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19-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61/T 119-2016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 2. 2 作用和作用效应
N 轴向压力设计值; M一弯矩设计值; V一剪力设计值; S一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Wmax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 的最大裂缝宽度。
DB21T 2767-2017 旅游特色农庄评定规范2. 2. 3 几何参数
土截面近边的距离; b一构件截面宽度; h一构件截面高度; b一墙截面宽度; h墙截面高度; h。一截面有效高度; d一 箍筋的公称直径; dcor 螺旋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截面长度: A 构件的全截面面积: Acor一构件约束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 构件上、下纵向钢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 L 混凝土构件净跨度; 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之间的距 离; e 初始偏心距; 轴向力对截面中心的偏心距; ea 附加偏心距; S 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箍筋的间距: x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A'。一—混凝土截面面积、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2.4计算系数及其他 Ⅱ一一偏心受压构件考虑二阶弯矩影响的轴向力偏心距 增大系数; —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 x/ho; 保和絲兹
2. 2. 4计算系数及其他
3.1.1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梁、柱和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仆
3.1.1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梁、柱和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C30、C40、C40,混凝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1.2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kk应按表 3.1.2采用。
表3.1.2混凝土轴心抗压和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²)
3.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应按表 3. 1. 3 采用。
土轴心抗压和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3.1.4混凝土受压和受拉的弹性模量E.应按表3.1.4采用
昆凝土受压和受拉的弹性模量E.应按表3.1.4采用。混 切变形模量G.可按表3.1.4中混凝土弹性模量值的
0.40倍采用。混凝土泊松比.可采用0.20。
表3.1.4混凝土的弹性模量(×10*N
3.2.1纵向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选用,强度和弹性
,2.1纵向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选用,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 指标的取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学指标的取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3.2.2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和墙中的高强箍筋极限强度标 准值fouk不应低于800N/mm²。高强箍筋选用的材料应符合行业 标准《高强度热处理箍筋》YB/T4425、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 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 5223.3及行业标准《中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YB/156的规 定。 3.2.3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高强度 地外相网欲强控
3.2.2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和墙中的高强箍筋极限强
热处理钢筋强度应按表3.2.3采用。
.3高强度热处理钢筋强度标准值及
续表3.2.3高强度热处理钢筋强度标准值及设计值(N/mm
3.2.4高强箍筋受剪承载力计算时抗拉强度设计值取f=43
3.2.4高强箍筋受剪承载力计算时抗拉强度设计值取f=430 +9.0f.;其中f.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当用于平均约束应 力和配箍特征值计算时,高强箍筋的抗拉强度宜取屈服强度标 准值。 3.2.5高强箍筋的弹性模量E,应按表3.2.5采用。
表3.2.5高强箍筋的弹性模量(×10°N/mm)
3.2.6当采用其他牌号的高强钢筋作为箍筋时,应符合相应的 标准规定。
3.2.7各种规格的箍筋的公称直径、计算用公称截面而
仑重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
4.1.1多、高层建筑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布置、荷 载和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分析、荷载效应组合、水平位移验算 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限值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及《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 4.1.3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 内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 计表达式:
YoS≤R R = R(f.,f,,ak,....)/rrd
R = R(f. f.,ak,.... )/rrd
R一一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R(·)一结构构件的抗力函数: 1.0,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 情况取大于1.0的数值;抗震设计应用承载力 抗震调整系数TRE代替TRd; f。、f、一一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本规程第 3.1.3条及第3.2.3条的规定取值; αk一一几何参数的标准值,当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结 构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时,应增减一个附加 值。
4.1.4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
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采用 同的抗震等级。凡本规程未规定的计算和构造,应符合国家 见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1.5高强箍筋约束混土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和弹
会间位移角限值,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所规定白 值。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负 行。
4.1.7本规程规定的内容适用于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梁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1.8构件扭曲承载力计算、剪扭承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1.8构件扭曲承载力计算、剪扭承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 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疲劳验算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2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与约束作用的关系
4.2.1矩形截面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可按
4.2.1矩形截面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
矩形截面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可按下
4.2.1矩形截面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可按下 列规定取值:
当配箍特征值入,≤0.42时
当配箍特征值入>0.42时
fec = (1 + 0. 77pv
式中: f。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值; f—高强箍筋屈服强度设计值; Pv 一一体积配箍率。
4.2.2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峰值压应变可按下式取
当配箍特征值入,≤0.42时
当配箍特征值入>0.42时
式中: 8. = 0. 002
当配箍特征值入,≤ 0.42 时
当配箍特征值入,>0.42时
式中: 8。 = 0. 002
8cu = (1 + 12.9pv
4.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3.1高强箍筋药束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其止截面受压承载 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圆形截面柱,宜采用圆形螺旋箍筋,其轴心受压承载 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 方法计算; 2对矩形截面柱,其轴心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N≤ 0. 9β(Acor fa. + A'sf')
式中: N 轴向压力设计值: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采用; fcc一 一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本 规程第4.2.1条规定计算; A 构件的全截面面积; Acor一构件的核心截面面积,取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 凝土截面面积; A' 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f一 纵向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当按上式计算值小于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中规定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值时,应采用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注:当柱的长细比lo/h>14时,不考虑箍筋的约束作用。 4.3.2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梁、柱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压弯承 载力、拉弯承载力、受拉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3.3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墙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验管
4.3.3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墙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当x >&,huo 时
式中:α'。—墙体受压区端部钢筋合力点到受压区边缘的距高
4.4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4.1矩形、T形和1形截面高强箍筋纳束混凝土梁、柱构件 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4.2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 要求:
4.4.2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
V≤ min V., V..
式中:V 混凝土构件剪力设计值; Vsu一一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bu一一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值。 4.4.3当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和I形截面高 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高强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430+9.0f。; 高强箍筋面积配箍率,0.2%≤Psv≤1.2%; 构件截面宽度; 构件上下纵向钢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取z: 0.9h; 构件中混凝土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 混凝土受剪时,箍筋承载力与混凝土承载力的比 值,当β。>1时应对构件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 等级进行调整; 混凝土强度降低系数;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按本规程3.1.3条规定 取值:
构件截面高度; L一混凝土构件净跨(高)度; s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 As—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4.4当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且
A一一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4.4.4当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且剪跨比小于2时,矩形、T 形和I形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 验算:
形和I形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 验算:
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值; 混凝士与纵向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 混凝土构件受拉边外排纵向钢筋周长之和; 纵向钢筋周长; 混凝土构件粘结破坏时,纵向钢筋粘结承载力与 混凝土承载力的比值,当β>1时取β,=1; 沟件中纵向钢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构件受拉边外排纵向钢筋根数,当大于4 时取4; 混凝土构件受拉边外排纵向钢筋最大直径;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程3.1.3条规定 取值。 梁、柱受剪计算截面配置弯起钢筋时,其受剪承 规定,
V≤miniVu, Vhu} + V.
式中:V 混凝土梁、柱剪力设计值; Vsu一一混凝土梁、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bu一一混凝土梁、柱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值; V一一弯起钢筋剪切承载力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 4.4.6非框架梁、柱受剪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计算。
4.4.7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计算:
墙截面宽度; 墙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 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屈服强度设计值; 墙体截面高度; 墙体高度; 沟件中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计算系数; 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效系数; 混凝土斜压杆的压应力与混凝土有效强度之比; 蔷体中假定的桁架和拱机制的有效长度;对于 字型墙,取墙体两端暗柱中心之间的距离;对于 框架墙,取框架柱轴线间距离再加上0.5倍柱截 面高度。
5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
.1.1约束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框架结构、框架-墙结构、墙结 、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等结构体系。 1.2梁、柱和墙中的高强钢筋可采用高强连续复合螺旋钢 ,亦可采用单片连续复合钢筋,如图5.1.2所示。
(a)单片连续复合钢筋
(b)高强连续复合螺旋钢筋 图5.1.2 单片连续和高强螺旋连续复合钢筋
5.1.3梁、柱、节点及墙中的高强连续箍筋应对混凝土形成有 效约束,合理选取梁、柱、节点及墙中的高强连续箍筋形式。 5.1.4高强螺旋箍筋顶端搭接或锚固应水平封闭(图5.1.4)
5.2.1 高强箍筋梁适用I类、I类环境。
图 5.1.4 高强螺旋箍筋顶端封闭示意图
5.2.2梁中高强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业自直口 上 1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配置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 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 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处设置箍筋,但当在构件中部范围 内作用有集中荷载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 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符合表5.2.2的规 定。
表5.2.2梁中非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3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高强箍筋应 符合以下规定: 1)梁端箍筋宜置于支座内20mm,且箍筋的端头应作成 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小于100mm;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且不应大于250mm。当级纵 向钢筋一排多于4根时,两个无双向拉结的纵筋不 得相邻。当纵向钢筋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 不应大于12d(d为最外排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 径)。 5.2.3弯剪扭构件中的高强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除满足表 5.2.2中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5mm,箍筋的端头应在该构件支撑构 件内且箍筋的端头为135°弯钩,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0mm; 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0.75倍的梁宽度; 3沿构件外侧布置封闭箍筋,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 人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考虑受扭所需的箍筋配箍率沿构件全 长不应小于0.24%
5.3.1柱中的高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d/5,且不应
5.3.1柱中的高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5,且不应小于4mm (d为纵向钢筋最大直径)。 5.3.2高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且不应大于12d(d为 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多留一圈进行平面内重叠搭接,并将纵筋与箍筋连接处用扎丝 绑紧(图 5. 3. 3)。
图5.3.3高强复合螺旋箍筋搭接示意图
5.3.4柱截面的短边尺寸不宜小于300mm,纵向钢筋的间距不 宜大于200mm,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00mm。当柱中纵向钢筋的 配筋率大于3%时,柱中的高强箍筋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5mm;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150mm(d为纵向钢 筋最小直径); 3箍筋肢距不应大于150mm,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 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0mm。
5.3.5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中采用fcc指标考虑高强箍筋的 约束作用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80mm,且不宜小于40mm
约束作用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80mm,且不宜小于40mm
.4.1框架梁柱节点内应配置高强箍筋,高强箍筋应符合本规 呈5.3节的要求。
形高强箍筋。当顶层端节点内有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 搭接接头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4.3高强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5
5.5.1墙约束边缘构件长度设置较短的几个相互嵌套的高强封
闭螺旋箍筋,一排纵筋不宜连接两肢箍筋。应按设计间距将螺 旋箍筋布置到位,将纵向钢筋与螺旋箍筋接触部位采用扎丝满 绑,不应跳绑。
套形成,在竖向分布钢筋处连接。布置到位后,将竖向分布钢 筋与螺旋钢筋在接触点处采用扎丝满绑,不应跳绑。
800MPa的高强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墙水平分布筋配筋 率psh不宜小于0.2%。水平分布筋不得在一根竖向分布筋处套 接(图5. 5. 3) 。
15.5.3分布筋不宜绕单根竖筋套接
6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6.1.1本章适用于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未作规 定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3的规定。 6.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构件的受扭承载力计算、剪扭承 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疲劳验 算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6.1.3一级抗震的底部加强层应加强约束,沿抗震墙全截面形 成螺旋钢筋骨架,在抗震墙保护层外套螺旋钢筋形成双重约束 在外套螺旋钢筋时,应在四角以及主要受力点处加上竖向钢筋 使之形成钢筋网,采用拉筋将其与抗震墙体水平分布钢筋进行 有效连接,外套螺旋箍筋长边宜在内部纵筋附近设置拉筋。
6.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构件的受扭承载力计算、剪找 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疲劳 算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2.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梁、柱正截面承载力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设计, .2.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矩形、T形和I形截面高强箍筋 约束混凝土框架构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限制条件: (1)框架梁
6.2.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梁、柱正截面承载力按现行国家
剪跨比入大于 2.5 的框架梁
NB/T 10501-2021 QPKY 型液压启闭机系列参数剪跨比 入 不大于 2.5的框架梁
≤ (0. 2β.f..bho YRE
(0. 15β.f..bho) M YRE
式中:入一一 框架梁的计算剪跨比; fc。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2)框架柱 剪跨比入大于2 的框架柱
剪跨比入不大于2的框架柱
QCR 9602-2015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0. 2βf..bho) Y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