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特大桥施工方案某特大桥施工方案简介
某特大桥为一座跨越河流或山谷的大型桥梁工程,设计全长约1500米,主跨采用悬索桥或斜拉桥结构形式。本工程施工方案以科学规划、安全高效为核心,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目标的实现。
一、施工准备阶段在施工前,完成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调查,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包括人员配置、设备调配及材料供应计划。此外,搭建临时施工便道、水电设施等基础条件,确保施工顺利开展。
二、基础施工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桩基、承台和墩身建设。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桩基施工,确保成孔精度;承台施工则采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严格控制温控措施,避免裂缝产生。墩身施工采用翻模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外观质量。
三、上部结构施工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悬臂拼装法或缆索吊装技术,分段预制梁体或钢箱梁,在现场精确安装。对于引桥部分,采用支架现浇或移动模架法施工,保证线形平顺。同时,利用先进的监控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形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结构安全。
四、附属设施施工桥面系施工包括铺装层、防撞护栏及伸缩缝安装,注重细节处理,提升行车舒适性。此外,同步实施照明、排水及交通安全设施,完善桥梁功能。
五、环保与安全管理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要求,减少噪音、扬尘污染,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确保零事故目标。
通过以上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本特大桥将如期高质量建成,成为区域重要交通纽带。
预应力孔道采用波纹管成孔,波纹管由现场按不同的规格卷制,原材料为江苏 的钢带。
特大桥预应力体系的要求,其所需张拉设
预应力张拉设备一览表
定期检查压力表、张拉千斤顶等计量设备并建立卡片备查。压力表选用防震型,表 面最大读数为纵向100MPa,精度1.5级;横向和竖向为60MPa,精度1.5级。校验的有 效期为一周。张拉千斤顶的摩擦阻力不大于张拉吨位的5%。建立油压力与千斤顶张拉 一N标定曲线。 (1)千斤顶的标定方法 1)顶压法(纵向、横向和部分竖向千斤顶) 委托云南工业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对千斤顶进行标定。标定时千斤顶主动供油,压 力机处于被动受力状态,由压力机的读盘上读出千斤顶的顶力,并记录顶力和千斤顶油 表读数,连续进行两次,取两次的平均值得出N一PA曲线,千斤顶的磨阻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在标定时直接标定张拉的吨位和油表的读数,现场直接查用。N一PA曲线作为千斤 顶个别情况下使用依据。 2)媒介千斤顶法(部分竖向千斤顶) 由现场实验室进行,首先选用一台经过标定过的千顶A,作为媒介千斤顶,当校验 千斤顶B时,只要该千斤顶进油推动媒介千斤顶A,读出与PA相应的PB的数值,就 可得出N一PA曲线。 (2)标定频率 在下列情况下进行千斤顶标定: 1)出厂后初次使用前; 2)张拉完一个悬臂梁段且不超过100束预应力筋; 3)检验后经过一个月; 4)千斤顶经过拆开检修后;
5)震动、损伤呈油压锐减及其他异常情况。 在下列情况须对油表重作校正: 1)使用超过三个月; 2)张拉完一个悬臂梁段或100束预应力筋; 3)在使用中发现超过允许误差或发生故障检修后; 4)在运输、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应防止日晒、受潮和震动,否则须校正。
(1)钢绞线及预应力粗钢筋的下料 钢绞线于现场下料。钢绞线的切割必须用砂轮机,不允许出现破散现象。钢绞线下 料够一束的数量后以梳筋板梳理后用细铁丝绑,每间隔2~3m绑一道,以便运输和穿束。 钢绞线下料的数量以满足梁段施工为准,一般为梁段长度加千斤顶的工作长度加钢绞线 穿束时的焊接长度加富余长度10cm(柳州产千斤顶的工作长度为60cm)。精轧螺纹钢 长度根据配料单进行下料,注意材料的搭配使用。 (2)波纹管的加工及孔道布置 本桥三向预应力预应力孔道均以波纹管成孔,波纹管于现场加工。纵向波纹管孔道 以钢筋网片固定,一般情况钢筋网片为0.5m一片,以确保孔道直顺、位置正确。横、 竖向均为波纹管与钢束(筋)同时安装,以型钢或钢筋固定钢束及锚板的正确位置和标 高。在孔道布置中要做到:不死弯;不压、挤、踩、踏防损伤;发现波纹管损伤,及时 以接头管封堵,严防漏浆;平立面布置准确,固定;孔道中心线误差在5mm以内。 (3)孔道接长 纵向预应力孔道以较孔道波纹管直径大5mm的接头管进行接头,接长后以胶带纸 包裹,以防漏浆。接头管除特殊情况均采用外接头,防止接头管被破坏产生堵孔。 (4)锚垫板的安装 锚垫板安放时保持板面与孔道垂直,压浆嘴向上,波纹管穿入锚垫板内部,且在锚 垫板口部以海棉封堵孔道端口,外裹胶带,避免漏浆堵孔。竖向预应力筋在锚固端及张 拉端分别加工了成套设施(以锚板、薄壁钢管、钢筋焊成的连通管和压浆嘴),便于安 装和定位。 (5)防堵孔措施 除以上的措施外,在纵向预应力孔道内于灌注混凝土前穿入较孔道孔径小10mm的 的塑料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抽动,终凝后抽出以防漏浆堵孔,此塑料管可多次倒用。 (6)P型锚挤压 将下料的钢绞线首先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将其放入有弹簧的挤压套内,开动油泵, 使其通过挤压模,要求油泵升压要缓慢平稳。对弹簧数量少或弹簧外漏量大于3圈的F 锚要坚决弃用。 (7)穿束
本桥采用人工穿短束及人工配合卷扬机穿长束的方法穿束。穿束前将前端安放引导 头,将钢束表面污物清洗干净,导引头采用电焊焊接,焊接时于导引头端搭火,钢绞线 不许扰动,防止中间某一位置因搭火击伤钢绞线。 (8)横向预应力钢束和竖向预应力筋的安装 1)横竖向预应力筋安装时应以基本点为准逐根进行尺量定位,钢筋加固保证孔道 的线型正确,尤其防止出现横向预应力反向施加现象。 2)特殊情况的处理 本桥竖向和横向预应力钢筋与普通钢筋在施工时有干扰现象,纵向腹板钢束48号、 49号与竖向、横向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有干扰现象。在施工中采取“纵向优先,横向、 竖向次之,普通钢筋避让”的原则进行处理。在纵向腹板钢束48号、49号张拉槽口处, 为避让张拉要求,普通钢筋做了截断处理,张拉后又以焊接接长。 (9)张拉及锚固 预应力有关参数的含义解释 1)锚下控制力: 锚下控制力=设计的锚下控制应力×设计取定的预应力筋断面积 该桥的锚下控制应力分别为: 纵向113950MPa,纵向213020MPa,纵向312834MPa 设计取定的钢绞线断面积为1.40cm²,弹性模量为202.5GPa 锚下控制力计算如下: 纵向113950×1.4X12=2343.6kN 纵向213020X1.4X12=2187.36kN 纵向312834X1.4X12=2156.1kN 2)张拉控制力 张拉控制力即千斤顶的顶力,应计算锚口的摩阻损失3%,所以 张拉控制力=锚下控制力×(1十3%) 理论伸长值计算: 设计中给定了钢绞线的伸长值,但实际取值理想化,现场根据实测参数按照如下公 式进行计算 纵向和横向钢绞线伸长值计算公式
其中: P为千斤顶的顶力 L为孔道实际的长度 E为钢绞线的实测弹性模量
A钢绞线的实测断面积 μ孔道偏摆系数 0孔道偏角,以弧度计 k孔道摩阻系数 竖向钢筋伸长值计算公式
(3)顶梁施工技术 设计顶撑及施工方案,制定减小阻力措施,加强施工监测,达到减小(消除)因墩 身和梁体的收缩和徐变产生的次应力对墩顶造成的位移。在上午9时前完成顶梁施工, 比时箱梁混凝土内温相对稳定,对测量影响不大。顶梁施工时分级加载,对两T(ⅡI) 沟的O号梁段进行纵向位移量测和两T(IⅡI)构梁端相对位移量测,最终应达到以下要 求:对于10号和11号两T构合龙段的顶力100t,10号T构0号梁段向内方位移28mm, 11号T构向昆方位移26mm,梁端相对位移54mm。对于10号~11号Ⅱ构和8号~9号 Ⅱ构合龙段的顶力为150t,10号墩中心向昆方位移14mm,9号墩中心向内方位移8mm, 梁端相对位移22mm。施工时以位移控制,此位移值按照混凝土长期收缩徐变的1/2反 方向预留。 (4)合龙段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灌注前观测混凝土的内温,考虑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合龙时间。合龙段混 凝土在低温时灌注,要求快速施工,在4h之内完成,升温时混凝土处于凝固状态。 3.施工效果
10号——11号合龙段顶梁施工位移
db51/t 2794-2021 山区公路混凝土桥梁结构安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计与预警技术指南(2)合龙段的高程情况
合龙段高程变化记录表
分析数据可见,在两个T构合龙时,梁端的高程变化较大,在两个Ⅱ构合龙时,梁 端的高程变化非常小。 (3)关于预压和临时束张拉 在合龙段混凝土的灌注过程中,除采取临时锁定梁端的办法确保合龙梁段的相对位 置不发生变化外,通常还采取预加载和同步卸载的办法来确保梁端的高程稳定,以达到 对合龙段新灌注混凝土的保护,但视具体情况可以减少预加载和卸载的程序,同样可以 达到上述目的。比如在本桥施工时采取了如下措施避免了预加载和卸载的程序: 1)提高混凝土的灌注速度,使混凝土在初凝前全部灌注完毕,然后在混凝土施工 接缝处进行一次彻底的捣固,避免梁端高程的变化影响新灌注混凝土的质量。 2)增加对梁端高程的高程观测,通过张拉纵向预应力底板钢束调整梁端的高程(临 时锁定的钢束分多次张拉),使梁端高程在混凝土的灌注过程中保持相对不变。 工程实例:9号~10号合龙段施工于8月31日晚9时开始施工,采用缆索吊运输混 凝土,计划混凝土灌注时间为3个小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4h,但在混凝土施工过程 中出现机械故障,影响混凝土灌注达1h之久,施工中未进行预加载,但通过采取上述 措施确保了合龙段混凝土的质量,实际测量观测结果如下表:
9号~10号合龙段实测高程、温度记录表
(七)梁部冬期施工措施 由于工期需要,本桥8号墩、9号墩两个T构的1号、2号梁段必须采取冬期施工, 根据计算,在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10~15℃,环境温度不低于15℃的条件下能保证混凝 土3d强度达到80%,可以进行张拉作业,同时能确保混凝土不产生开裂现象。在施工 时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混凝土作业面采取保温措施。将外模架、底板外侧用铁皮全部封闭,箱梁端部 采用彩条布和棉被封死,在混凝土浇注完毕后,混凝土表面覆盖两层彩条布和一层棉被 保温,混凝土表面温度可达25~30℃,模板外空气温度达15~20°℃,达到保温的目的。 2)提高环境温度。外模架内放置6个蜂窝煤炉,按上中下三层分别放置1.2.3 个。底板内放置12个碘钨灯。箱梁内安放5个煤炉,提高新灌混凝土的环境温度。 3)原材料加热。采用蒸汽锅炉对混凝土拌和用水进行加热,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 水温,达到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10℃,不高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