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组织设计

顶管施工组织设计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50.69 KB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顶管施工组织设计

顶管施工是一种非开挖技术,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管道铺设等领域。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必须编制详细的顶管施工组织设计。该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程概况,明确项目规模、位置及周边环境特点;二是施工方案,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顶管方法(如手掘式、机械式或泥水平衡等),并确定顶进方向、管道材质及接口形式;三是技术措施,包括工作井与接收井的设计、顶力计算、减阻措施及纠偏方法等;四是安全保障,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五是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控制噪音、扬尘和污水排放;六是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工期,保证按时完成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顶管施工组织设计需结合具体项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管理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施工效果。

3.3.5.1、协助项目副经理工作,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总控进度计划、阶段进度计划以及相关保证措施的编制和落实;协助项目总工程师工作,负责项目施工的技术准备工作,负责组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配合设计方进行设计变更以及承包商内部的二次设计和深化设计工作;

3.3.5.2、在项目总控进度计划和阶段进度计划的指导下,编制详细的月、周和日计划;

3.3.5.3、主持召开施工调度例会安全文明施工方案(62p)-,对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进度计划并上报项目执行机构;

3.3.5.4、结合进度计划及其保证措施,对施工措施、资源投入、劳动力安排、分包商进场时间、材料设备进出场等问题提出建议报项目执行机构审定;

3.3.5.5、参与编制项目质量策划;

3.3.5.6、参与供应商的选择工作;

3.3.5.7、协助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体系运行和争创质量奖工作;

3.3.5.8、协助项目副经理联系后方生产资源的支持和配合;

3.3.5.9、具体负责现场总平面的布置方案及其调整方案;负责总平面的管理,施工现场水、电、道路和排水的管理;负责主要施工机械的平衡和调度;

3.3.5.10、负责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工程联系单的管理;

3.3.5.11、负责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项目阶段交验和竣工交验;

3.3.5.13、参与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安全文明施工组织管理方案;负责组织协调各类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3.3.5.14、负责内部设计交底工作;

3.3.5.15、协助总工程师审核施工方案与设计意图之间的一致性;

3.3.5.16、向业主、监理和设计方提出就设计方面的任何可能的

3.3.5.17、图纸复印、分发、保管及受控管理;

3.3.5.18、组织相关部门负责竣工图编制工作;

3.3.6.1、协助项目副经理工作,负责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

3.3.6.2、参与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负责编制安全文明施工组织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3.3.6.3、负责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日常检查、监督、消除隐患等管理工作;

3.3.6.4、负责管理人员和进场工人安全教育工作;负责安全技术审核把关和安全交底;负责每周的全员安全生产例会;

3.3.6.5、参与相关分包商和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工作;

3.3.6.6、负责项目争创“文明安全工地”的组织和管理活动;负责安全目标的分解落实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评比;负责开展各类安全生产竞赛和宣传活动;

3.3.6.7、负责制定安全生产应急计划,保证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能立即按规定报告各级政府机构,保证项目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负责准备安全事故报告;

3.3.6.8、负责安全生产日志和文明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3.6.9、配合办公室,做好项目对外宣传工作;

3.3.7.1、协助项目副经理工作,负责项目质量监督、质量管理和ISO9000贯标工作;

3.3.7.2、负责管理落实质量记录的整理存档工作,协助项目总工程师进行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

3.3.7.3、负责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过程控制、日常管理;

3.3.7.4、负责项目全员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方针的培训教育工作;

3.3.7.5、负责分部分项工程工序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工作;

3.3.7.6、参与供应商的选择和日常管理工作;

3.3.7.7、负责质量目标的分解落实,编制质量奖惩责任制度并负责日常管理;

3.3.7.8、负责工程创优和评奖的策划、组织、资料准备和日常管理工作;

3.3.7.9、最终负责竣工和阶段交验技术资料和质量记录的整理、分装工作;与工程部一道,共同负责项目阶段交验和竣工交验;

3.3.7.10、负责质量事故的预防和整改处理工作。

4.0 劳动力计划及主要施工机械计划

4.1 各阶段人员组织及劳动力计划

依据本工程特点拟成立一个基坑开挖支护组、一个测量组、一个土建组、一个顶进组等四个施工作业组。从开工到竣工,仅开工准备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

需人员较少外,大部分人员自始至终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着繁忙有序的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作业组既有严格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合作,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合理地调整劳动力资源,促进工程的顺利施工。

劳 动 力 计 划 表

4.2 主要机械设备数量及性能

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配备主要机械设备见表3

5.0 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5.1 施工顺序及施工流向安排

本标段自东向西施工,原则上以检查井偶数编号作为顶管工作井,两个顶管作业组以相邻两个工作井为中心同时向两侧施工,此段顶进结束后移至下一相邻段,其后有土建组进行检查井施工及基坑回填,。这样每个作业组自行流水,各工序交叉作业,以达到优质高效完成本工程的目的。

5.2 施工工艺流程

(详见施工工艺流程图)

5.3.1 管道施工测量

5.3.1.1测量放线

在现场交桩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放线,布设临时水准点和管道轴线控制桩。该标段在具体施工放线时,在检查井处应设置中心桩,必要时应设置控制桩。

5.3.1.2 临时水准点的设置和要求

开工前根据建设单位指定的水准点设置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施工干扰的固定构筑物上,并应妥善保护,详细记录在测量手册上。临时水准点的设置要求:

(1)临时水准点,每200m不宜少于1个。

(2)临时水准点应与场地周围的水准点相校核至符合要求。

(3)施工设置的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高程桩必须经过复核方可使用,并应经常校核。

(4)临时水准点的设置应与观测点靠近,不应设置在现场堆料或施工开挖处。

(5)临时水准点应设置在交通要道、主要管道和挖填范围以外,房屋和构筑物压力影响线以及机械震动范围以外。

5.3.1.3 施工测量

(1)在两个施工单位施工的工程衔接处,所设置的临时水准点应相互测校调整,以防差错。

(2)在管中心线和转折点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控制桩,控制桩应妥善保护。

(3)测量时,应对仪器进行检查调整,对原始记录作详细校对。

(4)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5.3.2 工作坑与接收坑施工

本次顶管方案拟采用双向顶进的方法进行施工,即在同一直线上(或转角少于10°的折线),顶管机在工作坑内,顶完一个方向(两检查井间的距离),调头再顶另一段,形成工作坑和接收坑交替施工。其施工原则为安全、经济。

5.3.2.1工作坑与接收坑位置的确定

首先严格按施工设计图上检查井的位置实地布设的工作坑和接收坑进行施工,采用人工开挖。如果实地调查时发现与其它管线相重相交;应及时报到监理工程师,并提出位移的计划,在得到答复后,再确定施工。

5.3.2.2工作坑与接收坑底部规格

矩形工作坑的底部宜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B=D1+S

L=L1+L2+L3+L4+L5

式中:B—矩形工作坑的底部宽度(3.5m);

D1—管道外径(2m);

S—操作宽度(2.5m);

L—矩形工作坑的底部长度(7m);

L1—工具管长度(2.2m)。当采用管道第一节作为工具管时,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0.3m;钢管不宜小于0.6m;

L2—管节长度(2.00m);

L3—运土工作间长度(2.40m);

L4—千斤顶长度(1.50m);

L5—后背墙的厚度(0.50m)。

矩形工作坑规格7×5m;

方形接收坑确定为5×5m。

5.3.2.3工作坑与接收坑的深度

工作坑与接收坑的深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H1=h1+h2+h3

H2=h1+h3

式中:H1—工作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2—接受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q/sy 1647-2013标准下载 h1—地面至管道底部外缘的深度(m);

h2—管道外缘底部至导轨底面的高度(m);

h3—基础及其垫层的厚度。但不应小于该处井室的基础及垫层厚度(m)。

5.3.2.4工作坑的支撑

根据国内深基坑(槽)支护的经验,结合本标段土质情况,在保证基坑安全情况下,本着简单、快捷、经济原则,采用间断式(或连续式)垂直支撑。其方法为挡土板垂直放置,留适当间隙,然后每侧上、下各水平顶根枋木,再用横撑顶紧, 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应加斜撑。

5.3.2.5工作坑的顶部及周围

顶部采用半封闭式,仅留下管和出土口tb/t 3306-2013标准下载,以确保工作坑内施工安全。井口周围设砖筑防水墙,以防地表水流入坑内,同时设置1m高的钢管护拦。

工作坑布置详见附图(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