

表1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

DB36/T1378—2021表1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续)河流湖泊沼泽库塘技术方法湿地湿地湿地湿地拆除水坝等控水设施(包括水坝、堤坝)7水系连通(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底泥疏浚等)7水通道疏浚V填埋排水沟7水文调控恢复河道原貌自然堤岸恢复77围堰蓄水77水塘 (洼)777泥沙沉淀池777人工湿地777稳定塘777水质改善功能性湿地7V滨岸缓冲带7种植沉水植物7人工浮岛777生物操控77自然封育(封滩育草、封滩育林)77土壤种植库引入77植被修复外来有害物种控制77水面植被恢复种植777滨水带植被恢复种植7常水位出露滩地植被恢复种植7V76

DB36/T1378—2021表1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续)河流湖泊沼泽库塘技术方法湿地湿地湿地湿地植被修复常水位以下植被恢复种植2V浅滩一大水面复合生境VVV深水生境V生境修复与改善浅滩生境7V滨岸和洲滩湿地恢复VVV生境岛恢复VVVV种植鸟嗜植物(如浆果类灌木、球茎类挺水植物等)VV注:表中“"为各类型湿地适用的恢复方法6.6湿地修复的监管采用点面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调查结合、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的方法进行监管,监管内容包括湿地水体、湿地土壤、湿地气象、湿地生物等。6.7湿地修复综合性评价将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与未受干扰的参照系统进行对比,评价修复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及群落、湿地水土理化性质、湿地生态功能与价值、湿地景观格局等。湿地修复环境状况评价按HJ192的规定。地方标准7生物与工程措施7. 1牛物理措施湿地修复与建设的物理措施包括:生态清淤、基底修复与重建、底质改良、生态护岸、人工增氧、水文连通、水位控制、微地形改造、客土等技术措施。7.2化学措施湿地修复与建设的化学措施包括:土壤化学改良、水质混凝沉淀法、化学除藻法、重金属固定法等技术措施。7.3生物措施湿地修复与建设的生物措施包括:微生物强化、生物膜净化、稳定塘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态浮岛(床)净化、水生动植物净化等技术措施。7.4工程措施

DB36/T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水文修复工程、土壤修复工程、滨水缓冲带修复工程、近自然的 修复系统工程、湖泊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库塘型消落带植被修复工程、动物栖息地修复工程以及湿地 植被修复工程等

8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要求

8.1.1缓坡岸带营建

8.1.1.1坡度及要求

岸带坡度小于15°时,可平整地形,形成浅滩、浅水区、深水区、急流带和滞水带等不同类形 ,宜用植物护坡。岸带坡度大于15°时,可进行削平处理,削低高地、平整岸坡,营造多样、渐 地生境类型。

8.1.1.2岸带生态护坡

岸带硬质化的,宜软化硬质堤岸,可在砌石堤下放置抛石,抛石间放置生态袋。岸带地表裸露的、 土壤松散易受侵蚀的区域,应进行岸带保护工程,可利用排桩结构、石块或者石笼进行生态护坡,详见 附录A。

8.1.2.1具有1hm2以上连通水域的湿地,宜营建浅滩,满足湿地野生动物栖息需求。 8.1.2.2浅滩宜在临近水面起伏不平的开阔地段营造,通过减小坡度,减缓水流的冲击和侵蚀, 8.1.2.3浅滩坡度宜在10°~15°之间,宽度不宜小于5m,常水位下淹水深度宜为10cm~30cm 8.1.2.4浅滩地表可种植低矮植被,也可为裸露的泥滩或沙石滩

8. 1. 3 深水区营建

8.1.3.1具有面积8hm以上连通水域的湿地,宜营造深水区

8.1.3.1具有面积8hm以上连通水域的湿地,宜营造深水区。 8.1.3.2深水区水深应大于2m。 8.1.3.3深水区地形以凹形为主,营建多水深的生境系统,构筑一定面积的

8. 1. 4 生境岛营建

8.1.4.1具有面积8hm以上连通水域或针对珍稀危特有生物物种及关键种栖息地修复的湿地,宜营 建生境岛,详见附录A。 8.1.4.2生境岛营建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植被修复、生境改善,建设生态廊道和隐蔽地等。 8.1.4.3生境岛在常水位下应出露水面,并与岸上区域隔离。 8.1.4.4生境岛出露水面高度宜为0.5m~1.5m,岸带坡度宜小于15°。 8.1.4.5生境岛总面积占连通水域面积不宜超过10%

2.1土壤修复应满足植物生长、微生物附着和底栖动物生活的需求。 2.2营建特殊功能湿地,应进行基质防渗建设,防渗层建设宜采用黏土,黏土标准按照GB/T5 规定。

DB36/T1378202

8.2.3因退塘还湿等造成缺少土壤时,应进行土壤改良或回填客土。 8.2.4土壤板结湿地修复区可进行整体或局部翻耕平整。 8.2.5土壤贫湿地修复区可采用种植坑、种植槽或种植带覆土。 8.2.6对已受污染的湿地,应清除土壤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源,通过自然净化作用,消除土壤污染 污染土壤处理按照HJ25.4及DB36/1282的规定 8.2.7污染范围小、污染程度较轻的受污染土壤,宜移走受污染土壤, 8.2.8土壤侵蚀区宜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固岸护坡

8.3.1水文连通主要通过拆除纵横向挡水建构筑物,建设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底泥(生态) 疏浚等技术实现。 8.3.2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孤立水体之间,应营造水文连通的水网结构,恢复水文连通性, 8.3.3被阻断的湖泊河流湿地,应开挖河道,拆除或降低与水体之间的堤岸,恢复自然水文动力过程 3.3.4对淤塞河道应进行清淤疏浚,恢复水文生态流量。

地表水修复后的水质标准、进入修复区的地表水经预处理应达到GB3838的规定标准。

8.4.2内源污染修复

8.4.2.1内源污染的湿地进行水质修复,可实施底泥疏浚,或营建生态浮岛,处理后水质应达到GB3838 的标准。 8.4.2.2构建人工湿地进行水质修复,在涉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湿地按照GB/T51347的规定,修 复后应符合HJ2005的规定。

8.4.3外源污染拦截

.3.1对有外源污染流入的湿地修复建设,应在外部水体建设污水拦截处理的湿地,建设方法 2005的规定。 .3.2对以再生水为湿地补给水源的湿地修复建设,宜在补水入口处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污 建设方法按照HJ2005的规定

,5,1对个同多夏对家相切能而求 参原生位业地值 神组双绍, 免外来物种入侵,江西常用的湿地植物见附录B。 8.5.2较小型水面,利用湿地土壤种子库,以自然修复为主。 8.5.3较大型水面植被修复,根据适宜水深以适量撒播沉水、浮叶植物为主,如穗花狐尾藻、苦草、荐 菜等:浮叶植物覆盖水面不宜超过1/3,明水面应占水体2/3以上

DB36/T 13782021

8.5.4滨水带植被修复,应根据库塘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岸带的水位变化情况营造植物的分带格 局,形成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湿生植物带(包括湿生乔灌草)的多带生态缓冲系统, 8.5.5常水位出露滩地植被修复,宜种植低矮的湿生植物幼苗,如选取带土成丛芦苇,直径30cm40cm 坑深15cm~25cm,坑径30cm~40cm,种植密度1丛/m²~3丛/m²。 8.5.6常水位以下植被修复,宜种植高大的挺水植物,如选取香蒲幼苗,坑深15cm~25cm,坑径3cm 5cm,种植密度25株/m~30株/m。 8.5.7对修复区域内的岸带陆上植物群落,应根据不同植物种对光的适应差异,形成林下垂直空间上的 乔灌草分层格局。

8.6.1湿地内的滩涂、沼泽、灌丛、疏林等通过封育措施能够恢复林草植被时,应采取封禁方式修复。 8.6.2经封育不能恢复或恢复较慢的区域,应采取补植(播)乡土植物等人工措施辅助修复植被。如修复 林泽生境时,以近自然群落式种植强耐水湿乔木为主,包括水松、池杉等。 8.6.3水生植被修复以能够稳定、修复或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且能定植的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物 种为主。 8.6.4生境改善主要采取微地形改造、植被控制、鱼类种群重建、底栖生物种群重建、水深控制、补充 食源等措施,江西常见大型底栖动物及鱼类详见附录C。 8.6.5用于营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时,宜针对不同需要选择植物:植株密集、能满足隐蔽性的物种,包 括芦苇、香蒲、花叶芦竹、美人蕉、荻等;低矮、耐水淹的物种,包括苔草、莎草、牛毛毡、莲子草、 灯心草等;果实饱满、可提供食物的物种,包括桑、乌柏等;树形高大、可用于筑巢的物种,包括垂柳、 枫杨、乌柏等。野生动植物生境恢复建设按《建标196》规定。

.1.1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按修复区的生态敏感性与监测需要,营建湿地环境、资源监测点,环境监 按照HJ630的规定。 .1.2湿地生态监测包括水文动态、土壤动态、气象要素、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等。 .1.3湿地水环境监测(水质)应营建环境监测点,监测SS(悬浮物)、TN(总氮)、NH3一N(氨 氮)、TP(总磷)、COD(化学耗氧量)、水体水温、混浊度(透明度)、pH值等,水环境监测按照 HT/T91的规定。

9. 2. 1一般规定

湿地修复与建设完成后应对湿地的水、土壤、植物进行养护和管理,湿地修复与建设后三年内 工程验收和评估,工程验收和评估方法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规

9. 2. 2 封育管理

9.2.3水体养护管理

DB36/T13782021

9.2.4土壤施肥管理

9.2.5植物养护管理

湿地修复与建设完成后,初期应对植物进行倒株、病株的清理和补种:应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 余去入侵植物,补种乡土植物。及时对李节萎的植物适当进行人工刘割,对枯枝落叶适当清理;对于 具有水质净化的湿地,适当定期收割高大挺水植物和打捞浮水植物,减少水体营养物富集。植物种植工 程初期的养护按C.IJ/T287的规定。

DB36/T 1378—2021附录A(资料性)地形改造与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示意图地形改造与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示意图见A.1、A.2、A.3、A.4、A.5、A.6、A.7、A.8。0. 4m0.2m0.4m0.0m0.2m0.8m0.4ml0.8m生境龄生态岸生态净尚生态驳岸生态驳学准信息服图A.1较大型水面生境岛地形改造平面和剖面示意图努平台12

DB36/T1378—2021护坡植物水生植物高水位常水位低水位图A.3自然生态驳岸剖面示意图驳乔木驳岸乔木重护坡植物水生植物高水位常水位低水位图A.4自然生态驳岸植被群落剖面示意图14

DB36/T1378—2021驳岸乔木护坡植物高水位水生植物常水位石块护坡低水位图A.5石块护坡生态驳岸面示意图驳芹乔木水生植物高水位常水位石笼扩坡/挡墙低水位图A.6石笼挡墙生态驳岸剖面示意图15

DB36/T 1378—2021驳岸乔木扩坡植物水生植物高水位常水位石笼扩坡低水位图A.7石笼护坡生态驳岸剖面示意图驳片乔木扩坡植物水上植物(芦弟)高水位人工织物低水位木桩挡墙图A.8木桩挡墙生态驳岸剖面示意图16

江西省常用湿地植物推荐名录 江西省常用湿地植物推荐名录见表B.1

DB36/T1378202

表 B. 1 江西省常用湿地植物推荐名录

DB36/T 13782021

表 B. 1 江西省常用湿地植物推荐名录(续)

DB36/T1378202

表 B.1 江西省常用湿地植物推荐名录(续)

DB36/T 13782021

江西湿地修复常用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江西湿地修复常用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名录见表C.1、C.2。

DB11T 821-2021 草莓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表C.1江西湿地修复常用鱼类名录

DB36/T1378202

表C.1江西湿地修复常用鱼类名录(续

DB36/T 13782021

表 C.2 江西湿地修复常用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DB36/T1378202

[1]马广仁主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05. [21陈宗兴总主编,谢永宏等编著,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GB/T 31465.7-2017 道路车辆 熔断器 第7部分:短引脚式熔断器,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0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